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立方快评 | C端AI应用为什么现在爆发?
发布时间:2025-11-25

  □大河财立方记者陈薇

  近期C端AI产品迎来爆发式增长:11月17日千问App上线,一周时间下载量即破1000万次;11月18日,蚂蚁集团全模态AI助手“灵光”上线,上线6天下载量破200万。不仅新玩家增长强劲,老玩家也非常活跃。QuestMobile最近公布的今年第三季度AI应用行业报告显示,字节跳动旗下豆包以1.72亿月活用户登顶榜首,Deepseek则以1.44亿月活紧随其后,腾讯元宝位居第三,月活为3286万。

  C端的AI应用爆火的背后,不仅是大模型应用成本的下降,也是AI设备的爆发性增长。

  经历“百模大战”之后,目前模型性价比迈过“平民红线”。公开数据显示,国产主力大模型推理成本年内下降68%,千次调用最低至0.3分钱,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一个量级。这是厂商敢于在免费情况下,支持更多用户与AI“聊个不停”的关键。

  另外,承载AI的终端产品在消费者中开始快速普及。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显示,具有生成式AI功能的手机在2023年年末首次亮相,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其全球累计出货量已正式突破5亿部。当下具备AI功能的手机正从高端市场下沉至中高端市场,而中国手机厂商是这一转变的主要推动力。这推动了轻量化的大语言模型和多模态AI助手集成到手机中,让更广泛的用户群体能够接触并使用AI。

  与此同时,当下AI应用也拥有足够大的用户群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刚刚发布的一份《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达5.15亿,这一群体半年内实现翻番,同时生成式AI用户普及率已达36.5%。

  正因如此,为抢夺入口,针对C端的AI产品迎来爆发,但是竞争维度已经不是过往“百模大战”的模型种类、参数量,而是围绕用户黏性、用户体验、商业模式等。

  从当下头部C端AI产品来看,他们都在寻找适合自己的高价值场景深度融合。数据显示,垂直场景(语言学习、音乐创作)AI应用的付费转化率达通用应用的4.6倍,深耕场景的价值已得到市场验证。

  因此,阿里系千问App,其聚焦通用覆盖与垂直深耕,计划将集团内部电商、外卖、旅行等生活服务接入其中;灵光App主打日常小应用的生成,让用户用自然语言即拥有编程能力;豆包则依托字节系应用入口,用人性化交互设计与低门槛体验来吸引用户体验;腾讯元宝则凭借社交生态进行场景嵌入,对用户进行稳步渗透。

  但C端AI应用仍面临商业模式单一与合规要求提升的双重挑战。

  相关产品的变现渠道还比较单一,个人订阅仍是C端AI最为确定的现金流。尽管目前还有广告植入、硬件捆绑等C端AI产品变现模式,但规模效应并不明显。而且在行业普遍免费使用趋势下,想要订阅收费门槛也非常高。今年9月25日,月之暗面旗下智能助手Kimi上线了付费会员服务,但其依然保留了免费的服务,并且允许用户将首月49元的会员费,通过与AI聊天“砍价”到0.99元。

  此外,合规层面的要求则持续升级。2025年9月1日起,《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正式实施,明确要求AI生成内容需标注水印。未来,安全性与合规性成为产品生存的关键,缺乏红队评测、数据沙盒与可追溯机制的产品,将面临下架风险,这也为行业设立了更高的竞争门槛。

  责编:刘安琪|审校:陈筱娟|审核:李震|监审:古筝

上一篇:
国网重庆信通公司:科技之力绘“数智电网”画卷
下一篇:
中原证券:维持有色金属及新材料行业“强于大市”评级 建议关注铜、铝、黄金和超硬材料板块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