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樊纲:45年的发展证明,深圳的崛起有其必然性
发布时间:2025-09-30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

几十年前,这里还是珠江口边陲的小渔村;今天,它已成长为汇聚华为、腾讯、比亚迪、中国平安、招商银行等世界级企业的创新高地。

走在深圳街头,高楼林立,创客空间、孵化器随处可见,科技与商业的脉动触手可及。

深圳的快速发展,被外界视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生动样本。

深圳的崛起,是偶然,还是必然。

它有什么经验能够借鉴,又有哪些不可复制。

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樊纲。

在他看来,“深圳的崛起有其必然性。

” 这种“必然性”,来自改革的时代需求。

彼时的中国,计划经济效率低下,经济持续落后,与发达国家差距不断拉大。

要实现突破,改革势在必行,而深圳,恰好成为合适的试验场。

一、先行先试,深圳崛起有其必然性 为什么是深圳。

樊纲指出,这背后有充分的天然条件和历史机遇。

“深圳挨着香港,便于吸收投资,发展贸易。

加上香港是自由港,金融、商业高度发达,与深圳之间在人文沟通、语言交流上几乎没有障碍。

” 45年的发展证明,这一选择无比正确——经济特区这条路走对了。

至于“深圳经验”能否复制,樊纲直言,“没有不可以复制的。

人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人的特征相通,制度逻辑也相通,因此制度本身是可复制的。

” 不过,他也提醒,不同城市有不同的起点。

“深圳起步是小渔村,却毗邻香港、身处珠三角。

它的区位和时代背景,使得这种特殊性不可复制。

” 这种独特性,还体现在“一张白纸”的起点。

樊纲解释,“当时,这里几乎没有国有企业基础,没有历史包袱,也没有旧体制束缚。

这反而为外资、民企等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同时,大量移民涌入,为城市注入了活力。

” “大湾区与长三角、京津冀不同,它有港澳。

”樊纲分析,“香港是自由港和国际金融市场,执行国际规则,甚至比国际标准更自由。

如何把港澳与内地机制衔接,是大湾区的独特挑战和机遇。

” 这种制度碰撞和融合,让港澳更好融入内地,也为内地注入国际化要素和改革动力。

大湾区正是在这种互补中,加速了整体发展。

移民文化同样塑造了深圳的底色。

从外来务工人员到创业者,逐渐汇聚成包容多元的地域文化和商业氛围,也奠定了这座城市敢闯敢试的基因。

“正因如此,深圳既有独特性,也有普遍性。

如果完全不可复制,特区就失去意义。

特区的目的,就是先行先试,为全国闯出一条路,让更多地方能够借鉴经验与教训,更好地发展市场经济。

”樊纲总结道。

二、包容开放,来了就是深圳人 “深圳起初引人注目的,是大量劳动力的涌入。

”樊纲回忆,改革初期,这里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起家,成千上万的外来务工者汇聚到这片还未被开发的土地,他们成为深圳最初的发展基石,也塑造了早期的经济脉动。

但深圳并未止步于此。

高科技产业需要人才,这是普遍规律。

深圳正是在这一路径上实现了从“劳动力密集”到“人才驱动”的转型,既能承载基础生产,又能孕育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来了就是深圳人。

”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恰好反映了城市性格。

全国各地的人带着方言、美食、文化汇聚于此,让深圳成为真正的移民城市。

樊纲笑言,“在深圳,你能吃遍全国的菜。

”这种多元文化的包容性,既丰富了生活,也孕育了独特的商业氛围,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土壤。

在他眼里,“深圳的创新基因并非‘自上而下设计出来的’,而是市场机制自然形成的结果”。

华强北就是一个缩影,摊位上的人们忙碌不停,从大的产品到小的零件,试图抓住市场经济里每一个细小的机会,涌现并培养了一大批敢闯敢试的企业家。

“激励并非外部给予,而是市场中自然形成的机制。

你能创造产品、办出企业,就能在竞争中存活并发展”。

许多在其他地方难以落地的发明,在深圳找到了舞台。

樊纲认为:“因为这里有市场,有激励机制,让发明创造者能从中获益,不断改进和推广。

”市场活力与包容文化交织,形成了深圳持续创新的独特动力。

三、有为政府,创新动力的隐形推手 深圳的成功,并非仅靠市场,政府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一些地方还没意识到人才重要性时,深圳很早就建立了完整的人才引进机制。

不管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都有资金、场地、孵化平台等支持。

”樊纲说。

在他看来,这种及时补位、扶持新生事物成长的能力,正是“有为政府”的生动体现。

当市场发现需求、显现机会时,政府能够迅速跟进,为新生事物提供保障,让城市在市场与制度的良性互动中持续生长。

市场提供机会,政府提供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形成深圳不断创新的动力。

这种细节,在深港融合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樊纲分享了一个细节:“过去是内地人去香港购物、娱乐;三十年后,反过来是香港人来深圳消费。

这不仅体现深圳的发展,更是中国经济整体崛起的缩影。

” 随着高铁、地铁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深港澳往来更加频繁,隔阂与差异逐渐缩小。

越来越多的香港企业选择在深圳设立大湾区总部,年轻人也在深港之间自由流动。

内地为港澳提供土地、人才等要素支撑,助力其发展;同时,内地也借助港澳的国际化优势推动自身改革。

这正是体制创新的成果。

那么,深圳为何能够在这种融合中发挥核心作用。

樊纲指出,关键在于其“先行先试”的特区精神。

深圳不仅率先引入国际先进经验,更在中国制度框架和文化语境下,探索出适合本土的发展路径。

相比出国考察,内陆城市到深圳学习往往收获更大,因为这里的经验更契合中国的实际,更容易落地和复制。

正因此,深圳形成了“近水楼台”的学习效应:它不仅成为全国改革者的样板,也早已走出国门。

“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发展规划时,第一条往往就是建立特区,学的就是深圳的经验。

”樊纲说道。

四、锐气何在。

关键在于保持市场活力 深圳常被称作“创新之城”,但保持锐气,并非一劳永逸。

在专访中,樊纲直言:深圳的持续创新,关键在于市场机制本身的活力。

“为什么发达国家依然不断涌现创新。

就是因为它们有市场激励机制,为一代代企业家提供机会和环境。

” 特区的使命从未结束。

尽管45年过去,市场化改革仍有许多未落实的环节,需要不断补充完善。

市场机制也要随技术和环境的变化而调整。

正是这种持续“先行先试”的精神,让深圳得以保持锐气——试错、调整、再试错,同时为全国节省改革试错成本。

“特区之所以‘特’,就在于持续先行先试。

”樊纲提到,中央不断赋予深圳新功能——先行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也有助于城市保持活力。

快速发展不意味着一路高歌。

樊纲并不回避,“市场经济必然有波动,先行先试,就意味着先遇到困难。

”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成就,他指出,“中国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没有出现大的经济危机,也未经历负增长。

这本身已经是不小的成就,但局部波动仍不可避免。

” “不能期待一路高歌。

一如股市,没有下跌就不是股市。

要做好心理准备,正确面对低谷。

”他补充,危机中往往孕育新机会,许多企业和个人,正是在波动中开拓新市场。

与此同时,他强调社会保障体系也要跟上:低保、公租房、再就业培训……“收入保障是一方面,‘智能保障’也十分重要,让人们掌握新技术,适应新阶段的变化。

” 四十五年过去,深圳早已不再是那个小渔村,但这座城市依旧保有敢闯敢试的锐气。

它的创新基因源自市场,制度探索仍在不断推进。

先行先试,从来不是完成时,而是持续创新的进行时。

策划|吴江 统筹|刘佳宁 文|詹淑真 扶贝贝 图 | 潘亮 视频拍摄、制作|潘亮 实习生 曾俊雄

上一篇:
互联网大厂破解反腐难题
下一篇:
小米潘九堂:期待友商们的新旗舰大卖 推动用户换机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