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从风光到暴雷:均和事件全面分析!撕开其业务模式的“遮羞布”!
发布时间:2025-08-08

  上海均和集团有限公司曾用名上海均和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主要靠做钢贸生意起家,其和许多城投国企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建立合资贸易公司,既帮地方政府建立产业园,又帮城投国企做大贸易营收,还帮自己公司做大收益。最近上海均和暴雷,很多人都持续输出了一个观点——均和集团的核心模式就是“大宗贸易+产业园开发”。

  均和集团现金流设计

  图片

  均和集团的现金流设计值得一提,有些项目可以称之为用客户资金撬动项目,资金占用率极低。均和集团一是通过大宗贸易获得资金,一是部分想搬进产业园的企业要提前支付如厂房预售款一类的费用,均和集团就利用这笔资金支付土地款和初期建设成本。而除了厂房销售、租赁价差等利润来源,均和集团还会通过“定制化”锁定企业客户,如绑定上下游配套企业,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后期可以通过物业服务、供应链服务等持续盈利。

  当集团其他业务面临资金压力时,产业园区的预收款和定制费就会成为“活水”——这笔资金无需立即兑付资产,可短期调剂至集团其他板块,形成“园区造血、集团输血”的缓冲机制。这种操作只要不构成挪用预售款,且最终能按期交付,在合规框架内本质是企业内部资金统筹,体现了轻资产模式的现金流优势。

  均和集团通过“大宗贸易、收预付款、定制费”建立产业园区,IRR当时可以高达140%,这是因为当时地方政府对产业园区有招商引资考核,均和可能享受低价优惠或者税收返还,以“产业配套”的名义拿到地皮,且不涉及住宅开发,这就避开了房地产调控政策,属于政策鼓励的产业升级范畴,看似在一定程度上是合规的。

  根据笔者搜集到的消息,均和集团靠“产业园区”还是有一点盈利的,因为其初期依赖产业园区预收款和贸易融资的高杠杆模式,但是一旦产业园区开始利润下滑,资金链的压力会接踵而至。

  前期本是通过预收款“拆东墙补西墙”,缓冲机制一旦失效,集团就无法再利用现金流去覆盖其他业务缺口。而且贸易融资最是依赖“真实业务”,但是均和集团利用大宗商品做贸易,上下游很多都是其关联公司,是有资金风险敞口的循环贸易,城投公司需要对均和控制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预付、赊销、或者在均和掌控的第三方仓库持有货权,因为这样才能把贸易额做大,满足城投公司缺少营收的需求。

  政策不断收紧,地方政府审核“产业园区”时会要求实际投资额、企业入驻率达标等条件,审核越来越严格,那低价拿地、预收款快速回笼的模式就难以继续下去。而且大量企业涌入产业园区赛道,企业客户议价能力增强,定制费比例必然下降,且后期需要投入更多资金用于园区的配套建设,比如基建、招商运营,“用客户资金撬动项目”难以持续,杠杆优势随之消失。

  与其合作的国企、地方政府没有人发现问题吗?

  笔者在网上看了很多人都有发表自己的见解,发现有些国央企经地方政府引荐,但是查了均和的股权结构等信息觉得存在很大风险所以最后并未与其合作,也有金融机构在出具报告时给国央企盖章“谨慎合作”!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有提到过“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观点。各地方政府、国央企在与民企合作时,要做到自身对合作项目、涉及的大宗贸易品类有极其深入的了解,但是大宗贸易产品很多,要想做到对每一个都了如指掌确实并非易事,所以还是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

  别让贸易产品背锅!从均和、正威暴雷事件看国央企与民企合作!

  国企供应链贸易破局:选对方向与伙伴,比空谈风控更有力量!

  图片

  笔者认为均和的模式抓住了政策鼓励产业园区、贸易融资宽松的窗口期,实现了短期爆发,但这明显存在许多隐患:

  其一,均和会过度依赖“预收款”、“贸易融资”等短期资金,缺乏长期经营性现金流支撑;

  其二,业务扩张与政策周期绑定过于紧密,一旦园区政策收紧、贸易贷款管控,抗风险能力迅速变弱,暴雷无法避免;

  其三,“资金统筹”的高杠杆可能在政策变化时触碰红线,比如预售款挪用、贷款用途监管强化等;

  其四,均和集团的大宗贸易根本不是真正的大宗贸易,其只是利用大宗商品在做缺乏真实贸易背景的循环贸易、虚假贸易,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金融骗局!

  所以均和集团“暴雷”并非单纯的违法违规,而是高杠杆模式在政策退潮、市场饱和后的必然崩塌,其本质是“顺周期时的红利”与“逆周期时的风险”高度共振的结果。

  均和集团与地方政府、国央企的合作模式以空转贸易(循环贸易)、产业园开发与违规的金融套利为核心,形成了利益闭环。这种模式在短期政绩驱动和监管套利空间下迅速扩张,但本质上是建立在虚假贸易和资金空转基础上的“庞氏游戏”,最终因监管收紧、资金链断裂和实控人资产转移而全面崩盘。

  均和集团核心业务存在诸多隐患

  为什么还可以一直做并且可以持续这么久呢?

  其一,空转贸易可以虚构流水美化报表

  均和与地方城投公司成立合资贸易公司,通过无货权、无现金、无实物的“三无”循环交易虚增营收。例如,城投公司A与均和合资公司以“采购钢材”名义签订合同,当天或数日后原价卖回均和,形成双向10亿元流水,但钢材从未实际交付。这种操作帮助城投公司提升发债资质,同时均和借此塑造“贸易巨头”形象,获取银行信贷和信用评级提升。

  其二,产业园开发可以低价拿地与违规预售

  均和以“招商引资”名义与地方政府合作,以远低于市价的价格获取产业用地。均和集团通过伪造企业意向书、提前销售未取得预售证的厂房,甚至虚构仓单质押融资,将产业园包装成“成功案例”。资金到手后,部分用于填补流动性缺口,部分通过SPV、空壳公司转移至海外。例如,青岛城阳均和云谷未来创新园未取得预售证即销售,40余家企业支付的购房款被挪用,工地停工时连基本建设手续都未完成。

  其三,地方政府的短期政绩与隐性债务

  均和的操作虽然是“在危险的边缘徘徊”,但是暴雷前终究没有人可以确切的说出那句:“这个合作不能做,风险性太高!”地方政府默许均和集团的扩张以换取GDP增长、招商数据和产业投资额等短期政绩。城投公司通过虚增营收获得更多发债额度,地方官员政绩上报更亮眼,形成“双赢”假象。

  暴雷原因

  其一,虚假贸易的不可持续性

  空转贸易缺乏真实货物流转,依赖不断融资维持循环。2025年3月上交所修订“3号指引”,贸易收入如果>30%必须披露真实货权、现金流,而且要求贸易“货物流、现金流、票据流、合同流”四流合一,直接击穿均和的资金链。金融机构抽贷后,均和无法继续“借新还旧”,导致全面违约。

  其二,项目烂尾与信用崩塌

  均和集团长期依赖融资扩张,截至暴雷前,员工工资拖欠长达半年,社保缴纳中断,多地项目停工。例如,青岛城阳均和云谷项目以“国资参股”为诱饵,吸引40余家企业主购买无预售证厂房,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导致厂房被查封。

  其三,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暴露

  地方政府被迫接手烂尾项目,进一步拖累财政。例如,规划三期建设,一期、二期虽交付但未办理产权证,三期因总部暴雷面临烂尾,业主发现项目无预售证、未网签,40余家企业主血本无归,政府被迫介入协调竣工时间表。

  其四,政商合作中信用体系被滥用的系统性风险

  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政绩,导致隐性债务累积,国有资产流失;国央企为完成考核指标,忽视贸易真实性核查,沦为资金空转的工具;民企利用国资背书套取资金,最终通过资产转移“金蝉脱壳”。

  图片

  最后,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个问题,倘若一家企业钢贸贷款不批时,用进口大宗贸易贷款投自营工厂,是会实现双盈利,还是会违法违规?

  如果因为行业风险管控,银行对钢贸贷款收紧,但是大宗商品进出口属于合规贸易的范畴,银行对真实货权、跨境结算的贷款审批相对而言就会比较宽松。一些公司通过“真实购货”满足银行“整进”的要求,再通过工厂生产、分销实现“分批出”,既符合真实贸易的贷款用途,又将资金导向了工厂建设这类实体贸易,这就属于在额度内不违规的贸易行为。

  但是这个行为不是公司、企业想做就能做的,这需要“懂财务的业务”和“懂业务的财务”相互配合,解决银行“整进整出”与企业“整出分批进”的矛盾。业务员需要确保进口货物的物流、报关、销售链的完整性来保证贸易真实性,要满足银行的风控要求;财务可以通过账期设计、资金池管理等方式将大额贷款拆解为多笔经营性支出,比如说工厂设备采购、原材料周转等落地到实际使用的支出,这样既不违反贷款协议,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这种模式的协同本质上来说是产业链内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促使“贸易融资--实业投资”形成闭环,让“大宗贸易盈利+工厂盈利”实现1+1 2的效果。

  均和集团并不是在做大宗贸易,而是在利用大宗商品以及关联企业达到自己的各种需求,本质上也是国资委明令禁止的“虚假贸易”。国央企不用因为这个暴雷案件就畏首畏尾不敢再与民企合作,可以在选择合作民企时擦亮双眼,穿透式审查,关注到方方面面的细节,确保这个民企是真的在做贸易的民企,有货权、有现金、有实物,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业务流程中,国企本身一定要学习对应产品的知识去做提升与完善,了解对应业务产品的产品本质,不踩雷的完成业绩目标,皆大欢喜~~~

上一篇:
腾讯、字节、小红书、网易云音乐、B站都盯上播客生意
下一篇:
龙湖集团(00960.HK)前7个月累计实现总合同销售金额410.1亿元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