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折叠屏阵痛叠加AI“虚火” 智能手机质疑声中破局前行
发布时间:2025-09-14

  手机AI

  “虚火”旺盛:

  功能隐身、体验割裂与应用匮乏

  在iPhone 17系列发布会上,苹果推出8款新品,却几乎未提及AI一词,唯一与AI相关的演示是新款耳机AirPods的实时跨语种翻译,iPhone 17详情页中也仅一句“为Apple 智能预备好”的模糊表述。这与去年iPhone 16发布会形成鲜明对比——当时库克大秀AI功能,包括信息摘要提炼、邮件措辞修改、AI生成表情包等,甚至承诺“Siri将迎来史诗级进化”。

  除苹果外,2024年谷歌、华为、荣耀等厂商都纷纷将AI作为手机核心卖点。但到2025年,手机AI却呈现出雷声大雨点小的态势,功能隐身、体验割裂与厂商战略摇摆,让用户对手机AI的期待逐渐降温。

  如果说折叠屏的质疑集中在硬件落地,那么手机AI的争议则聚焦于功能实用。目前市场上多数手机AI宣称具备强大的端侧处理能力,但实际使用中,许多功能仍依赖云端服务器完成。这不仅导致操作响应出现延迟,在网络信号不稳定的环境下体验更是大打折扣,让用户对厂商宣传的“本地AI”能力产生质疑。

  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AI功能的实用性和成熟度明显不足。许多场景下的智能化程度有限,仍需要用户手动干预;AI生成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时好时坏的表现让用户难以建立信任。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正成为阻碍用户接受AI手机的重要因素。

  在生态层面,AI手机面临“杀手级”应用匮乏的困境。目前的应用多集中在语音助手、影像增强、文本摘要等场景,缺乏能真正引爆需求、颠覆体验的创新应用。大多数功能被用户视为锦上添花而非不可或缺。

  同时,厂商陷入同质化竞争泥潭。虽然众多品牌纷纷涌入AI赛道,但功能体验趋同,难以形成差异化优势。如何突破营销噱头的局限,打造真正独特、有价值的AI体验,成为摆在厂商面前的难题。

  用户对AI功能的“冷淡反应”,则直接反映出市场的真实态度。CNET调查显示,2025年仅有11%的美国用户会因AI功能升级手机,较2024年的18%下降7个百分点;在中国市场,京东电商数据显示,标注“AI 手机”的产品销量占比仅8%,且用户评价中“AI 功能很少用”“不如续航实用”等反馈占比超60%。“AI目前还不是用户购买手机的关键因素,大多数人更关注价格、续航、拍照这些核心需求。”IDC中国研究经理郭天翔表示。

  应用的“微光”:

  端侧落地、生态协同与场景深耕

  尽管手机AI仍被“虚火”笼罩,但部分厂商在端侧AI、生态协同与场景深耕上的探索,已展现出“实用化”的曙光。从华为的“端侧AI优化”到谷歌的“跨应用协同”,再到国内厂商与大模型企业的合作,手机AI正逐步从噱头向实用工具转变。

  端侧AI的突破,成为手机AI“去虚向实”的关键。与云端AI依赖网络不同,端侧AI将模型部署在手机本地,具有响应速度快、隐私性好、无网络依赖等优势。2025年,头部厂商纷纷加大端侧AI投入,“端侧AI是手机AI的未来方向,因为它能解决‘隐私与体验’的核心矛盾。”国泰海通科技资深分析师李轩表示。

  华为在Mate XTs上部署“端侧大模型”,支持离线语音识别、实时影像增强等功能,响应速度较云端提升3倍;vivo的自研AI大模型矩阵,其中包括十亿、百亿、千亿三个不同参数量级的5款自研大模型,全面覆盖核心应用场景;小米澎湃OS在AI大模型方面进行了深度植入,使得小爱输入助手具备AI大模型的文本创作能力、AI 扩图能力。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具备端侧生成式AI能力的高端手机占比已超80%,较2024年的35%大幅提升。

  生态协同,让手机AI摆脱碎片化困境。谷歌Pixel 10的Magic Cue功能,打通了Gmail、日历、短信、地图等应用数据,当用户收到会议邀请时,系统会自动生成日程提醒,并根据实时路况推荐出行路线;当用户拍摄餐厅照片时,可直接调用地图查询地址、调用点评App查看评分。这种跨应用联动,让AI从单一功能升级为全局助手。

  华为鸿蒙系统也在推进类似探索:Mate XTs的“个性出行规划”功能,可结合用户的日历行程、航班信息、酒店预订数据,自动生成包含交通、住宿、景点推荐的完整出行方案;“大屏AI办公”则支持WPS文档、邮件、会议软件的协同,用户在编辑文档时,系统会自动提取邮件中的关键信息并插入文档,无需手动复制粘贴。

  场景深耕,则让手机AI精准触达用户需求。不同用户群体对AI的需求差异显著:金融人士需要AI辅助数据分析,摄影爱好者需要AI影像优化,商务人士需要AI会议助手。2025年,厂商开始针对细分场景优化AI功能:即将发布的vivo X300系列预计搭载蔡司AI影像系统,支持2亿像素超级主摄与AI夜景降噪,可自动识别光线环境并调整参数,夜景拍摄清晰度较传统模式提升50%;华为Mate XTs的“AI文档批注”功能,支持手写笔输入实时转文字,并能识别表格、公式自动排版,适合金融、法律等行业用户。

  Wit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指出,“手机AI 的竞争已从功能堆砌转向场景深耕,能否提供真正有用、好用的AI体验,将成为决定品牌在高端市场成败的关键。”从市场反馈来看,聚焦细分场景的AI功能已获得用户认可:京东数据显示,支持“AI影像优化”的手机销量同比增长45%,支持AI办公的折叠屏手机复购率达30%,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破局之道

  技术深耕与生态共建:手机行业的前行逻辑

  在折叠屏的阵痛与AI的“虚火”中,手机行业并未停止前行的方向。从华为的“折叠屏技术无人区”到苹果的“生态协同”,从谷歌的“AI场景深耕”到国内厂商的“端侧突破”,行业正逐步形成“差异化竞争+技术深耕+生态共建”的破局逻辑,在质疑中寻找长期增长的动力。

  折叠屏的破局关键,在于降本与生态双管齐下。短期来看,供应链成熟度的提升将持续推动折叠屏价格下探:TrendForce预计,2026年折叠屏手机平均价格将降至 8000元以下,较2025年下降15%;长期来看,苹果的入局将“做大蛋糕”——有预测称,苹果折叠屏iPhone Fold 2026年出货量将达800万-1000万台,2027年增至2500万台,这将带动整个供应链产能提升与成本下降,惠及所有品牌。

  应用生态的完善,则需要厂商与开发者共建。华为已推出“鸿蒙折叠屏应用开发扶持计划”,为开发者提供最高50万元的资金支持,鼓励开发适配大屏的办公、娱乐应用;谷歌也针对Android折叠屏推出“自适应界面工具”,帮助开发者快速适配不同折叠形态。“当适配折叠屏的应用数量达到1000款以上,折叠屏才能真正成为主力机。”有业内人士表示。

  手机AI的前行方向,在于体验连贯与技术自主。苹果计划于2026年春季发布LLM Siri,采用全新架构重构语音助手,支持更自然的对话交互与跨应用联动,这被视为苹果AI破局的关键;华为则持续投入自研大模型,2025年推出的盘古手机大模型,参数规模达700亿,支持端侧离线运行,可实现文档生成、代码编写等复杂任务。

  差异化竞争,是行业避免同质化内耗的核心。当前手机市场已形成清晰的技术路线分化:华为聚焦折叠屏与鸿蒙生态,苹果深耕iOS生态与AI体验,小米主打性能与快充,vivo专注影像,谷歌则依托AI原生优势。这种差异化不仅避免了参数“血拼”,也让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

  IDC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中国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机市场,华为以38%的份额同比增长69%,苹果以43%的份额同比下降9%,三星、小米等品牌也在细分领域实现增长。“高端市场不再是一家独大,而是多点开花,每个品牌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这是行业健康的表现。”郭天翔表示。

上一篇:
折叠屏阵痛叠加AI“虚火” 智能手机质疑声中破局前行(1)
下一篇:
突破10Gbps带宽!车载光通信新品正登场,“光纤上车”成新趋势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