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看!万千巾帼逐梦黑土地→
发布时间:2025-08-12

  在北京世界妇女大会召开30周年之际,7月28日至8月1日,由全国妇联宣传部主办的“我们的盛会”中央主流媒体主题调研行活动走进黑龙江。采访团先后来到大庆、哈尔滨、抚远、建三江等地,走进油田车间、田间地头、科研实验室和社区家庭,聚焦黑土地上的巾帼奋斗足迹,聆听龙江女性深耕各行各业的拼搏故事,全景呈现“半边天”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辉煌篇章。

  凌晨三点,黑龙江抚远的东极广场已经沐浴在晨曦中。倏然,红日穿透云层跃出地平线,将浩荡的江水染成鎏金长缎。

  “花开中国,千朵万朵,每一个姑娘都是最美的颜色……”清亮的歌声随日光一同漫开,“东极之声”巾帼宣讲团的姐妹们手举红旗,用《花开中国》的旋律迎接第一缕阳光。

  在祖国“东极”眺望黑龙江,愈发能感受到这片土地的传奇。这里有大小兴安岭携手创造的浩瀚林海,有大江奔涌冲击出的广阔平原,自然的馈赠和历史的沉淀让黑龙江成为中国的大粮仓,更铸就了共和国的工业脊梁。如今,这片土地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道路上加速奔跑,势如破竹、一往无前。

  

  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受访者供图

  黑龙江的振兴画卷中,少不了万千巾帼的奋斗身姿。她们以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实干,攻坚技术难关,点亮科技引擎,推动文旅融合,助力黑土生金。

  精技强基

  走入大庆油田第二采油厂的刘丽工作室,5个并排放置、形状各异的盘根盒格外醒目。“盘根盒是安装在抽油机采油树上的装置,起到密封井口的作用,防止油液随光杆上下往复运动在井口喷溅。这5个盘根盒,见证了我的一路成长。”全国三八红旗手、采油48队采油班长刘丽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刘丽(右一)与同事们调试盘根盒。受访者供图

  老式盘根盒曾是生产管理中的“老大难”,密封圈磨损较快,需要经常更换。“每次更换时,半天都取不干净,操作费力不说,还耽误生产。”那时,刘丽常盯着盘根盒琢磨,“要是密封圈能自己‘走’出来,不用我们费劲抠就好了!”

  转机藏在生活的细节里。一天,刘丽在转动口红底部时,膏体缓缓升起——一瞬间,她有了思路。“口红的伸缩结构,不正好能解决密封圈的进出问题吗?”此后,她白天盯着抽油机琢磨尺寸,晚上趴在书桌上改进图纸,一个个夜晚的钻研后,“上下可调式盘根盒”终于从图纸变成沉甸甸的实物,让操作时间从40多分钟缩短为10分钟,也让密封圈的使用寿命从1个月延长到6个月,每口井每天还能节电11千瓦时。

  “这股钻研劲儿,是我少年时种下的种子。”刘丽告诉记者,自己生在大庆、长在油田,“学铁人、做铁人、当个好工人”在她心中早早扎根。刚工作时,刘丽就在技术攻坚上下功夫。“最初就想让工作轻松点,但随着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我的视野也越来越宽。”过去,是问题找上门,她再去解决;后来,刘丽主动去工作一线“巡诊”、召开难题征集会,把工友们的吐槽变成一个个新课题。她说,精技强基,女性责无旁贷,重任在肩。

  “光自己会还不够,要将这股钻劲儿传下去,要将勇担重任的铁人精神传下去。”2011年,“刘丽工作室”应运而生。从最初的2名采油工起步,如今已扩展成涵盖35个工种、11个分会、531名成员的创新大军。1200多项技术革新成果,174项国家专利,1.2亿元创效额,填补多项国内技术空白……这支队伍交出的成绩单十分亮眼。

  人才济济的工作室中,女性成员占比过半。“手上有巧劲儿,做事有耐心,女性成员在工作时发挥了大作用。”刘丽笑着说,“我们早已凭借汗水与智慧,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

  “刘丽是我们培育选树先进典型工作的生动缩影。”大庆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南春丽告诉记者,近年来,大庆市妇联聚焦新时代产业工人、巾帼新农人、家政服务、新就业形态女性等重点群体,构建“分层选树、系统培育、全域辐射”工作体系。今年已累计培育选树“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最美巾帼奋斗者”等全国、省、市先进个人和集体326个,推动“先进个体”升级为“模范群像”,形成“选树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倍增效应。

  科技领航

  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天问一号”探测器侧面搭载展示的五星红旗,被网友称为“飞行最远的国旗”。

  这面国旗,源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院长吴晓宏团队的一次关键技术突破。要让鲜红的国旗伴随“天问一号”在太空中飞行7个月不褪色,可不是件简单事——材料要在正负200℃的温差中稳得住,在强紫外辐射的持续照射下扛得住,在高能电子的不断辐照中顶得住。

  挑战大不大?大!但当任务邀请递到眼前时,吴晓宏没有丝毫犹豫。她说:“能亲手挑战高难度的技术关隘,能为祖国航天事业贡献巾帼之力,我满心期待。”

  之后的2年,吴晓宏带着团队一头扎进实验室。经历无数次配方调整与工艺改进,终于,他们成功研发出集抗辐照、低挥发和耐高低温交变等性能于一体的功能材料,再通过精密的工艺将图案套印在铝板上,让“中国红”在遥远的火星绽放出耀眼光芒。

  龙江巾帼的科技探索,既涉足航空航天等前沿行业,也深耕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领域。

  在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有一支由17名女性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研团队,成立21年来,她们累计完成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及示范项目800余项。

  汪敏是这支“娘子军”中的一员。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建三江考察时,她有幸身处现场。“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就要靠优秀的人才、先进的设备、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园区。”总书记的殷殷叮嘱为汪敏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她下定决心,“立足自身研究方向,推动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

  2024年,由汪敏带头组建的“垂直植物工厂”项目正式投入运营。工厂内,既没有一寸土地,也难觅员工的身影,只见乌塌菜、小叶茼蒿、大叶菠菜等绿叶蔬菜,在苗床上郁郁葱葱、茁壮生长。

  

  汪敏在垂直植物工厂中观察蔬菜生长情况。李熙爽/摄

  “通过无土栽培与LED光环境智能调控技术的完美融合,工厂实现了绿叶蔬菜的高效规模化培育。在这里,从播种、出芽到成熟、收割、清洗,整个流程都由机械自动化操作。如今,一个人一台手机,就能轻松管理整间工厂。”2024年,这间工厂成功培育出27万余棵蔬菜,年产量突破60吨。汪敏骄傲地告诉记者:“我们的垂直植物工厂,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最先进的。”

  “让饲料成为百姓餐桌的健康源头。”这是谷实研究院院长梁代华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99年,梁代华加入谷实生物集团,踏上生物饲料研发的漫漫征途。为精准把握动物营养需求,她和团队四处调研,掌握大量一手数据。研发期间,他们常驻养殖场,“最忙的时候,我一个月在实验场住了22天。”终于,成功研制出谷实分阶段饲喂模式,在黑龙江省率先推出生猪分阶段饲养程序。

  在梁代华的带领下,多部门协同作战,运用专利技术,推出全国首款蒸出来的教槽料,并相继斩获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51项。一系列创新产品的问世,有效提升了畜牧业生产力水平,助力更多百姓享用放心营养的肉蛋奶,以科技力量守护中国饭碗。

  研发先进材料助力航天发展,优化种植技术推动蔬菜培育,创新饲料配方守护百姓健康……女性始终是科技创新的参与者、贡献者。如今的黑龙江,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科研领域,用智慧与坚守,在高端科技的版图上书写璀璨篇章。

  文旅共兴

  2023年冬季,“尔滨”冰雪旅游火爆全国。热潮背后,有无数龙江女性热忱又坚韧的身影。

  拥有百年历史的马迭尔冰棍,是哈尔滨闪亮的美食名片。文旅高峰期,其单日销量高达7万根。马迭尔宾馆冷饮厅负责人裴薇薇告诉记者:“团队40人中女性占比高达85%,亮眼成绩的背后,是姐妹们冬季被冻得通红的双手、夏季因闷热长痱子的身躯,更是她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担当。”

  

  马迭尔冷饮厅的员工为游客介绍产品。受访者供图

  裴薇薇清晰记得,“尔滨”刚走红的那个元旦,“别人在过节,我们在过关”。冰棍销量直接翻倍,深夜仍有游客排队。为了接住这份热度,全体员工开动脑筋:把索菲亚教堂等标志性建筑元素“冻”进冰棍,在车间彻夜调试冰棍新口味,将营业时间延长至凌晨……“每一项举措都离不开姐妹们的倾力支持。”裴薇薇感慨,“最忙时,许多员工主动请缨坚守岗位。她们说:‘对外地游客而言,我们代表的是马迭尔乃至哈尔滨,所以,再难再累也要挺住!’”

  与马迭尔冷饮厅一江之隔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同样跃动着女性奋斗的身影。

  冰雪大世界党群工作部部长赵璐正是见证并参与这份火热的一员,她对冰雪大世界众多女员工的拼搏故事如数家珍。“运营岗位的张巍,坚守工作一线20余年。冰雪大世界爆火时,她主动承担人流最密集的售票厅工作,最多一天接待游客近7万人;设计研发部的刘小萍,是第25届和第26届冰雪大世界冰建项目负责人,她用手中的画笔和脑海中的创意,为游客打造出如梦似幻的冰雪景观;企业策划部负责人杨柳,常能看到她加班忙碌的身影,她和同事的精心策划,让冰雪大世界的曝光量首次跃升至亿次级……”

  憨态可掬的动物冰箱贴、凝结极光的艺术徽章,造型精美的枫叶书签……今年2月,伴随亚冬会的盛大举行,一系列展现龙江风情的文创产品惊艳亮相。这些爆款产品,源自一支充满创造力的团队——龙粤(黑龙江)文旅科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于2023年,成员平均年龄28岁,女性占比高达70%。创始人王婧点明初心:“想用数字技术为龙江文化打造创新表达。”

  公司成立次年,便迎来开发亚冬会特许商品这项重任。“为确保商品如期上市,我和同事们轮流蹲守工厂,反复调试模具、打磨细节,经常忙到深夜。”王婧回忆道。正是这份坚守,推动特许商品最终如期发布。

  如今,这些融合匠心的文创产品,已成为游客解读龙江魅力的“文化名片”。展望未来,王婧初心不改:“希望通过数字化赋能,助力龙江旅游从‘一季火爆’迈向‘四季常青’。”

  龙江的美不止于冬日,在这里,四季流转皆有风情。今年夏日,佳木斯抚远就借助旅发大会的东风,展现出自己的界江风光和东极文化,英姿飒爽的女性更是成为当地文旅画卷中的动人风景。

  “游客朋友们,这里是东极阁,也是抚远市的最高点。站在此处,抚远的江、林、河、田等美景尽收眼底,还能感受‘一眼望两国’的独特体验……”7月,抚远市妇联的费莲玉加入巾帼宣讲队,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为外地游客讲解抚远的历史文化。

  她所在的宣讲队,由抚远市妇联牵头成立,广泛动员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宣讲员参与其中。在巾帼宣讲员的努力下,东极阁等地标性建筑不仅成为热门打卡地,也成为展示城市形象、传播地域文化的重要窗口,让更多人因此了解抚远,爱上这座边陲小城。

  女性助力文旅发展的故事,说不尽,道不完。仲兆敏与林珈旭母女,两代“全国三八红旗手”薪火相传,让百年企业秋林里道斯焕发新生机;女企业家曾庆荣,开创集城市书房、创意饮品等于一体的“何所有”品牌,打造独具哈尔滨气质的城市会客厅……龙江巾帼在文旅一线绽放光彩,各级妇联组织默默提供有力保障。她们凝聚力量、搭建平台,让万千女性尽展才华,成为推动黑龙江文旅热潮的核心引擎。

  逐梦黑土

  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条巨川缠绕交汇,孕育出广袤的三江平原。很长一段时间,这里也被称为北大荒。20世纪50年代,数十万开拓者踏冰而来,加入开垦北大荒的壮阔洪流。在这部改写大地命运的史诗中,女性从不是旁观者。她们心怀家国、肩扛重任,爬冰卧雪、拓荒犁田,助力北大荒蜕变为北大仓,成为中国的大粮仓。

  光阴流转,如今的三江平原上,龙江女儿的逐梦故事依旧在书写。

  北大荒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的智能育秧工厂内,智能播种流水线、无人运输叉车等国内先进的技术呈现在眼前。七星农场科技信息中心副总经理李瑛向记者介绍:“这间工厂不仅智能化水平高,还通过技术集成,将育秧周期缩短了5至7天。”

  李瑛说,七星农场正在实践全新的种植模式:数字驱动,AI引领,农田处处显智能、提效能。“我们构建了‘空—天—地—人’立体监测体系,天上有遥感卫星,空中有无人机巡田,地面有固定监测站,所有数据汇总到信息中心,就像给黑土地装上了‘智能大脑’。”

  

  操作七星智慧管控平台的李瑛。受访者供图

  此外,七星农场还有配备北斗导航的智能插秧机,秧苗被精确栽种,作业精度控制在厘米级。“智能巡田无人机”在空中巡查,实时诊断,助力农户及时了解作物的生长情况。

  “百亩试验区探路,千亩示范区定型,万亩推广区铺开。”望着眼前的滚滚稻浪,李瑛感叹,“数字化赋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也让我们更有底气。”

  如果说技术是农业的发展引擎,种子便是农业的核心“芯片”。为了守护好这张“芯片”,30年前,刘凤艳放弃了城里的工作机会,在建三江深深扎根,投入寒地水稻育种工作。

  “春种秋选夏杂交,四季无闲在田间。”这不是诗句,而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建三江站水稻测试员刘凤艳的真实生活。为了心中的梦想,多年来,她将自己“扎”到黑土中,“种”到田垄里,成功选育出“三江系列品种”,填补了三江生态区无自育水稻品种的空白。

  然而,刘凤艳的心愿不止于此。她说:“我想让建三江姐妹种的有机新米,走入万千超市,走到大家的餐桌上,这样,农民的腰包才能鼓起来。”

  为此,她积极加入佳木斯市妇联的“巾帼科技助农助企直通车”活动,与100余名女性农技工作者组成志愿服务队,在田间地头奔走,为农村巾帼合作社和创业女性“点对点”把脉问诊。“联姻”结对解难题、“联网”传播新技术、“联盟”聚势强服务——通过这套“三联驱动”模式,众多女农人跟随佳木斯市妇联的脚步,将科学种植技术送入千家万户。

  黑龙江肥沃的土地上,除了金灿灿的稻田,还有一片“红色奇迹”。在佳木斯抚远,4200亩蔓越莓田铺向天际,青红相间的果子藏在绿叶间,生机盎然。这里是抚远红海植业有限公司的蔓越莓基地,也是中国首个规模化种植蔓越莓的基地。

  在公司担任技术员的程正新,是抚远本地人。2014年,她结束北漂生活,返回家乡种植蔓越莓。由于国外技术封锁,那时的程正新要面对“三没”窘境——没技术、没经验、没机械。“我是农民的孩子,就凭骨子里的‘农民基因’,还有种植其他莓果的老底子,一点点摸索。”自主攻克水肥调控难题,建立智能喷灌系统,联合科研院所优化授粉流程……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她和团队硬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助力基地年产蔓越莓3000吨。

  

  采收蔓越莓的程正新。受访者供图。

  产业旺,乡村兴。蔓越莓的规模化种植,拓宽了当地农民的增收渠道,让大家过上了红红火火的好日子。程正新告诉记者,公司每年可提供120余个就业岗位,其中80%面向女性。采收季时,手脚麻利的农户,月收入高达上万元。“2017年入职公司的张姐,这些年买了房、换了车,还将父母接到抚远来;王哥夫妇也是公司的老员工,如今女儿在国外留学,学费都靠这片红果子托底。”

  更让人惊喜的是,2024年,黑龙江回馈广西的10万盒蔓越莓,让龙江蔓越莓迅速出圈,打开了农文旅融合的大门。程正新介绍道:“蔓越莓采收时需注水淹没田地,我们曾用漂浮在水面的果子拼出了一面红旗。现在,每年的丰收季,基地就成了游客们的打卡地。”与此同时,公司还成功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黑龙江主会场)启动仪式、东极抚远首届国际蔓越莓音乐节等活动,让蔓越莓成为当地的文旅“新名片”。

  采访结束时,有风吹过田垄,蔓越莓在枝叶间探头探脑。程正新热情地跟记者道别:“明年再来瞧瞧,我们的基地还要扩展,保证会有新模样。”那向上的劲头,那蓬勃的生机,正是龙江沃野的模样——一年一个新景色,岁岁都有新气象。

  

  《中国妇女报》2025年8月11日4版

  

  来源/中国妇女报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李熙爽

  编辑/赵蕊

  审签/王慧莹

  监制/乔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全国妇联女性之声向上滑动看下一个全国妇联女性之声赞分享推荐写留言,选择留言身份

  原标题:《看!万千巾帼逐梦黑土地→》

  阅读原文

上一篇:
浦发银行:将积极有序推进个人消费贷款与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下一篇:
山东港口青岛港与秘鲁钱凯港,签署合作协议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