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中国锂电最强敌手,一面失火一面冲锋
发布时间:2025-09-30

  

  韩系巨头争未来,大反攻还是大溃败?

  撰文|叶均

  出品|零碳知识局

  很难想象,伴随昔日全球锂电霸主的卷土重来,会有一场今年以来影响最大的锂电火灾紧随而至。

  

  ※ 火灾导致三分之一政府服务中断

  9月26日晚,位于大田市的韩国国家情报资源管理院发生火灾,导致647项政府业务系统运行中断,也即占据韩国全国近三分之一的政府服务因火灾而中断。

  据韩国官方证实,此次火灾的起因是在将情报资源管理院的不间断电源(UPS)电池移至地下的作业过程中,一块已切断电源的锂电池发生起火。

  路透社援引业内人士披露,涉事电池是由韩国LG新能源(LG Energy Solustion)公司前身LG化学于2012年生产,使用年限已经超过12年。

  火灾事故再度引爆韩国舆论对锂电池安全性的广泛质疑。要知道,早在2019年以前便因23场锂电池储能项目火灾震惊全球的韩国,上半年再次迈入“事故高发期”,接连燃起6场储能大火。

  就在2022年10月,韩国还曾发生过与本次事故高度相似的SK C&C板桥数据中心火灾。

  当时事故也是由于UPS锂电池起火造成,最终导致韩国两大互联网巨头Naver和Kakao中断服务,韩国金融、交通、运输等几乎所有部门均受到严重影响。Kakao集团股价直接下跌4%-5%,市值蒸发约101亿元人民币。

  有意思的是,就在这场震惊全球的锂电大火之前,作为“罪魁祸首”的LG新能源近来上演的还是另一出截然不同的戏码——“大反攻”。

  卷土重来

  2022年年初,LG新能源首席执行官权暎寿曾自信提出:“在电动汽车电池市场的全球竞赛中,LG新能源将很快击败中国竞争对手宁德时代。”

  结果是,自2022年第三季度起,还没能与“宁王”争个高下的LG新能源就先被后来居上的比亚迪踩了下去,中国企业拿下全球动力电池供应商排名冠亚军。

  而一度在“不包含中国市场”的全球动力电池供应商榜单中自娱自乐的LG新能源,自2023年下半年以来也已经完全被宁德时代超越。

  另据SNE Research数据显示,宁德时代从2019年的0%到今年上半年的45%,已经超越LG新能源在后者的传统优势市场欧洲拿下排名第一。

  

  ※ 图表:上半年全球动力电池企业装车量排名

  来源:SNE Research

  市场地位不断下滑的LG新能源,自去年以来便频繁登上行业热搜,近来更是接连做出一系列大动作。

  7月30日,LG新能源宣布签订总额达4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6亿元)的储能系统用磷酸铁锂电池订单。该合同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生效,期限为三年。

  这份持续三年的大订单,总金额已经超过LG新能源2025年上半年的营收总额,是公司有史以来签订的单笔金额最大的电池订单。

  据外媒报道称,特斯拉正是这笔大单的买家。后者在今年第一季度电话财报会议上,曾表示打算将电池供应从中国转移到美国,以免受到关税新政影响。

  到本月初,LG新能源再获梅赛德斯-奔驰旗下子公司和集团股份公司共计107GWh电池大单。

  前者电池订单达75GWh,合同履行地为美国,期限从2029年7月30日至2037年12月31日;后者电池订单达32GWh,合同履行地为欧洲,期限从2028年8月1日至2035年12月31日。

  尽管合同详情未对外界公开,但业界推测LG新能源将向奔驰方面供应新一代46系列圆柱形电池,推算合同金额可能达到1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768亿元)左右,为LG新能源46系列电池供货规模之最。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三元锂电池最忠实拥趸的LG新能源能够拿下特斯拉磷酸铁锂大单,还仰赖于公司这两年向磷酸铁锂赛道的积极转向。

  去年7月,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集团公开表示,将在其大规模生产电动汽车的计划中采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并选择LG新能源与宁德时代作为合作伙伴在欧洲建立供应链。

  其中,LG新能源将在2025年末至2030年为雷诺提供总容量约39GWh的磷酸铁锂电池,满足后者约59万辆电动汽车生产需要。

  这是LG新能源首次大规模供应磷酸铁锂电池。韩联社还为此起了一个颇为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磷酸铁锂电池=中国制造”的时代终结了。

  LG新能源向磷酸铁锂电池的大进军,是公司发起全面反攻的一大支点,也为之做足了准备。

  截至目前,LG新能源共有两座工厂量产磷酸铁锂电池。其中,南京工厂于2024年6月开始量产,美国密歇根工厂于今年5月开始量产。

  去年2月,LG新能源便向国内正极材料厂商龙蟠科技开出超70亿元长期订单。自2024年-2028年期间,龙蟠科技子公司常州锂源将合计向LG新能源销售16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品。

  到12月,LG新能源与龙蟠科技子公司常州锂源、三级控股子公司亚太锂源共同签署修订协议。

  2028年前,常州锂源向LG新能源销售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数量,将从16万吨猛增到26万吨,合同总价值超过100亿元,成为去年全球磷酸铁锂市场上最大一笔交易合同。

  今年2月份,LG新能源再向龙蟠科技东南亚布局的重要一环、海外子公司锂源印尼投资入股,取得后者20%股权。

  最新消息显示,9月24日,澳洲矿业公司安森资源宣布,其与LG新能源就在美国生产的电池级碳酸锂达成最终承购协议,安森资源将在2028年起每年向LG新能源提供4000吨电池级碳酸锂。

  这份协议的最初期限为五年,并可再延长五年。若协议期限为五年,LG新能源将向安森资源采购碳酸锂2万吨;若协议延长至十年,最终采购量将为4万吨。这笔订单价值约在1.48-2.96亿美元,也即10.45-21.09亿元人民币。

  这意味着,LG新能源将在2028年之后的五到十年里,包揽安森资源Paradox卤水项目近一半的产能。

  根据LG新能源此前规划,至2025年全球电池产能规划520GWh,其中中国145GWh,是北美外的最大电池工厂。公司在南京的三个电池工厂产能总计达到62GWh。

  考虑到LG新能源在去年向南京追加约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8亿元)投资后,又正式官宣中国总部落户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其在中国的战略布局也相当值得关注。

  改路线、签大单、扩产能、抓上游、抢市场,LG新能源一套组合拳可谓是舞得虎虎生风,然而破绽也属实不小。

  举步维艰

  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时(Leinz)将两辆美国生产的奥兹莫比尔汽车从香港运到上海,标志着汽车这一变革性交通工具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同年,美国汽车公司Locomobile于东京开设专卖店,让日本人亲眼见识到了当时最先进的汽车工业产品。

  而等到东亚国家真正开启属于自己的汽车工业时代,距离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世界上第一辆汽车,已经足足过去将近70年的时间。

  过去百年,欧美国家凭借其深厚的工业积淀,长期占据着全球汽车产业的主导地位。电动汽车时代悄然降临,最初以韩国企业为代表的东亚国家站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央,在动力电池行业形成了中、日、韩三足鼎立的全球市场格局。

  不过,伴随中国电池企业以惊人的速度与规模席卷全球市场,继日本企业在先期显现疲态,韩国电池三巨头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面对以“卷”著称的中国企业也是毫无招架之力。

  更何况,LG新能源想要重新挑战由宁德时代扛旗的全球锂电行业新秩序,首先就必须迈过安全的这道槛。

  韩国制造商的电池安全问题一直饱受外界争议,负面消息不断,甚至尤以排名领先的LG新能源最为突出。

  2020年,雪佛兰Bolt型电动汽车在美国出现了12起以上起火案例,造成当年全球最大规模的电动车自燃事件,通用汽车被迫宣布将该车型全部召回;同年,现代汽车公司也宣布召回11082辆Kona电动汽车。

  二者涉事车辆所使用的正是当时LG化学生产的电池。

  2022年4月,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表示,他们正在对LG新能源生产的有缺陷的电池展开审查,涉及多家知名车企及数十万辆电动汽车。

  据NHTSA介绍,自2020年以来,大众、通用、现代、梅赛德斯-奔驰等汽车制造商因担忧动力电池的内部故障造成火灾风险,均采取了主动召回措施。

  最近一次大规模召回就发生在去年2月,澳大利亚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ACCC)发布文件建议,强制召回存在安全风险的LG储能电池,并表示相关电池可能会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发生过热和着火等、存在安全隐患。

  事实上,ACCC曾在2021年、2023年先后发布两次召回通知。据文件显示,截至2024年1月25日,在澳大利亚18046个受影响的LG储能电池中,6235个储能电池(35%)仍未修复,其中4950个储能电池(27%)尚未找到,“受影响LG电池的定位和修复率低得惊人”。

  加上本次起火的韩国国家情报资源管理院,与年初两次大火70%以上设施损毁的美国Moss Landing储能电站(该项目四年连烧四次,三元锂电池由LG新能源供应),LG新能源一直都没能走出安全事故的阴霾。

  就业绩状况来看,LG新能源的经营情况也并不算理想。从去年开始,LG新能源的业绩就已经开始走向显著下滑。

  到今年第二季度,LG新能源实现净利润91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7亿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52%至4922亿韩元(约合人民币25.6亿元),扣除4908亿韩元的《通胀削减法案》税收抵免后,时隔五个季度再度实现扭亏为盈,但这一成绩实在只能算是勉强盈利。

  在此基础之上,持续受客户购买意愿低迷、金属价格下跌对产品平均售价带来的影响,LG新能源二季度营收环比下滑11.2%,同比下滑9.7%,全年营收重返增长的目标仍困难重重。

  

  ※ 图表:LG新能源季度营业利润情况

  来源:电车黑板报

  在欧洲的失利之后,北美更加成为LG新能源重要的业绩增长来源。

  LG新能源CFO李昌实称,北美工厂产量增加、产品结构改善以及成本效率提高,是公司在扣除北美生产激励后实现季度营业利润扭亏为盈的主要因素。

  LG新能源方面表示,公司将加快在北美建立生产基地,以应对可能增加的储能系统(ESS)市场需求。到今年年底前,LG新能源计划将ESS电池的年产能扩大到17GWh。

  《通胀削减法案》与美国持续的对华限制,使得LG新能源在美国市场如鱼得水,天然取得了稳定的盈利基本盘。

  但我们也需要看到,LG新能源在欧洲后花园被“抢了地盘”,已经说明其在全球市场上应对中国锂电巨头的冲击准备尚显不足。

  美国新能源市场自身便颇为动荡。今年上半年,美国电动汽车行业经历了一轮“政策急刹车”。有报道显示,自特朗普胜选以来,由于业界一直担心他会突然取消清洁能源税收抵免政策,上半年就有超过140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及电动汽车投资项目被取消或搁置。

  “大而美法案”法案的最终落地,则意味着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将提前六年取消。据普林斯顿大学报告称,如果没有消费者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到2030年,电动汽车的销量可能下降40%,这将导致美国道路上减少830万辆电动汽车。

  话说回来,一个仅靠政策保护和传统车企大客户勉强支撑的LG新能源,还能称得上是“卷土重来”吗?

上一篇:
从双寡头到三国杀,淘宝美团抖音混战到店
下一篇:
力高新能源完成更名并两度增资 创业板IPO进程已于上月终止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