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西班牙媒体:欧洲应汲取中国能源转型经验
发布时间:2025-11-24

  当美国犹豫不决、欧洲举棋不定时,中国正凭借太阳能发电场、电池和电动汽车,全速迈向绿色未来。

  贝伦气候峰会证明了:没有中国的硬件产品,世界将无法实现其气候目标。

  如今,超过60%的电动汽车产自中国,超过70%的电池也在中国生产。

  曾经被嘲笑的比亚迪超越了特斯拉,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展示了“充电5分钟,续航520公里”的电池。

  中国电动汽车价格实惠,不仅得益于技术优势,还归功于高效的组织结构:激烈的市场竞争、自动化生产以及从原材料到产品交付的垂直整合模式,降低了生产成本。

  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的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887吉瓦,超过欧洲和美国的总和。

  这种规模并非偶然,而是“飞轮效应”的结果:巨大的国内需求、日益高效的生产率、不断下降的成本、更加实惠的价格、进而带来更多的需求。

  其成果是获得了廉价且充足的能源,且这些能源均产自国内,这一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为它能减少乃至最终摆脱对进口石油等能源的依赖。

  太阳能电池板就是一个教科书式的例子。

  美国发明了它,但如今中国占据了全球90%的产能,并且安装的电池板比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还要多。

  当欧洲和美国还在应对产业分散和高成本投入时,中国建立了涵盖整个生产流程的产业集群。

  在风能领域,中国同样令人瞩目。

  仅2021年,中国新增的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就超过了此前5年全球其他地区的总和。

  如今,全球前四大风电设备制造商均为中国企业。

  那么,中国是如何成为全球绿色领导者的。

  中国在能源转型方面的飞跃并非偶然,而是过去数十年经济快速增长的结果。

  中国将社会投资、灵活开放、严格规划与市场激励相结合,打造出一个兼具规模、速度和方向的经济体。

  先说说社会基础。

  从一开始,中国就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培养出健康且受过良好教育的大量劳动者。

  重要的是,工资水平与生产率同步增长,这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培育出庞大而充满活力的国内市场。

  在此基础上,基础设施和技术成为“加速器”。

  中国快速建成了铁路、公路、港口和能源网络。

  同时,大规模投资研发,在科学出版物和专利数量上跃居世界前列,每年培养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专业学生数量遥遥领先。

  这种知识飞跃为高附加值产业提供了支撑。

  开放也发挥了作用,但始终基于自身条件。

  外国投资者受到欢迎,但必须为国家目标作出贡献:技术合作、本地采购、创造就业机会。

  贸易是手段而非目的。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遵循这一逻辑:既开拓市场,又巩固中国的产业能力。

  关键在于,中国很早就预见到全球经济将向绿色转型,于是,向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和能源效率转型被列为重点议程。

  因此,除了规模优势,中国在绿色产业领域还拥有成本优势和技术领先地位,同时减少了对进口化石燃料的依赖。

  欧洲不必照搬这一模式,但可以从中汲取诸多经验。

  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已大部分转移至中国,化石能源储备有限,而针对高昂转型方案的政治支持也出现裂痕。

  打造欧洲本土强大绿色能源领军企业的努力举步维艰。

  无论如何,没有中国,欧洲无法实现其气候目标。

  (作者马克·范德皮特,李迅典译)

上一篇:
大津重工:全球首创漂浮式动力定位网箱型工船“湛江湾1号”圆满交付
下一篇:
碳讯 | 新进展!电动汽车续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