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德国汽车零部件公司CEO给同行的建议:寻求与中国合作,而不是对抗
发布时间:2025-08-14

  (来源:欧洲并购与投资)

  德国汽车零部件公司CEO给同行的建议:寻求与中国合作,而不是对抗

  图片来源:PR图片来源:PR

  历经一场让小股东空手而归的戏剧性重组,汽车线束供应商莱尼Leoni在被中国企业立讯精密收购后,迎来了多年来的首次盈利曙光。首席执行官Klaus Rinnerberger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今年上半年,我们实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净利润正增长。”然而,他坦言,当前的盈利水平仍不足以支撑公司未来发展所需的投资。

  莱尼曾深陷高额债务泥潭。根据德国旨在防止破产的新《稳定与重组法》(StaRUG),公司进行了债务减记和资本削减,导致原有股东权益归零,小股东们空手而归。最终,大股东Stefan Pierer取得公司控制权,并随后将多数股权出售给了中国立讯精密集团。

  对于这一充满争议的解决方案,Rinnerberger强调这是挽救公司的唯一出路。“否则,唯一的选择就是破产。”他解释道,与立讯精密的合作为莱尼的商业模式带来了关键性互补:一方面,立讯精密的电子元件生产能力弥补了莱尼过去需高价外购的短板;另一方面,立讯精密在中国强大的市场地位,恰好平衡了莱尼在亚洲和北美市场的弱势。

  Rinnerberger将此次合作视为行业典范,并发出明确呼吁:“我只想建议供应商行业的许多同行寻求合作,而不是试图与中国对抗。”他指出,欧洲汽车市场增长乏力且面临日益激烈的中国竞争,后者提供的产品在质量相当的前提下更具价格优势。

  “过去20年,整个汽车行业在中国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并将技术带到了中国,”Rinnerberger分析道,“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企业吸收技术并成长壮大是必然结果。因此,与其对今天中国供应商的实力感到惊讶或抗拒,不如寻求合作共赢。”

  莱尼的业绩复苏印证了这一策略的初步成功。今年上半年,公司销售额增长3%至25亿欧元,营业销售回报率达到4%,实现了近十年来的首次净利润正增长。Rinnerberger将其归功于内部改革——建立了“非常清晰的绩效文化”,明确目标责任并赋予员工决策权,同时通过工厂间良性竞争提升效率和生产力。

  尽管成功扭亏为盈,Rinnerberger清醒地认识到挑战并未结束。当前的盈利水平仍不足以支持未来必要的投资升级。立讯精密的入主被视为破局的关键:双方在客户、市场、生产基地和产品技术(如莱尼的分区线束架构与立讯精密的消费电子自动化经验)上高度互补,为莱尼提升盈利能力、获取合理融资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莱尼的经历为困境中的欧洲汽车供应商提供了一个转型样本:在降本增效的内部改革之外,面对地缘产业格局的深刻变化,主动拥抱互补性合作,尤其是与中国伙伴的战略协同,或许比对抗更能开辟新生之路。

  

上一篇:
煤炭企业多措并举应对高温挑战 迎峰度夏能源保供“不停步”
下一篇:
总产值56亿元,年均增长超13%,梅陇镇这个产业集群成功跻身“市队”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