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建信人寿:监管罚单频发、财务隐忧浮现,银行系险企如何破局?
发布时间:2025-08-18

  建信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信人寿")近期频频登上金融监管部门的"黑名单"。作为中国建设银行控股的寿险公司,建信人寿本应凭借股东优势在保险市场占据有利地位,然而现实却是公司因合规问题收到多张罚单,涉及财务数据造假、虚构中介业务、欠税风波、销售行为违规等多项问题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监管罚单密集:合规管理形同虚设?

  2025年对建信人寿而言可谓是"多事之秋",各级监管机构对其分支机构的处罚接踵而至,暴露出公司在内部控制、业务合规等方面的严重缺陷。

  3月11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南平监管分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南金监罚决字【2025】3号)显示,建信人寿南平中心支公司因"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和"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两项违规行为,被处以13万元罚款。时任该支公司内勤人员的谢琴音因对上述行为负有直接责任,被警告并罚款3万元。

  同样在2025年一季度,建信人寿四川分公司南充中心支公司因"财务数据不真实"问题,被南充监管分局罚款15万元,两名相关责任人分别被警告并处罚款合计4万元。

  7月7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榆林监管分局发布行政处罚决定,建信人寿榆林中心支公司因"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被罚款6万元。时任该支公司客户服务部经理助理的刘花梅也被警告并罚款1万元。

  除上述处罚外,建信人寿天津分公司还因"财务资料虚假记载"被罚款20万元。而浙江分公司则因"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同样领到20万元罚单。多地分支机构接连因财务造假被罚,反映出建信人寿在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系统性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开处罚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据建信人寿2025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披露,当季公司共发生3项监管处罚,除南充、南平外,吉林分公司四平中心支公司也因"利用开展保险业务为其他机构牟取不正当利益"被罚款6万元。频繁的违规行为不仅带来直接经济损失,更严重损害公司声誉,影响消费者信任。

  财务健康亮红灯:偿付能力下滑与巨额现金流出

  除合规问题外,建信人寿的财务状况也呈现多重隐忧,从偿付能力下降到分红账户异常变动,均显示出公司经营面临的压力。

  偿付能力是衡量保险公司财务健康的核心指标。数据显示,建信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从2024年末的131%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15%,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从234%降至219%。虽然仍高于监管要求的50%和100%底线,但下滑趋势值得警惕。偿付能力下降可能限制公司新业务拓展能力,若持续恶化还可能引发监管干预。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5年上半年建信人寿分红账户出现净现金流出448亿元的异常情况。如此大规模的现金流出可能源于保单满期给付、退保增加或投资收益分配等多种因素,但无论如何都对公司流动性管理提出严峻挑战。特别是在当前低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资产端收益承压,巨额现金流出可能进一步恶化盈利状况。

  建信人寿2024年实现净利润2.62亿元,看似扭转了2022年亏损17.67亿元和2023年亏损40.32亿元的颓势。但细究发现,这一"盈利"主要得益于2024年执行的新金融工具准则和新保险合同准则带来的会计利润调整,而非主营业务实质性改善。例如,新准则下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带动投资收益增加,而通过OCI(其他综合收益)选项,公司得以剔除折现率波动的影响,降低了利率下行对准备金的冲击。这种"纸面盈利"难以持续,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仍录得15.56亿元净亏损,暴露出业绩的脆弱性。

  此外,公开信息显示建信人寿新增欠税5.8万元,虽然金额不大,但作为金融机构出现税务问题,反映出公司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疏漏。

  综合来看,建信人寿的财务指标表面合规但暗藏风险,偿付能力下滑、现金流紧张、盈利质量存疑等问题交织,为公司长期稳健经营埋下隐患。特别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资本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保险公司资产负债匹配难度增加,建信人寿的财务健康状况值得持续关注。

  业务模式困境:过度依赖银行渠道与产品结构单一

  建信人寿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合规与财务层面,其业务模式本身也存在结构性缺陷,过度依赖股东渠道和单一产品类型制约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建设银行控股的寿险公司,建信人寿自然享有"近水楼台"的优势。数据显示,2023年其原保费收入中约73.2%来自银行代理渠道,尤其是母行建设银行的业务支持。这种"银保共生"模式虽然短期内能带来稳定业务来源,但过度依赖单一渠道的风险显而易见:一方面,银行代理保险业务通常以简单储蓄替代型产品为主,价值率较低;另一方面,一旦银行调整代理政策或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业务将面临断崖式下跌风险。

  过去几年,建信人寿曾大力发展趸交业务(一次性缴纳全部保费),这类业务虽然能快速做大规模,但业务价值低且可持续性差。随着监管对中短期存续产品限制趋严,公司不得不调整策略,削减趸交业务规模,直接导致2023年保费收入下滑。业务结构调整虽然长期有利,但短期内造成"青黄不接",新业务价值增长乏力。

  从收入结构看,2024年建信人寿保险业务收入为409.97亿元,但根据新保险合同准则确认的保险服务收入仅为74.28亿元,占比约18%。保险服务收入剔除了投资型业务保费等项目,更能反映公司保障型业务的真实规模。不足两成的占比说明建信人寿的业务仍以投资储蓄型为主,保障功能发挥不足,这与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的发展方向存在偏差。

  业务模式的问题也直接反映在客户体验上。2024年建信人寿共受理各类客户投诉5536件,其中普通寿险占比61.49%,分红险占比18.87%。从投诉类型看,销售误导(占比38.75%)和退保纠纷(22.50%)是重灾区,这与银保渠道销售复杂产品的特性密切相关。华东地区投诉量占比达43.19%,可能与该区域业务集中度较高有关。

  更严峻的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寿险市场中,建信人寿的市场占有率已跌破1%。作为银行系险企,本应凭借渠道优势占据更大市场份额,但现实表现却差强人意,反映出公司在产品竞争力、客户服务等方面的不足。

  建信人寿的业务困境实质上是我国银保渠道发展问题的缩影。如何平衡短期规模与长期价值,如何从"简单代销"转向"深度合作",如何从"储蓄替代"转向"保障+服务",是公司乃至整个银保渠道必须面对的转型课题。

  高层频繁更迭与新任副总的挑战

  除经营层面的问题外,建信人寿公司治理方面的隐忧也不容忽视,频繁的高层变动与最新人事调整将如何影响公司战略走向,成为观察其未来发展的重要维度。

  自2011年建设银行控股以来,建信人寿在14年间已更换了五位董事长,其中四位任期不超过两年。这种高频更迭在保险业内实属罕见,董事长作为公司战略制定与执行的核心角色,频繁更换难免影响战略连续性和执行效果。特别是保险行业具有周期长、路径重的特点,管理层的稳定性对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更引人关注的是,建信人寿原董事长章更生(2013-2018年在任)因涉嫌受贿、违法发放贷款被逮捕。章更生曾任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其案件虽不直接涉及建信人寿,但对公司声誉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也可能反映出公司治理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此背景下,建信人寿最新任命了一位来自建设银行福建分行的副总裁。银行背景的高管掌舵保险业务有利有弊:优势是更熟悉股东战略和银保协同,劣势则可能缺乏保险专业经验。这位新任副总将面临如何平衡风险与发展、如何推动业务转型等多重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主要评级机构仍维持建信人寿"AAA"的信用评级,但其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BB,在保险行业内属于中等偏下水平,反映出评级机构对公司治理和风险管理能力的担忧。

  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公司治理监管规定与公司法衔接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效能。这对正处于管理层调整期的建信人寿而言,既是合规压力也是改善契机。

  高层频繁变动往往伴随着战略摇摆和执行力下降,而保险公司的经营特点恰恰需要长期稳定的战略定力。建信人寿当前面临的业务转型、合规整改、财务优化等挑战,都需要强有力的管理层持续推进。新任副总裁能否与现有团队形成合力,带领公司走出困境,仍需时间检验。

  建信人寿当前的困境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频繁的监管处罚暴露合规短板,偿付能力下滑反映财务压力,过度依赖银保渠道制约价值增长,高层更迭影响战略稳定。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形成恶性循环。然而,危机中也孕育着转机,凭借银行股东支持和自身改革决心,建信人寿仍有机会扭转局面。

  对行业而言,建信人寿案例具有典型意义:它揭示了银保渠道深层次矛盾,反映了中小险企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困境,也展现了监管持续强化对市场秩序的塑造作用。未来,保险公司只有坚持合规经营、回归保障本源、提升专业能力,才能在变革中行稳致远。

  建信人寿能否破茧重生?答案将取决于其改革决心与执行力度。市场拭目以待。

上一篇:
身兼数职超期违规,三年换四任董事长:渝农商行治理漏洞何时补?
下一篇:
战略合作 零碳未来 | 晶澳科技与中国能建山西院交流会谈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