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五年期定存悄悄下架,银行在打什么算盘?
发布时间:2025-11-24

最近不少储户发现,去银行网点或者手机App上想办个五年期定期存款,居然找不到了。不是利率低得离谱,就是直接“售罄”——连选项都没了。这事儿可不是个别现象。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这些大行,还有不少股份制银行,五年期定存要么暂停发售,要么只对特定客户开放。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先说个数据:截至2025年10月,国有大行的三年期定存利率普遍在2.35%左右,而五年期如果还能找到,利率也就2.4%上下,有些甚至和三年期持平。你没看错——多存两年,利息几乎没多赚。这种“期限倒挂”在过去很少见,但现在成了常态。

为什么银行不愿意推五年期定存核心原因就一个:成本太高,用处不大。

这几年银行的日子并不轻松。一方面,贷款需求疲软,尤其是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收缩明显,优质贷款项目变少;另一方面,央行持续引导市场利率下行,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多次下调,银行放贷的收益在缩水。这时候,如果再锁定一笔五年期的高成本负债,等于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未来几年万一利率继续走低,这笔存款就成了“负资产”。

举个例子:假设现在银行以2.4%的成本吸收五年期存款,但未来只能放出4%甚至更低的贷款,利差空间被严重压缩。而在过去利率高的时候,五年期定存利率动辄4%以上,银行还能靠息差赚钱。现在环境变了,银行自然要调整策略。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流动性管理。五年期存款锁定期太长,银行没法灵活调配资金。眼下经济还在修复阶段,政策强调“精准滴灌”,银行更愿意把钱放在短期或中期工具里,随时应对市场变化。五年期这种“一锤子买卖”,反而成了负担。

那对普通储户来说,影响大吗说实话,影响有限,甚至可能还是好事。

首先,真正需要五年不动用的钱,本来就不多。大多数人存定期,更多是图个安心,而不是真打算五年一分不动。其次,现在理财选择比以前丰富多了。比如国债,三年期利率2.5%左右,五年期能到2.6%,还带国家信用背书;再比如大额存单,虽然额度紧张,但利率通常略高于普通定存;还有一些中低风险的银行理财,年化也能做到2.8%-3.2%,流动性还好得多。

关键是要转变思路:别再死磕“定期越长越好”。在利率下行周期里,拉长久期未必划算。反而是“阶梯存款法”更实用——比如把一笔钱分成三份,分别存一年、两年、三年,每年都有到期,既能享受稍高利率,又保留灵活性。

当然,也有例外。如果你手头有笔确定五年内完全用不到的钱,比如给孩子的教育储备、养老备用金,而且极度厌恶风险,那只要还能找到利率尚可的五年期产品,也不是不能考虑。但得抓紧,因为这类产品正在加速退出市场。

说到底,五年期定存的“退场”,是银行在新环境下的一次理性收缩,也是利率市场化深化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储蓄方式也得与时俱进。别再用十年前的思路,去应对今天的金融环境。

未来,银行可能会更多推结构性存款、特色储蓄产品,甚至是和养老、医疗挂钩的定制化方案。作为普通人,与其盯着一个消失的选项焦虑,不如主动了解新工具,把钱放在更合适的地方。

毕竟,钱是死的,人是活的。

上一篇:
京东工业通过港交所聆讯,2024 年净利润同比飙升1586%
下一篇:
恒丰银行与苏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