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对话彭超才:柔性制氢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与能源革命
发布时间:2025-08-18
中国经济新闻网记者 徐蔚冰 在“双碳”目标下,氢能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载体,正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焦点。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新质生产力”与“前沿新兴氢能产业”紧密关联,到可再生能源制氢如何突破技术瓶颈?柔性制氢又将如何重塑传统产业?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日前独家对话了阳光电源副总裁、阳光氢能董事长彭超才,探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与未来图景。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氢能应用场景加速拓展 中国经济时报:从2024年“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明确提出加快氢能产业发展,到现在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您如何理解这一政策导向对行业的影响? 彭超才: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氢能作为零碳能源,其产业链涵盖制备、储运、应用多个环节,技术密集度高、产业带动力强,完全符合“新质生产力”的特征。政策明确支持后,市场信心显著增强,仅2024年上半年,国内绿氢项目备案规模已超过去三年的总和。 从应用端看,绿氢正从传统化工领域向冶金、电力、交通等场景快速渗透。一个显著趋势是,绿色甲醇和绿氨成为下游主要需求,占比达65%。例如,钢铁行业用氢直接还原铁(DRI)技术替代焦炭,航运业通过绿氨实现脱碳,这些新兴场景对氢能的规模化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经济时报:您提到“灵活性”,这是否是当前制氢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 彭超才:是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而传统电解水制氢设备需在稳定电网下运行。如何让制氢系统“随风而动”“随光而行”,实现源网荷储高效协同,是行业亟须突破的难题。这也正是阳光氢能提出“柔性制氢”理念的初衷——通过动态响应技术,让电解槽负荷调节范围从30%—100%提升至10%—110%,并能在弱电网条件下安全运行。 技术破局:柔性制氢如何解决行业痛点? 中国经济时报:阳光氢能的20MW实证基地运行超11000小时,能否分享一下具体的技术突破? 彭超才:这个基地是全球首个多电解槽并联运行的柔性制氢实证平台。我们解决了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动态响应:通过优化电解槽结构材料和工艺控制,系统可在1秒内响应风光发电波动,实现“荷随源动”;二是集群控制:多台电解槽并联时,采用智能能量管理策略,避免氢氧交叉污染,效率提升5%以上;三是弱网适应:在电网电压波动±10%时仍能稳定产氢,这对偏远地区风光制氢项目至关重要。 这些技术已应用于内蒙古某风光氢氨一体化项目,年产绿氨达30万吨,减排CO超50万吨。 中国经济时报:有观点认为,碱性电解槽与PEM电解槽技术路线存在竞争,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彭超才:两者并非替代关系,而是互补。碱性电解槽单槽规模大、成本低,适合化工、冶金等集中式场景;PEM电解槽响应速度快,更适合交通、分布式能源。阳光氢能的双技术路线布局,正是为了匹配多元化需求。未来,我们还将探索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与可再生能源耦合的前沿技术。 “十五五”前瞻:氢能如何融入国家能源规划 中国经济时报:“十五五”能源规划将如何定位氢能? 彭超才:从政策导向看,氢能将在三方面被强化:一是绿氢占比目标:预计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占比将从目前不足1%提升至30%以上;二是跨行业耦合:推动“电—氢—氨—冶金/化工”全链条示范,氢能或纳入碳市场交易体系;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层面可能出台输氢管道建设规划,解决“西氢东送”瓶颈。 中国经济时报:氢能产业目前仍依赖补贴,如何实现市场化突破? 彭超才:降本是关键。通过技术创新,阳光氢能将电解槽能耗从4.5kWh/Nm降至4.2kWh/Nm,设备成本下降40%。预计到2026年,绿氢平准化成本(LCOH)可降至15元/公斤,与灰氢持平。此外,《水电解制氢合成可再生氨评价技术规范》已发布,标准统一将加速行业洗牌,推动劣质产能出清。 新质生产力实践:氢能如何赋能传统产业转型? 中国经济时报:您提到氢能可推动“深度脱碳”重构工业体系,具体案例有哪些? 彭超才:在宁夏某煤化工项目,我们用绿氢替代化石能源制氢,每吨合成氨减排CO约2.5吨;在广东某陶瓷厂,氢能煅烧技术使产线碳排放归零。更长远看,氢能炼钢、氢能船舶等场景将重构工业体系。 中国经济时报:阳光氢能下一步的布局重点是什么? 彭超才:一是扩大柔性制氢全球示范,年内启动吉瓦级项目;二是联合高校攻关低成本催化剂、复合隔膜等材料;三是探索“氢电耦合”微电网模式,为工业园区提供综合能源服务。 从政策红利到技术攻坚、从标准制定到生态构建,中国氢能产业正步入“高质量爬坡期”。正如彭超才所言:“柔性制氢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一种生产力变革。”在“十五五”能源革命的蓝图中,氢能或将成为连接传统产业与零碳未来的关键纽带,而类似阳光氢能这样的创新企业,正在为这场变革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上一篇:
京东全国首家七鲜美食MALL开业60天 客流增长超3倍
下一篇:
中国光大银行落地全国首单支持养老产业债务融资工具 做深做实金融“五篇大文章”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