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品牌与商业》行业观察:文旅产业从流量狂欢到价值深耕
发布时间:2025-08-19

  当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等文旅爆款频出,我们该如何看待这背后的流量逻辑?文旅消费从传统观光向休闲体验转型,又折射出哪些深层需求变化?众多古镇摆脱“千镇一面”的同质化问题,差异化定位又该从何入手?文旅项目的短期爆火与长期可持续发展之间,该如何找到平衡支点?

  近日在《品牌与商业》举办的直播活动中,周末酒店度假APP合伙人、首席营销官郭为文与北京嘉纳思咨询创始人、中科水景总策划总导演闫浩做客直播间,围绕文旅产业的发展趋势、流量运营、IP打造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对话,为我们揭示了文旅产业从“流量狂欢”到“价值深耕”的转型密码。

  消费迭代:从观光打卡到体验共生

  文旅消费的底层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郭为文指出,这种变革并非突如其来,早在2019年之前,数据就已显示传统观光游向休闲体验游的转型趋势。疫情三年如同催化剂,加速了这一进程。曾经“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打卡式旅游,如今已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景区度假化”成为行业共识。

  乌镇的发展轨迹堪称这一转型的典范。从最初的观光古镇,到引入乌村的田园体验、戏剧节的文化赋能,再到互联网大会的国际视野,乌镇通过持续注入休闲体验元素,完成了从单一景点到综合度假目的地的蜕变。这种转变的核心,在于将“空间消费”升级为“时间消费”——游客不再满足于短暂停留,而是愿意为深度体验支付更多时间与金钱。

  消费群体的变迁同样值得关注。郭为文提到的“新银发经济”打破了人们对老年旅游的刻板印象。60后、70后银发群体消费力强劲,更追求高品质、有文化内涵的体验式旅游,他们成为文旅市场不可忽视的增长极。这一群体的崛起,倒逼文旅产品在服务设计、文化融入等方面进行针对性创新。

  爆款逻辑:流量密码与系统能力的博弈

  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等“现象级”文旅案例的接连涌现,让“流量”成为行业热词。闫浩一针见血地指出,爆款的诞生并非偶然,其背后暗藏规律:以“小而美”的极致生活场景撬动情感共鸣,通过“草根共创+官方助推”的传播链条实现裂变。淄博开通烧烤专列、天水连夜修路刷墙,这些快速响应的举措,展现了承接流量的关键能力。

  然而,流量来了能否接得住,考验的是系统化运营能力。闫浩以唐山宴为例,其成功不仅在于将棋子烧饼、麻糖等地方小吃打造成网红符号,更在于通过常态化非遗展演、节庆活动设计等精细化运营,实现了从“一次性打卡”到“持续性复购”的跨越。这印证了一个道理:顶级文旅是系统工程,需要资源挖掘的穿透力、商业设计的创造力、流量运营的敏感度,以及对城市文化的深刻理解。

  对比之下,部分文旅项目陷入“打卡依赖症”,过度集中于单一美食或景观场景,缺乏文化深度设计,导致游客“拍完就走”。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的成功则说明,只有构建沉浸式的深度体验场景,才能将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消费力。

  技术赋能:重构文旅消费全链路

  数字化浪潮正在重塑文旅产业的运营逻辑。郭为文结合周末酒店的实践,阐述了技术如何推动用户触达与转化。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形式搭建起“种草-拔草”的闭环,消费者在直播间看到心仪的酒店产品,可即时咨询、一键下单,大幅降低决策成本。AI技术的应用则进一步提升了效率与体验:智能客服快速响应消费者咨询,精准匹配产品;景区内的AI语音导览取代传统讲解器,让观光更轻松自在。

  技术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前端的流量转化,更渗透于文旅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从酒店的数字化管理到景区的智慧化运营,技术正在优化每一个环节的体验。正如郭为文所言,技术的终极目标是为消费者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让文旅消费更便捷、更愉悦、更具个性化。

  差异化突围:从同质化困局到IP深耕

  在全国上千个古镇面临同质化竞争的背景下,差异化定位成为文旅项目突围的关键。闫浩提出,古镇要避免“千镇一面”,需锚定三个核心:用户的情绪需求、自身的文化基因、可复制的上瘾体验。

  乌镇戏剧节的成功,在于精准捕捉到年轻人对精神共鸣的渴望,让古镇从物理空间升华为文化符号;平遥古城将票号遗址转化为剧本杀场景,让游客在角色扮演中触摸历史;浙江某镇把蓝印花布做成DIY工坊,让非遗技艺成为可带走的记忆。这些案例证明,文旅项目的差异化并非凭空创造,而是源于对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转化。

  对于高端文旅品牌而言,平衡调性与传播同样重要。闫浩以迪拜七星帆船酒店为例,其通过“镀金门把手”“爱马仕备品”等符号塑造奢华形象,同时以纪录片揭秘后厨运作、推出低价体验套餐等方式,让大众产生围观与传播欲望,形成“1%稀缺支撑溢价,99%围观制造声量”的良性循环。

  长效发展:平衡短期流量与长期价值

  文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短期流量与长期价值的平衡。郭为文以乌镇为例,其20多年来持续投入品牌建设,不断注入新内容,成为江南古镇的标杆;而部分早期古镇因缺乏长期规划,逐渐被市场遗忘。这说明,短期促销需服务于品牌长期定位,周末酒店与酒店合作推出的优惠套餐,并非简单降价,而是通过增值服务提升性价比,既拉动销量又不损害品牌调性。

  闫浩则从产业逻辑层面指出,文旅产业的本质变革是从“卖空间”到“卖时间”,从“资源垄断”到“情绪垄断”。未来胜负在于能否将文化基因转化为直击痛点的情绪符号,并通过技术实现“记忆锚点”的持续占领。

  很多文旅项目从“卖门票”转向“卖价值认同”:故宫文创将皇家文化转化为口红、文具等衍生品,景德镇让陶瓷工艺成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IP,大唐不夜城以唐文化为核心构建消费链条。这些案例均实现了从单一观光到多元消费的跨越,让文旅价值持续释放。

  文旅产业的下一个风口在“价值共生”

  从两位嘉宾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文旅产业的发展趋势:流量终将回归价值,喧嚣过后是对文化本真的坚守与创新。无论是消费迭代、技术赋能,还是差异化突围、长效发展,其核心都指向“价值共生”——文旅项目与城市文化共生,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共生,与产业生态共生。

  文旅产业是提升国民幸福感的重要源泉,文旅竞争的终极是占领用户的时间与心智。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唯有深耕文化、聚焦体验、敬畏价值,文旅产业才能从“昙花一现”的流量狂欢,走向“细水长流”的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多美好的生活记忆。

  关于《品牌与商业》:

  《品牌与商业》(17bnb.com)成立于2004年,是金旗品牌研究院旗下专注品牌价值驱动商业增长的专业媒体,发掘具有商业价值的品牌案例,对话具有品牌思维的商业人物,理清品牌价值驱动商业增长的底层逻辑,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观点与思考。

  关于金旗品牌研究院:

  金旗品牌研究院专注于品牌文化及社会价值研究,链接全球政产学研资源,通过构建“战略智库-文化解码-价值重构”三维赋能体系,助力企业以品牌张力赋能商业价值跃升。

  自2010年成立以来,金旗品牌研究院深度联动驻外使馆、国家文化传播职能部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新华社等顶级机构,拥有140余位来自《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决策层、国际4A机构战略顾问团、常春藤学术联盟的顶尖专家,为企业提供资源整合及智库咨询。

  金旗品牌研究院已与万华化学、宝马、拜耳、罗氏、比亚迪、字节、京东、美团、DHL、中国移动、工商银行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大中型企业,及超过1000家年营收千万级以上的成长型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上一篇:
中伟股份二季度利润环比劲增38% 多元材料矩阵驱动高增长
下一篇:
九方智投控股多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共筑投顾服务新图景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