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动态 > 文章详细
叩响未来农业之门——北大荒集团牢记嘱托以科技之翼领航现代农业发展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5-09-28



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大荒考察时指出:“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殷殷嘱托,重如千钧。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北大荒集团积极推广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全面探索现代农业的新体系、新业态与新模式,着力提升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在广袤黑土地上持续书写稳产增产的时代新篇。

七年间,科技之翼已悄然扇动,带来一场深刻的生产变革——

仰望苍穹,48颗卫星构筑的“天眼”系统,两小时即可完成全省、全垦区主粮作物长势监测,赋予农事决策更高维、更精准的时空视角。

视线下移,无人机集群在田野上空织就智慧网络,自主起降、巡田、施药,让农田管理尽显智能、动态尽在掌握。

落地生根,物联感知设备与智能农机协同奏响增效乐章。7321台物联网设备覆盖464万亩良田,实时采集墒情、虫情、苗情数据;大型智能农机精准协作,于轰鸣中演绎智慧农场的科技韵律与极致效率。

得益于系列科技创新举措扎实推进,北大荒集团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7.61%,较“十三五”期间提升0.54个百分点。今天,中国农业现代化,正插上腾飞的翅膀。

“天眼”巡天 卫星遥感点亮农情新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多年来,“靠天吃饭”曾是农业难以摆脱的宿命。现在的北大荒,一场由太空科技引领的农业革命,正悄然重塑着千百年来的耕作逻辑。借助高频遥感卫星与北斗导航系统的深度赋能,农业不再被动顺应天时,而是进阶为“知天而作、精准施策”的智慧模式。

“过去种地那是跟‘老天爷’赌运气,现在可大不一样喽!”50多岁的种植户吕向民一边感慨,一边滑动手机屏幕,查看北大荒农业股份八五四分公司推出的气象小程序。实时农情提示、精准到田的土壤湿度预报、秋收适宜度评估,让他赞叹不已:“瞧这5公里精度的预报,准到我家地头了,‘向天再要500斤’真有指望。”

这份底气,源于高悬于太空的“天眼”系统。分公司的QY-3静止气象卫星数据接收系统,可实时处理“葵花8号”卫星每10分钟传回的高精度云图与多通道数据,全天候掌握降雨移动、台风路径等气象动态,实现公里级精准预报,真正做到“看得全、报得准”。

作为全域智慧农业示范农场,分公司已建成数字水稻云平台,通过智能采集冠层光谱、植被指数、墒情湿度等十余项遥感数据,实现从播种到田管的全程数字化指导。

遥感技术的“天眼”功能不止于气象。“我们集成48颗卫星和5类无人机影像数据,形成覆盖垦区近5000万亩规模、每5天1次的地块级遥感监测能力,系统集成清雪扣棚、土壤养分、作物估产、灾害监测等90余种模型,实现对农作物全种植季的多维度业务监测。”北大荒信息公司总经理任荣荣说。

如果说遥感是农业的“天眼”,那么北斗导航就是大田的“神经中枢”。

自动驾驶拖拉机、智能插秧机早已是红卫农场的常态。在智慧农业控制中心,指挥员一键指令,数台智能插秧机与运苗车便可自主出库、协同作业。秧苗以株距13厘米、行距30厘米的标准插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

“过去一个插秧团队需要8个人才能干活,现在6个人干的比之前还快、标准还高,500亩水田提前两天收工,亩节约成本30元,亩产能稳定在1380斤以上。”这笔账,种植户朱立国是越算越高兴。

北斗导航的神奇,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重构农业生产方式。对农场种植户杨刚来说,北斗定位使他家的120亩大豆田实现“远程托管”。通过北大荒农服App,他看到的不仅是农田影像,更是经北斗校准的地块实时画面,每一片区域都对应着精准的北斗坐标,耕地地力补贴也依托北斗精准核实地块边界,彻底杜绝“张冠李戴”。

目前,农场超600台插秧机搭载北斗导航,秋起大垄作业100%依托卫星定位,水田插秧九成以上使用导航技术。智能农机管理面积40万亩,产量提高3%左右,亩均节本增效80元。

截至目前,北大荒集团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全覆盖,北斗导航系统广泛应用。从“人拉肩扛”到“卫星巡田”,从经验种地到数据决策,北大荒的农业变革深刻诠释“藏粮于技”的战略内涵。黑土地上的每一株秧苗,都在卫星注视下,静待丰年。

“鹰眼”瞰地 低空经济引领种植新变革

“以前每天往地里跑几趟,担心秧田水多水少。人累够呛,地还管不好。”种地20多年的军川农场种植户刘广坤道出了传统农业的困境。如今,北大荒集团以低空经济为引擎,作业效率成倍提升,农药化肥使用精准可控。

五月春风吹拂黑土地,田间主角悄然更替。无人机化身“空中搬运工”,将秧苗精准投送水田,实现“空中提速”,避免碾压池埂,提升移栽成活率。

随着农作物生长,低空经济应用延伸至更精细的田间管理。在军川农场,新一代无人机以0.01米级超高精度低空巡田,多光谱摄像头快速捕捉苗情、病虫害信息,甚至能精准统计水稻株数。单次作业覆盖150亩以上,一天即可巡查3600亩,效率为人工3~5倍,误差在3%以内,真正实现“一眼看尽万亩田”。

巡田价值远不止于单纯的数据采集。“每1000亩多光谱数据,经云端分析,3~4小时生成苗情报告与病虫害预警。现在作物‘会说话’,无人机一巡就知道哪里不舒服。”农场农技人员依晓红说。

“看它飞过去的样子,简直像变魔术。”洪河农场种植户罗永林仰头看着正在作业的航化飞机赞叹,“翅膀下面‘变’出12条雾线,一会儿工夫就给整片稻田画上直线加方块。”回想几年前,他背着药壶在田间深一脚浅一脚地劳作,500亩地得忙活大半个月。“现在好了,10分钟搞定!而且药剂雾化得好,叶片正反面都能均匀受药。”

这些翱翔于田畴的“空中力量”来自北大荒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今年秋粮产量形成关键期,通航公司派出76架飞机在80个农场开展“一喷多促”航化作业。“飞机一响,丰收在望”,成为种植户的由衷感慨。

“我们拥有M18B、画眉鸟、AT802等6个机型农业植保飞机,配备精量喷施系统,实现厘米级精准喷洒,主持编制《农业航空田间作业技术规程》定为黑龙江省地方标准,参与行业标准制定10余项……”对于主责主业,通航公司总飞行师甘维军如数家珍。

作为农业航空植保“国家队”,通航公司已形成涵盖农林植保、飞行培训、商业飞行、机场运营和无人机拓展等多元业务矩阵,农业飞行小时数全国第一,累计作业3.5亿亩,增产粮豆400多亿斤,有力彰显北大荒集团作为现代农业“排头兵”的卓越实力。

从播种、运苗到巡田、植保,低空经济重塑传统农业基因。种植户程丽峰用手机记录变化:“农药化肥利用率提高,亩成本省30元,年底增产15%,轻松多收几万元。”

在北大荒,低空经济不仅是技术的注入,更是农业思维的焕新。它以科技力量回应“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时代之问,推动农业从“人控”走向“数控”,从“粗放”迈向“精准”,展现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的生动实践。

“触角”互联 物联网重塑田间新图景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在规模化、机械化深厚基础上,加速推进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构建覆盖全链条的智慧农业创新体系。七年来,集团建成覆盖垦区的五级光纤通信网络;田间部署超万套农业传感器,涵盖作业质量、气象、水位、土壤等监测,为变量作业提供支撑。超九成农场部署传感器网络,实现从“看天吃饭”到“凭数据种田”的转变。

以往,一场病虫害足以让整片庄稼萎靡不振。如今,北大荒农业股份友谊分公司种植户李晓东站在田埂上,看到的是田间地头已被智慧物联“接管”的农田。

物联网虫情测报灯配备高精度红外传感器,精准识别12类主要害虫,自动完成诱捕、计数与数据上传,及时预警,将灾害遏制在萌芽阶段;土壤分析仪24小时监测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捕捉细微变化;智能化数控灌排系统一键远程控制,按需精准供水,实现节水30%、肥料节约率10%,资源效率大幅提升。

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技术融合,让种植户足不出户享受“万物互联”的云端农耕体验。分公司应用19套软件系统,累计录入数据42万条,安装物联网设备622套,铺设光纤8.1万米,智能田埂6600延长米,支撑1600亩智慧农场、10万公顷耕地的“数字骨架”。

在北大荒农业股份七星分公司,春耕因“印刷术”焕发新生。智能化育秧车间,形似印刷机的设备高速运转,“印”的不是文字,而是一粒粒稻种。铺纸、压胶、点种,全程自动化。可降解纸上,纯植物淀粉胶精准定位每颗种子,种子间距仅6.5毫米。

“传统育秧盘种子分布不均,多的八九粒、少的没有,一亩田用四五斤种子。”技术员刘永兵说。而现在,印刷播种省种20%,一台机器一小时“印刷”出60亩稻田所需育秧纸,育秧纸可存储一个月,胶与纸降解为养料,环保高效,水稻单产提升约10%。

没有人比七星人更强烈地感受到科技对农业大发展,对单产提升的意义。“同一块地,产量从亩产1200斤提到1600斤,秘诀就在科技。”明星科技高产示范户秦玉秋的话极具说服力。

在这里,激光雷达自动驾驶运输机器人实现毫米级精度堆叠作业,一次装卸200公斤秧盘,48小时不间断运行;

循环立体式育秧床让秧苗如“乘坐电梯”均匀接受光照水汽,育秧周期从35天缩至25天,土地利用率提高4倍,抗逆性提高20%;

智能育秧巡检机通过AI图像识别快速诊断病害,一天完成数十栋大棚巡检,识别准确率83%以上;

无土栽培植物工厂,人工模拟“太阳光”与营养液循环系统助力“南果北种”,最快15天上市,年超20茬,突破季节与地域限制……

近年来,分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农垦科学院等34家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打造万亩智慧农场平台。铺设386公里光缆,覆盖126万亩耕地数据网络,建成5G基站、差分站、智能机库等新基建。部署智能灌溉设备6808台(套),大田监测点245个,小型气象站30个,虫情测报灯15个,土壤墒情传感器7个,土壤养分传感器10个,农业生产效率提升40%,人力成本降低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9%。

近年来,北大荒集团建设覆盖垦区的五级光纤通信网络2.53万皮长公里,部署田间物联网监测设备3万余台(套),为精准灌溉、施肥、施药等变量作业提供数据支撑。综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AI技术,先后三批建设了30个数字农场试点、23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围绕智慧育秧、智慧植保、智慧水利等农业应用场景,开展农业算法模型和变量处方图研发,形成“北大荒未来农场”技术模式。

农业发展的未来在于智慧农业。北大荒集团笃定前行。从智慧农业催生效率革命到“低空经济”开辟产业新蓝海,从5G覆盖沃土到AI守护生长,北大荒依托卫星遥感、无人机巡田、地面物联等立体监测,汇聚多维度数据,构建“天、空、地、人、机”一体化感知体系。通过植入“科技芯片”,实现生产方式变革与效能跃升,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实践高地。

如今的北大荒,农业不再是旧日模样,丰收正在被重新定义。

素材提供:吴易霞 李建鹏 杜宇华 董林 厉远 赵子莹 王金彬 司树洋


上一篇:
3天20车!华菱线缆全力保障出口订单发运
下一篇:
2025年福州市轨道交通工程“质量月”观摩会成功举办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