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AI眼镜赛道卡位战!从材料、光波导技术到生产环节,产业链加速协同
发布时间:2025-11-25

  电子发烧友网报道(文/莫婷婷)2025年,AI智能眼镜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市场调研机构IDC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出货量为406.5万台,同比增长64.2%,其中中国厂商出货量超过100万台,占全球24.6%的市场份额。在这一高增长背景下,光学显示作为AI眼镜的核心技术环节,正成为产业竞争的关键高地。以光波导和Micro LED为代表的下一代显示技术路径,不仅推动产品体验升级,更带动整个产业链加速布局。电子发烧友网关注到,今年上半年已有多家企业密集宣布产线落地、技术突破与资本投入,涉及光波导技术、Micro LED技术、先进封装等。光波导与Micro LED双轮驱动,核心技术加速落地当前AI眼镜的光学显示技术主要聚焦轻薄化、高透光率、低功耗等关键技术指标,光波导+Micro LED的光学显示方案被高度关注,被认为是通往消费级AR/AI眼镜规模化落地的核心技术路径。光波导因其接近普通眼镜的外观、优异的虚实融合能力,被视为消费级AR眼镜的长期主流方案。2025年下半年,国内企业在光波导材料、器件与量产能力上取得全链突破:今年10月,南京平行视界宣布,公司建成全球首条偏振体全息(PVG/PVH)光波导中试产线投产运行,年产能达5万片,并已启动50万片/年的量产线规划。南京平行视界成立于2022年,专注于PVG波导技术的研发。PVG波导技术相较传统浮雕光栅(SRG)和体全息光栅(VHG),具备光效高、成本低、可薄膜化等特点,光学销量可以达到约3000 nits/lm、成本可以降低约60%等优势。今年9月,光舟半导体宣布在无锡建设总投资超3亿元的衍射光波导模组基地,目标满产产能100万套/年。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光舟半导体的月产能已达2万套,年底将扩至4–5万套。公司已经获得Rokid、魅族、影目等头部品牌客户。光波导技术的上游——材料环节,也在今年11月迎来新的进展。国碳半导体(惠州惠士康)在惠州投资11.5亿元建设全球最大12英寸碳化硅光波导材料基地。国碳半导体董事长姚永兴表示,该材料具备高折射率(2.7)、低吸收率等特性,可同时用于AR/VR光波导镜片、高速光通信、GPU的2.5D/3D先进封装等领域。国碳半导体则聚焦材料“卡脖子”环节,公司专注于碳化硅衬底材料的研发,核心产品为 6 英寸、8 英寸导电型和半绝缘型碳化硅单晶衬底。2022 年,公司车规级碳化硅衬底项目投产,产出深圳市首片车规级衬底。2025 年3月研发出导电型和半绝缘型12 英寸碳化硅衬底产品。今年,国碳半导体聚焦碳化硅在AR光波导领域的应用,在深圳启动光波导显示材料研发和智造基地建设。国碳半导体此次在惠州的项目,将实现年产20万片,其中一期投资3亿元,建设年产5万片12英寸光学级碳化硅材料,1年内建成投产,产品包括12英寸碳化硅光波导材料和CoWoS先进封装中介层。Micro LED凭借自发光、高对比度、超低功耗等优势,成为AI眼镜理想显示方案。尽管全彩化与巨量转移仍是产业化瓶颈,但2025年多项进展显著提速:今年9月,金华觉远创智落地柳州柳东新区的智能显示终端及人工智能应用产业园项目。该项目投资5亿元,重点布局Micro-LED芯片与整机制造,计划2026年上半年投产,目标月产1万套智能眼镜及10万套光引擎。微玖光电(苏州)于10月完成Micro LED中试线首批设备搬入,聚焦AR小尺寸高PPI应用,重点攻关全彩化技术瓶颈。先进封装破解小型化瓶颈AI眼镜的轻量化、长续航需求,不仅依赖光学与显示技术,更需先进封装工艺的支撑。传统封装难以满足多芯片异构集成与空间限制的需求,而2.5D/3D先进封装已经逐渐成为破局关键。11月,亿道信息与华封科技在深圳市罗湖区联合启动“亿封智芯”先进封装项目,一期投资5亿元,聚焦玻璃基板、2.5D/3D封装及环保工艺,服务AI眼镜、具身智能机器人等终端。该项目不仅满足亿道自身ODM需求,还将向外部芯片厂、终端厂商开放,预计2026年底投产。华封科技提供先进封装产线交付以及先进封装技术支持,亿道信息负责产品定义与设计以及客户导入。华封科技董事长王宏波指出,与传统封装相比,板级先进封装(如CoPoS、FOPLP)可将成本降至50%,并提升集成密度,将推动AI眼镜向更轻、更薄、更智能演进。AI眼镜行业加速产业协同需要关注的是,AI眼镜的产业化绝非单一技术的进展,而是材料、光学、显示、芯片、封装、整机制造等多环节深度协同的结果。2025年下半年的密集布局清晰表明:国产AI智能眼镜企业正构建自主可控的AI眼镜产业链闭环,通过产业链协同,实现从单点突破走向生态共赢。可以看到,当前AI智能眼镜行业正在加速实现上下游联动,例如在上游产业链环节的材料、光波导、Micro-LED芯片等关键环节已经取得进展后,与生产企业、下游终端企业配合,共同推动产品落地。在生产方面,微光科技在无锡梁溪投资3亿元建设智能穿戴装备研发制造总部,将打造目标年产100万台AI眼镜的智能制造产线,借此成为全球AR眼镜交付产能前三的企业。又如AI智能眼镜企业Rokid落户珠海高新区,将联动华灿光电、京东方等企业,完善“Micro LED—光学模组—终端应用”生态。AR行业的未来在于协同。思坦科技创始人刘召军曾表示:AR行业的协同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产品协同、产业协同、团队与资源协同。在产业协同方面,从平行视界的光波导产线投产,到国碳半导体的光波导碳化硅材料突破,觉远创智的Micro LED整机落地,到亿封智芯的先进封装赋能——每一个环节的进展,都在为AI眼镜走向“大众标配”铺平道路。

上一篇:
智己LS9正式开启交付,上汽集团品牌向上正在起势
下一篇:
北汽国际2025年全球经销商大会圆满举行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