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记者观察】全固态电池量产竞速:未来已至,领跑者现身
发布时间:2025-11-25

  被冠以“锂电池终极形态”的全固态电池,其量产商业化在业界始终伴随着聚光灯与争议声。它究竟是仍属于未来的“技术神话”,还是已经触手可及的“产业现实”?当众多企业仍在发布技术路线图之际,一次实地探访却揭示出全固态电池已然落地的实证。2025年11月17日,北极星储能网团队走进北京纯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试图透过行业喧嚣,一探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真相。01 剪切试验背后:用极致安全回应行业质疑当一块10Ah全固态电池被剪切刀一分为二,断面无液体渗出,残体仍能持续点亮电灯——这场在纯锂新能源实验室完成的演示,不仅颠覆了传统锂电池的安全认知,更以硬核数据回应了行业质疑。2025年6月,《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正式实施,明确要求真空干燥后失重率<1%,而纯锂产品的实测数据仅为0.023%,不足标准阈值的四十分之一。“安全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极端测试来验证的底线。”纯锂新能源方面这样强调。其产品已顺利通过钢针穿刺、暴力破坏等一系列极端测试,并能在85°C高温环境下保持稳定运行。这一安全特性,从源头上彻底消除了液态电解质带来的安全隐患,使其在对安全性有严苛要求的应用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02 量产破壁:从实验室到GWh产线的思维跃迁全固态电池产业化的真正难题,不在于实验室样品的制备,而在于工业化生产中的稳定性控制。当行业巨头将全固态量产时间表定在2027年,纯锂新能源已在量产环节完成关键跨越,构建起“样品—小批量—规模化”的完整产业化路径。工程化能力是纯锂新能源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材料体系创新与制造工艺优化,研发团队解决了全固态体系中固固界面接触的世界级难题,实现了批量生产中的性能一致性控制。03 场景突围:新质生产力的商业化落地实践典型案例之一,是与某大型能源集团合作的热力管道“点亮”工程,为城市热力管道提供安全电源解决方案。在温度超过60℃、湿度高达90%的井下环境中,传统电池难以正常工作,而纯锂全固态电池的稳定运行,破解了高温高湿极端环境下的能源短缺难题。今年6月,纯锂新能源在北京启动了全球首个全固态电池电动自行车换电试点项目,实现了该领域商业化应用“从0到1”的突破,并以本征安全的技术特性,为城市绿色出行提供了高可靠、高标准的解决方案。这些应用实践,正将全固态电池这一前沿技术切实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目前,纯锂新能源已与北京能源集团、国家电网、国家电投、国家能源集团、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等央国企及国家级科研平台达成合作,产品通过CCC强制性认证,入选工信部首批固态电池测评单位,可靠性获得权威验证。这种“特种场景—民用市场”的梯度拓展策略,既规避了与传统电池巨头的正面竞争,又积累了实际工况数据。正如《2025年储能电池标准报告》所指,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关键在于“解决传统技术无法覆盖的场景痛点”,纯锂的实践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落地范式。04 行业变局:中国企业引领的技术重构纯锂的量产突破,折射出全球全固态电池竞争的新格局。技术路线多元博弈:硫化物路线追求高离子电导率,氧化物路线侧重稳定性,而纯锂的全固态方案以高安全性作为差异化卖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中国企业产业化领先:在半固态领域,比亚迪、卫蓝新能源等已实现装车应用;全固态赛道中,纯锂率先实现量产,显示出中国企业在工程化能力和产业化进度上的优势。05 全固态时代的序幕已启从实验室的剪切试验到吉瓦级产线的建设,从热力管道的安全电源到电动自行车的换电柜,纯锂新能源的实践表明:全固态电池并非遥不可及的技术神话,而是正在落地的产业变革。随着技术标准日趋完善、量产能力持续提升、应用场景不断拓展,这场以安全、高效、环保为核心的能源变革,将重塑动力电池与储能产业格局。正如纯锂新能源所强调的:“全固态电池的终极形态,不在于单项性能的极致突破,而在于在客户性能需求与成本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真正实现‘用得好、买得起’。”

上一篇:
长源朗弘:赶订单扩产能 奋力冲刺四季度
下一篇:
地产经纬丨房企庭外重组:在法律空白与多方博弈中探寻破局之道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