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带资930万才准进奥体豪宅!物业“天价彩礼风”,终于刮到杭州
发布时间:2025-08-16

  PART 1

  你家物业进场时,给小区付过“百万彩礼”吗?

  这不是段子,而是当下物业圈的真实现状:成都某楼盘,碧桂园物业甩出500万入驻;为进武汉一个超级大盘,万科物业直接砸下760万……

  新物业公司想进场,先带资一二百万“提升小区硬件”已成潜规则,并且互相攀比,逐年加码。

  业主们当然是乐见其成,而物业选聘也仿佛成了大型选婿现场,而且是江西版——有没有能力先不谈,先端上聘礼盘再说,其中还不乏“1888万天价版”。

  而这场“带资内卷”中,最新的高额纪录,可能就要花落杭州了。

  图片

  据说不久前,奥体某豪宅业委会找到滨江物业(原生物业公司),开出了“下个合同周期带资超1600万”的续聘条件。

  虽然对带资早有心理准备,滨江物业这一次还是被吓到了,直接选择不续聘。

  随后,该小区转入物业公开选聘环节,业委会成员为主的5人小组将从报名公司中选出2家候选,不过将带资条件降到了930万。

  即便如此,也仍能排进全国“物业带资豪礼榜”。

  PART 2

  看到这些新闻,很多人的反应或许和我一样:动辄带资百万千万,物业公司有这么赚钱吗?

  我翻了下克而瑞物管的统计数据:七成以上物业项目净利率在5%-8%,头部项目也就5%-10%,和美的、海尔等制造企业差不多。

  那带资这笔账,算起来就有点烧脑了。

  就以该奥体豪宅为例,含能耗物业费是6块7/㎡/月。建筑物面积约26万m2,不计收缴率,一年营收满打满算2100万。

  再按10%年利润率算,一年利润是210万,三年合同期也就600多万。

  不说1600多万出不起,930万账面上也很难平。

  “最初新物业进场时,投入几十上百万提升公区,表达一下诚意,也算是个见面礼。”一位干了多年物业的朋友告诉我,“但现在渐渐变成价格战,有些带资入组,账早就算不过来了。”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物业公司还抢着往里跳?

  PART 3

  因为有些物业公司,只是为了“抢盘”。

  物业公司通常有两种增长方式:一种是像绿城、滨江、龙湖、万科这样的“大厂”,走的是“拓营一体”。

  拓展和运营团队捆在一条绳上,既要拿下项目,也要确保后期能赚钱,所以出手比较谨慎,承诺相对克制。

  另一种是“拓营分离”,拓展部门的KPI是先拿下地盘再说,至于后期怎么干、能不能兑现承诺?那是另一个部门的事,他们“管杀不管埋”。

  于是,你就能看到一些匪夷所思的操作。

  比如,今年成都某楼盘,中标物业承诺带资570万进场,没想到中标没几天,直接“提桶跑路”,业委会只好启动应急预案,临时找来其他物业公司代管半年。

  而且就算真的“亏本入场”,一些小物业公司也还是有应对之策。

  带资出血太多?就想尽办法回血:草坪少修一点,保洁少来几次,广告位收入先放自己口袋,有的甚至还动起了物业维修基金的脑筋……

  目前物业公司带资进场有两种形式:一种,物业直接拿现金投入整改,用来提升小区硬件。另一种,是把钱打进业委会控制的账户,由业委会支配使用(通常也用于硬件改善)。

  

  无论哪种方式,本质上都是在挤压服务人员的成本。而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人”才是物业服务的灵魂。

  有头部物业公司做过测算,人力成本大约占物业成本的60%-70%。

  管家学历是大专还是本科、保安有没有军旅背景、门岗是否1米8小哥……这些业主有直观感受的服务细节,全都跟预算挂钩。

  制造业成本是钢板焊死的,物业的成本则像橡皮筋,能拉能缩,主要看公司管理体系以及是否“爱惜羽毛”。

  一些物业公司甚至还有“撒手锏”——耍赖不兑现。南京就有一家物业,当初承诺带资进场,结果直到合同期满仍未履约。业主无奈告上法庭“讨债”,直呼自己“被祸害了整整三年”。

  过度内卷,最终承受后果的还是业主。

  PART 4

  当物业费不变时,带资选聘其实就是一场价格竞低投标的游戏。

  一个小区“物业带资越多越好”与“物业费越低越好”,本质上是同一个市场逻辑——都是像拼XX一样追求极致的“物美价廉”。

  物业收费当然要合理,但是否“越低越好”?估计杭州很多改善住宅的业主有话说。

  去年底,西溪公馆主动涨了1块出头的物业费,换成了滨江物业。不久前,申花天玺也涨价1块左右,引入绿城物业。

  万象城悦府,几年前滨江物业因与原业委会条件谈不拢而退出。后来业主觉得新物业不及预期,今年又加价0.5元/㎡/月,并提高租金分配比例,硬是把滨江请了回来。

  一面是许多改善小区“加钱换好物业”,一面是许多豪宅以带资为条件,事实上“竞低价选物业”。

  

  一个小区应该匹配多少价格的物业费?业主之间当然会有不同意见,这个很简单,通过业主大会投票决定即可。

  现在的问题在于,“带资进组”的方式让价格产生了迷惑性。

  比如一个小区,物业费是5元/㎡/月,一年物业费总收入1000万。现在新物业带资600万进组(3年合同周期),平摊下来,相当于实际物业费4元/㎡/月。

  时间长了,业主不免产生心理落差:明明交着5元的物业费,怎么感觉最多4元的水平?新物业进小区服务没变好,反而更差了?

  适当的让利或折扣,或许是皆大欢喜,但大幅脱离成本的服务一定是不可持续的。

  PART 5

  “本来简单的事变复杂了。”一位业内人士感叹。

  他认为,无论业主倾向于物业费“物美价廉”或“高价高质”都是一种自由,但应该透明清晰,而不是叠床架屋,搞出多个并行的暗价格体系。

  各种规则混杂在一起,同时考验着物业公司的野心和良心,还涉及大笔巨款的规范管理。

  与其这样,不如把物业费包干制改成酬金制,小区约定好物业公司利润,每年按实际运营成本收物业费,至少心不会那么累。

  就像前一阵被叫停的外卖大战,任何一场价格竞争的创新,往往不免过度内卷的结局。

  “带资进小区”原本是一个诚意,一种祝福,一次园区硬件焕新的契机。但当这条赛道上过度拥挤,乃至开始远离经济规律,也有可能演变成劣币驱逐良币。

  这时候,行业需要反思竞争的边界在哪里?诚意与品质之间,又该如何平衡?

上一篇:
千亿京东方悬案:OLED面板或遭美封杀,中韩企业角力大洋彼岸
下一篇:
恒大将于8月25日正式退市!供应链金融行业风控警钟长鸣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