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暴跌90%!又一千亿车企,濒临死亡!
发布时间:2025-08-17

  极星汽车,这个曾经对标特斯拉,背靠吉利+沃尔沃双金主的“车圈富二代”,市值高达28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11亿元),2年不到就跌超90%,在1美元退市边缘挣扎,如今只剩23.16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65亿元),已陷入“死亡倒计时”,实在是令人唏嘘!

  

  最近,“极星汽车要退出中国市场”的传闻,再次在响彻业内。极星汽车(Polestar)是瑞典的电动汽车品牌,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和沃尔沃汽车集团共同拥有,总部位于瑞典哥德堡。

  这个扬言“天空才是极限”的北欧豪华电车品牌,在中国迎来了最惨烈的“硬着陆”。2025上半年,在华累计销量只有69辆,其中3月只卖了1辆,4-5月零成交,6月卖了6辆,这销量也太惨淡了,连恒大汽车都不如。

  现在,极星汽车在中国基本停摆了,在线购车系统已关闭,全国就剩上海1家门店还在营业。而且公司内部也快散了,中国区总经理吴慧静等高管集体逃离,中国业务几近停摆,一手王炸,打成烂牌,看起来确实是要退出中国市场的节奏。

  那么,它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01—

  定价如过山车

  百万车价玩成了“四不像”

  极星的败局,始于自我认知的迷失,此后更是在定价策略上反复“自杀”。

  第一款车极星1定价145万,全年在华仅卖出24辆,沦为展厅花瓶;

  第二款车极星2就骤降到30万;

  第三款车极星3又跳到70万;

  第四款车极星4又退回到30万;

  预告的极星6甚至冲上168万…

  价格在30万-168万区间剧烈震荡,就跟过山车似的,彻底撕裂了品牌认知,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当对手聚焦用户画像时,极星连“为谁造车”都没搞清,能卖好才怪了。

  —02—

  技术全面落后

  北欧傲慢撞上中国速度

  极星汽车产品不接地气,车机系统用欧洲逻辑,导航默认谷歌地图,语音识别连中文指令都听不懂,导智能化被戏称“古董级”。

  在智能化与电动化的核心战场,完全跟不上中国市场的节奏,暴露了致命短板。

  架构落后:全系顽固沿用400V平台,比中国主流800V技术落后3年,充电效率差3倍,续航与充电效率遭碾压;

  智能瘸腿:语音交互停留在初级指令阶段,激光雷达等关键硬件缺失,被本土新势力甩开身位;

  设计脱节:极星4激进取消后视镜导致视野受限,被中国用户吐槽“反人类”。

  当蔚来、问界等以月销过万验证本土化成功时,极星的核心研发权仍紧握在瑞典总部手中,中国团队连修改后视镜都要苦等3个月的批复…

  当比亚迪、小鹏们狂卷800V超充、城区智驾时,极星仍沉迷“北欧极简美学”,甚至为设计牺牲实用性,遭用户痛批。

  更致命的是,面对本土品牌的性价比攻势(如小米SU7顶配53万对战保时捷911的147万),极星坚持“高冷”定价,Polestar 3国内售价比海外高20万,直接劝退国内消费者。

  此等傲慢,终被现实打脸:不尊重市场,终将被市场抛弃,这就是傲慢的代价。

  —03—

  决策效率堪比蜗牛

  8年换7帅输血难续命

  内部混乱加速了极星的坠落:

  高管流水席:8年更换7任中国区CEO,人均任期不到1年半,战略朝令夕改,事事都需瑞典总部拍板,决策耗时3个月。而同期小米SU7从发布到交付,仅用5个月。

  体系瘫痪:中国员工从320人裁至86人,上海总部退租三层办公楼,研发完全停滞;

  财务暴雷:累计亏损超5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366亿元),净资产负33.29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39亿元),沃尔沃断供后,仅靠吉利的李书福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4.36亿元)紧急输血续命。

  反观同属吉利旗下的极氪,二季度营收274亿、毛利率20.6%创历史新高,上半年全球交付24.4万辆,用本土化技术+精准定位证明:中国战场,唯有躬身入局者能赢。

  —04—

  极星大溃败启示录

  没有躺赢的“富二代”

  7月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98.6万辆,渗透率达到53.7%。

  本土品牌如比亚迪、问界、吉利、小鹏等表现强劲,小鹏7月销量同比飙升263%。

  在这样的环境下,极星这种“水土不服”的品牌,确实难以生存。

  其实,极星在全球市场的表现还可以,上半年卖了3万多辆,增长51%。但中国市场它可能真的要放弃了,因为生产都已经转移到韩国和美国了。

  极星的溃败,撕开了外资车企在华生存的残酷真相:

  技术跟不上就出局: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超53.7%,本土品牌2年一迭代,极星却连基础智能化都未补齐。

  本土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死线:极星与魅族合资一年半即散伙,错失400家线下渠道;而鸿蒙智行借华为生态,狂揽47万辆年销量。

  金主爸爸也救不了摆烂:沃尔沃断供、吉利减持,极星负债33亿美元资不抵债,中国团队从320人裁至86人,退租3层办公楼——可谓是败局已定。

  当小米SU7两小时订单破万时,极星还在纠结“北欧血统”是否要为中国市场加冰箱彩电。

  极星的傲慢与迟缓,终将这位车圈“富二代”钉在了耻辱柱上。

  它的溃败也警示所有入局者:在中国市场,没有天生的赢家,只有永恒的玩家!

上一篇:
ETF大赛到处有,罕见的是,这次银行成了主办方
下一篇:
每经品牌观丨送“米粉”2000份芯片,雷军和小米要证明什么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