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提升金融资源服务“三农”效能
发布时间:2025-08-09

  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能,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方面19条举措。

  在受访从业者看来,《意见》的出台不仅为全国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系统性框架,更为地方金融主力军扎根县域、深耕“三农”领域指明了方向。

  “从更深层次来看,《意见》通过将金融服务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体系创新等农村改革任务深度绑定,倒逼金融系统打破传统服务模式,以改革思维破解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效率低的痛点,进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资源向‘三农’领域的配置效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金融动力。”广西灌阳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荣健智在接受《农村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开发区域性特色产品

  “土特产”扎根乡土,农民既是生产主体,也是获益主体。如何创新乡村“土特产”融资模式和专属金融产品,推广“一链一策”金融服务模式是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一道课题。

  灌阳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耕地面积占县域总面积的12.3%,雪梨、红薯粉、黑李、黄关面条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超30万亩,农业人口占比达78%,但长期面临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融资渠道单一等挑战。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意见》出台前,灌阳县部分山区种植户因缺乏有效抵押物、信用信息不健全,难以获得扩大生产的信贷支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因产业链短、抗风险能力弱,常面临旺季资金短缺、淡季融资成本高的困境。

  《意见》中提出的“加大对粮食主产区信贷倾斜”“创新‘土特产’融资模式”“优化县域基建项目融资”等要求,直接为金融机构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方面,我们可依托政策支持,扩大信用贷款覆盖面,让更多农户享受到‘无抵押、快审批’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政策引导下的金融资源定向投放,能精准流向雪梨及超级稻种植基地扩建、红薯粉及黄关面条深加工建设、农村冷链物流体系完善等关键领域,既推动特色产业升级,又通过产业增值带动农民增收。”荣健智介绍说。

  在农业银行红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李云鹏看来,作为农业银行总行“三农”产品创新基地,红河分行一直致力于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创新“三农”信贷产品。

  “下一步,我行将加大‘三农’产品创新力度及营销力度。一是组织加强创新工作,不断创新符合区域特色的‘三农’信贷产品;二是着力解决新产品投放规模不大的问题,进一步强化营销、宣传机制建设,加大存量创新产品扩面提质工作力度,做到创新好、运用好、推广好‘三农’新产品,为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李云鹏补充道。

  在推动实施“一链一策”金融服务模式上,立足地方特色。以德保县为例,德保农商银行副行长黎春妮告诉记者:“首先要梳理产业链条,对县域重点农业产业链,如柑橘产业链,从种植、采摘、加工到销售全流程梳理,明确各环节经营主体及资金需求特点,其次定制融资方案,针对种植户,依据土地流转面积、产量预期提供大额长期贷款;对加工企业,结合固定资产规模、订单量给予流动资金与设备更新改造贷款。”

  发挥优势和灵活性

  《意见》提出,提升乡村建设金融服务水平,通过投贷联动、组建银团、项目打捆打包等方式,提供多元化融资方案,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

  基于此,银行如何评估项目现金流和风险。李云鹏表示:“对于县域基建项目‘打捆打包’融资,我行评估现金流项目,主要是根据具体实施项目的实际情况,按照单个项目的总情况,从宏观经济政策、行业政策及前景分析,结合该项目的市场定位及预期,进行收益综合分析、成本结构分析;风险分析评估,主要是就项目的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项目建设风险等结合项目自身、经营地情况、区位等综合评估。”

  “我行一方面是聚焦项目公益性与经营性配比,如对供水、道路等公益性项目,重点参考地方财政偿债能力、财政补贴承诺;对文旅综合体等经营性项目,测算运营收入、资产增值潜力,结合县域经济增速动态评估。”据黎春妮介绍,另一方面是建立“财政承受能力+项目收益覆盖”双模型风险评估机制,排查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引入第三方机构评估资产价值。

  黎春妮表示,以德保县乡村道路升级与特色文旅设施打包项目为例,可与农发行等按4:6比例组建银团,农商银行依托县域网点优势负责贷后管理,政策性银行提供长期低成本资金,分散大额授信风险,形成“专业互补+风险共担”机制。

  机遇与挑战并存

  实际上,随着大型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农商银行在客户资源争夺、业务拓展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部分优质客户被分流,市场份额增长受到一定限制。

  在不少受访者看来,市场竞争加剧、金融科技应用深度不够、农村信用环境仍需改善等问题是当前农村中小银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难点。

  “尽管广西农商联合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进行了一定投入,但与先进银行相比,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等方面仍存在差距。线上业务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也需加强,以更好地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数字化金融服务需求。”荣健智坦言,除此之外,虽然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农民和农村企业信用意识淡薄,信用信息收集困难,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黎春妮表示:“当前,该行风险防控压力大,农户抵押物不足,多依赖信用贷款,而特色产业(如柑橘、山楂)受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违约风险较高,且农业保险覆盖率有限,风险缓释机制不完善。”

  黎春妮进一步表示,需求匹配度有待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中长期、大额信贷需求增加,但由于产业项目成熟度较低,且融资需求复杂,现有产品灵活性不足。

  随着《意见》的发布,“三农”发展必将迎来新机遇。在受访者看来,金融机构应以此次《意见》的出台为契机,增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力度,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金融力量。

  “我行将聚焦特色产业升级,将加大信贷投放,创新‘保险单质押+财政贴息’模式,助力产业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延伸产业链。同时,发力数字金融服务。借助‘桂盛富民金融服务平台’,扩大线上信贷产品覆盖,实现贷款‘秒批秒贷’。此外,深化银政担合作。与政府、担保公司共建风险补偿机制,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家庭农场、合作社)提供无抵押或低抵押担保贷款。例如,在德保那造村集体经济食用菌项目中,三方合作已为其发放300万元无抵押担保贷款,后续将推广该模式。”黎春妮说。

  荣健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整村授信工程,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信贷投放,扩大金融覆盖面;加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其中,将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信贷审批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智能化的金融服务。

上一篇:
全民足球狂欢!2025省超在梅州火爆开锣
下一篇:
京东、荣耀联合定制首款大屏AI手机,售价1199元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