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我国博士后制度走过四十年,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四十余万人—— 创新为帆 逐浪山海
发布时间:2025-11-25

  40载,一项人才制度在科技创新的土壤中悄然生长。40载,一幅壮阔图景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上缓缓铺开。作为中国建设人才强国道路上的创新之举,1985年至今,博士后制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全国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40余万人,在站13.5万人,共设立3862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97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5年约80%的博士后出站后进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从事科研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使命中,无数朵科研报国的浪花,奔涌成一往无前的大江大河。一批又一批青年科技人才在博士后工作中成长,成为助推中国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政策筑基——铺就青年人才成长“高速路”回望历史,我国博士后制度前进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初期,人才匮乏、百废待兴。经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提议,由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亲自决策,中国博士后制度破土而出。1985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报告的通知》。同年,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员会成立,首批设立10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了让人才在安心、舒心的环境中,全身心从事科研工作,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陆续出台30多项政策,解决博士后户口迁移、档案调转、子女入学等问题,在当年人事教育体制中开辟出“政策特区”。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陈和生回到祖国,进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成为中国科学院招收的第一位博士后。特殊的人事政策和科研条件助力他在博士后期间取得多项重要成果,为中国高能物理的发展做出贡献。经历建章立制和稳步发展,博士后制度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招收人数快速增加,覆盖面不断扩大。到2003年,博士后研究人员年招收人数发展到4400多人,涵盖全部12个学科门类。2004年,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提出博士后工作重点要从扩大设站规模转到提高质量上来,博士后制度步入改革提高阶段,逐渐成为开放合作和吸引人才的重要窗口。植根沃土,博士后这棵“树苗”茁壮成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士后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围绕培养机制、创新创业、经费投入、服务保障等方面持续推出创新举措,博士后人才成长迎来加速度。综合管理上打造“试验田”。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博士后工作的意见》,对改进博士后管理方式、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强化服务保障等作出部署,推动博士后制度成为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平台建设上开创新模式。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的通知》,改进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方式,优化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服务,加强企业工作站建设,开创了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具有中国特色的博士后培养新模式,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项目资助上不断“加码”。针对不同培养方式和发展方向,形成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A、B、C档)、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后国(境)外交流等分类分档的国家级博士后重点项目资助体系。各地纷纷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各设站单位通过设立博士后资助项目、提高资助标准等方式吸引优秀青年人才。“没有中国博士后制度的建立、博士后期间的自由选题与跟随博士后流动站内优秀理论物理学家学习的机遇,就没有我后来的理论物理研究生涯。”博士后研究人员中第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回忆道。40载步履未停,成就了气象万千领跑的身姿。我国博士后年招收人数从2012年的1.2万人增长到2024年的4.2万人,在站人数超过同期美国博士后数量,两院院士中有173位在国内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后群体成为我国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青年人才的代表。平台支撑——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助推器”比亚迪,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顶流”,助力它不断攀登新能源技术高峰的,有一支“博士后天团”。“从想法的提出到最终的量产搭载,均是摸着石头过河。”2023年,刚入站的张梦羽研发四轮独立驱动安全系统时,面对的是一片无人涉足的科技荒漠,“企业为博士后研究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专项经费覆盖科研开支、实验设备及学术交流,研究成果还能直接对接量产技术,让科研真正落地。”比亚迪与全国15所一流院校、35个一级学科开展博士后联合培养,形成“双导师制”产学研协同培养体系,让一批博士后成长为技术骨干。平台是人才创新的舞台。40年间,人社部门不断改革创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设站方式,健全完善动态调整机制,优化设站单位布局,按照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工作需求,建成一批产学研融合的博士后培养使用和创新创业平台,博士后人才培育真正实现了从“破冰起航”到“满园春色”。在高校院所,自1985年建立首批10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以来,全国共建立3862个流动站,基本覆盖全部重点高校和主要科研院所,研究领域涉及全部14个学科门类的110多个一级学科。近年来,瞄准基础研究、交叉前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学科领域,设站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理工农医四大学科门类设站占比达到68.2%,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在企业,自1994年在上海宝钢试点建立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起,全国共建立4971个工作站,基本覆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华为、腾讯、科大讯飞、宁德新能源等一大批知名民营高科技企业,之江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新型研究机构普遍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校院所的人才科研优势和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实现有机结合。在地方,我国先后在20多个省市进行分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原有二级管理模式变为国家、地方、设站单位三级管理模式,将博士后进出站、评估等日常管理和服务下放,大大调动了地方省市和各设站单位的积极性。7553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让科研成果加速应用到产业实际中。在国际人才交流合作上,2011年起,人社部先后组织开展香江学者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外籍和留学博士后数量持续增长。2012年起开展的博士后国(境)外学术交流项目,为广大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交流互鉴的平台。人才计划有力托举。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战略性高新技术和基础科学前沿领域,2016年实施的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已累计遴选资助4000人,进一步为拔尖人才成长创造了条件。2023年启动实施的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对博士后的支持再度“加码”。产学研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一幕幕影像镌刻在时光轴上——博士后相关项目累计营收近40亿元!中关村科学城(海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带领园区133家分站结出累累硕果。国家重大科技专项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总装下线,凝聚了中国商飞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多项科研成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已在全国设立九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体系化的科研平台布局。工作站围绕信息、通信、计算机、材料等关键领域招收优秀博士后人才,与国内顶尖高校开展深度联合培养,聚焦前沿技术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致力于为产业技术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持续支撑。释放活力——人才竞相涌现、成果竞相涌流“大赛搭建了一个跨领域、跨地域的创新桥梁,推动项目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首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获得者、复旦大学高级工程师刘玉普深有体会。通过大赛崭露头角,他们团队近年与催化剂、保温材料、5G电子等领域多家企业开展产业化合作,实现了科研成果“从1到N”的应用拓展。架起对接之桥,释放创新活力。从2021年起,已成功举办三届的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共吸引约2万个项目、8.6万人报名参赛,既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生动展示,也为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搭建了舞台。从大赛中走出了天津华慧芯、山东探微医疗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博士后创新创业,让人才、成果竞相涌现,大赛只是一个窗口。博士后制度实施以来,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全力推动广大博士后人员在国家重大项目、科研团队中发挥生力军、突击队作用,主持、参与各类国家重要课题研究,取得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南京理工大学博士后刘聪,通过阵列式光学系统标定等关键技术,改进了高密度芯片封装工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武汉大学博士后陈国,研制的高精度产品综合软件系统在北斗高精度应用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面向经济主战场,从华为、腾讯等民营科技型企业,到之江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新型研究机构,先后有约8万名博士后在工作站成为创新带头人,一批博士后携“硬科技”成果创业,企业成长为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天问”探火、北斗组网、“嫦娥”奔月、万米深潜……一系列重大成果背后,都闪耀着博士后群体的智慧光芒。从脱贫攻坚主战场到乡村振兴新征程,各领域博士后躬身实践,把科技的种子播撒向广袤田野。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100余名博士后参与援鄂医疗队等一线救治工作,有力支援了抗疫斗争。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后李维义,在四川盐源县人民医院建立工作室,累计为500余名群众进行免费义诊,将更先进的诊疗技术带到大凉山。40年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服务大局,坚持培养与使用并重,青年科技人才的潜力被充分激发,博士后制度迸发出无限活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对此深有感触:“三年博士后工作研究微生物学方向,这段时期使我从微观探究到宏观战略、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应用都得到了系统学习和交叉培养。”在改革中建立,在实践中完善。近年来,应对国际人才竞争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探索实施促进创新型青年人才发展政策措施,形成了一批支持博士后发展的好政策、好做法。江苏持续优化省卓越博士后计划,精准加强对拔尖人才的资助;山东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设立博士后科学基金,推行普惠制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支持模式;福建推出海峡博士后交流资助计划;北京大学创立了博士后在站岗位晋升的新机制……博士后制度正被塑造成为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抓手。近5年,全国出站博士后在站期间申请专利8.3万个,获得各类科技奖励2万多个。40载长歌奋进,新征程再谱华章。向着“十五五”擘画的宏伟蓝图,按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要求,中国博士后制度正向着聚焦打造国家战略人才源头活水、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博士后制度体系加速迈进。从实验室的深夜灯火到国家战略的星辰大海,博士后群体以奋进者的姿态,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重大工程中留下无数足迹,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梦想在乘风破浪中驶向充满希望的航程。(编辑:吴叶柳)

上一篇:
【行业动态】2000亿级钢铁集团出手!联合成立新公司!
下一篇:
奔驰比亚迪高管现身岚图展台,聚焦新车“泰山”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