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OPPO的“双面”突围:在销量高光与舆论阴影之间
发布时间:2025-11-25

  在当下竞争惨烈的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本分”曾是OPPO最引以为傲的企业文化标签,它象征着低调、务实与对产品品质的坚守。然而,随着手机行业步入存量竞争的深水区,特别是在冲击高端市场的关键战役中,这种过于内敛的“本分”似乎正逐渐显露出其B面效应。

  近期,OPPO呈现出一种极为割裂的“双面”状态:一面是亮眼的市场数据和技术突破,另一面却是社交媒体上挥之不去的舆论阴影与品牌声量的沉寂。

  这种反差不仅折射出OPPO当前的公关困境,更深刻揭示了其高端化进阶之路上的核心挑战——在硬核技术之外,如何构建具有鲜明性格与抗风险能力的品牌护城河。

  销量的“隐形”冠军与舆论的“显性”危机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句古老的俗语成为了OPPO近期处境的真实写照。

  从商业数据的维度审视,OPPO实际上正处于一段高光时刻。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OPPO全新旗舰Find X9系列自10月22日开售以来,市场表现势如破竹,仅用时10天销量便突破100万台。在更宏观的市场层面,IDC数据也佐证了OPPO的逆势上扬:2025年第三季度,在中国手机出货量同比微降0.6%的大背景下,OPPO不仅稳住了阵脚,更成为了市场TOP5中唯一实现增长的国产品牌。

  按常理,这样一份逆周期的成绩单理应成为品牌宣传的重磅素材,在舆论场引发热议。然而现实却是,除了部分数码自媒体的关注外,主流舆论场关于OPPO销量增长的讨论声量寥寥,与此前苹果17系列或小米17系列发布时的全网盛况形成了鲜明落差。

  不仅如此,真正让OPPO“出圈”的,反而是近期爆发的“绿线门”事件。

  直至目前,在微信等社交平台搜索“OPPO手机屏幕质量”,AI抓取的回答中仍包含大量风险提示。这一舆论风波集中爆发于Find X9首销前后,尽管外界有评论猜测背后或许有推手,但不可否认的是,负面舆情已经占据了用户认知的关键高地。

  这种“销量高光无人问,负面传闻满天飞”的尴尬局面,直接暴露了OPPO在舆论议程设置与品牌声量管理上的短板。

  “冷处理”的失效:沉默并未带来金

  面对“绿线门”,OPPO公关团队似乎沿袭了以往的“本分”策略,选择了冷处理。

  从行业角度看,这种选择有其逻辑:屏幕绿线问题并非OPPO一家之过,包括红米K50、三星Galaxy S21、vivo X50甚至iPhone X在内的多款采用三星屏幕的机型都曾遭遇此劫,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供应链导致的行业通病。

  OPPO或许试图通过沉默来避免与负面评论直接纠缠,以维持高端品牌的格调,甚至可能意在效仿苹果当年的应对方式。2017年iPhone X遭遇绿线问题时,苹果并未过多解释,而是直接推出了免费换机服务,最终凭借强大的品牌势能平息了风波,不仅未影响销量,反而让iPhone X贡献了同期一半的收入。

  然而,OPPO显然低估了品牌势能的差距与舆论环境的复杂性。苹果之所以能通过“沉默”过关,是因为其多年积累的品牌信仰足以让消费者自我说服,甚至会有拥趸主动为品牌辩解。而尚处于冲击高端爬坡期的OPPO,并不具备这种“免死金牌”。

  OPPO虽然也推出了针对性的售后政策,如对购机4年内的设备提供免费换屏,但这波操作在执行层面却遭遇了严重的“温差”。据《长沙政法频道》及社交媒体用户反馈,人工客服难打通、无凭证维修报价高昂(高达1700元以上)等问题,让原本意在挽回口碑的售后政策反而激起了新的不满。

  更令人惋惜的是,OPPO并非没有解决问题的诚意与实力。今年9月,OPPO已官宣成立国内首个自研屏幕“双产线”,包括在顶级屏厂天马定制的专属产线以及斥资10亿打造的自研显示科学产线,并获得了央视的报道。这意味着OPPO已从源头开始解决屏幕品控问题。

  遗憾的是,由于公关策略的滞后与被动,这些极具说服力的正面信息被淹没在了负面情绪的喧嚣中。由此造成的“信息真空”,让消费者只能看到“售后不负责”的片面评价,而看不见品牌在技术改良上的巨大投入。

  高端化的下半场:超越“本分”,重塑“性格”

  如果说技术是高端手机的入场券,那么品牌性格与情绪价值则是决定上限的天花板。OPPO目前的困境在于,其深植基因的“本分”文化,在需要强输出、强个性的高端市场竞争中,正逐渐演变为一种“面目模糊”的平庸感。

  环视竞争对手,各大品牌都在极力打造独特的记忆点:提到华为,大众联想到的是技术自研与家国情怀;提到小米,是性价比与人车家生态;提到vivo,是影像美学与设计;提到荣耀,则是AI功能的创新。相比之下,OPPO虽然综合实力均衡,但缺乏一个让消费者脱口而出的鲜明标签。

  客观数据证明,OPPO绝非平庸之辈。美国LexisNexis报告显示,OPPO在5G标准必要专利排名全球第八;天眼查数据显示,仅2025年以来OPPO新申请专利就达445项;在AI领域,OPPO小布助手甚至斩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然而,这些硬核实力未能有效转化为用户心智。在消费者认知中,5G依然绑定华为,影像依然首选vivo。

  这揭示了OPPO高端化必须跨越的一道坎:从“做产品”向“讲故事”转型。高端产品的高溢价,往往来源于品牌赋予的情绪价值。苹果经典的《1984》与《Think Different》广告,几乎不谈产品参数,却成功塑造了特立独行的品牌精神;华为通过宏大叙事,将品牌提升至精神图腾的高度。

  反观OPPO,其近年来最深入人心的slogan或许仍停留在多年前的“充电5分钟,通话2小时”。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下,“酒香也怕巷子深”。凯恩斯的“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警示着企业,不能仅寄希望于长期的产品口碑自然发酵,而忽略了当下的品牌建设。

  对于OPPO而言,未来的高端化之路不能仅靠“本分”地埋头苦干。它需要更具作为的公关与品牌策略,需要将“国内首家涉足屏幕制造”、“5G专利全球领先”这些技术资本,转化为动听的品牌故事。甚至面对“绿线门”这样的危机,若能像当年海尔砸冰箱一样,将其转化为对品质承诺的公开展示,或许能成为品牌价值跃升的契机。

  在高端手机的牌桌上,OPPO不仅需要一部好手机,更需要一个鲜活的、能与用户产生情感共鸣的品牌灵魂。

上一篇:
京东工业IPO在即,刘强东“供应链帝国”再落一子
下一篇:
小米VLA负责人:安全始终是小米辅助驾驶的核心考量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