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服贸会上绿色+AI扎堆,从中能看到怎样的未来?
发布时间:2025-09-12

近日开幕的服贸会上,环境服务专题展区科技感十足,汇聚了多家企业的创新成果。

京能集团重点展示了智算赋能能源转型升级的实践,推出覆盖全链条的绿色供能解决方案及智算应用核心平台;朝阳环境集团则带来了北京市首个全场景多链路AI智慧焚烧系统,可使每吨垃圾产汽量同比增长约4.5%、上网电量增长约4.2%,同时脱酸脱硝耗材使用量降低超3%,体现出数字化技术对提升环保设施效能发挥出的显著作用。

这些实践案例表明,人工智能正日益成为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大数据分析、物联网传感和智能算法等技术已在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实际应用中,杭州已将人工智能全面引入水质监测,实现了全流程、全方位、全自动的监测模式,不仅大幅提升精准度和效率,还将样品分析时间从以天为单位缩短到几分钟,批量处理能力可达200个以上。

深圳创新采用多源遥感数据与人工智能算法融合,成功绘制全国首套高精度光污染地图,为城市光环境管理和绿色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武汉则打造了环保领域专业AI助手,将监测报告生成时间从数小时压缩到不足5分钟,通过语义理解和智能模板匹配实现标准化输出。

这些探索初步构建了数据数字化、向量化与智能化相结合的智慧环保新模式。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人工智能在环境监测中仍处于“小场景”应用阶段,若要大规模推广还面临诸多挑战。

其中一个关键点在于数据开放与共享——如果气象、海洋、国土等卫星数据无法互通,人工智能的潜力将难以充分发挥。

此外,监测传感器的技术升级也亟待推进,以提供更丰富、更准确的数据基础。

同时,环保领域专业性强,既掌握人工智能又熟悉环保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仍然稀缺。

模型可解释性、系统可靠性及应用成本等问题,也制约着人工智能在环保领域的规模化发展。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政策支持。

这份意见明确要求“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提出提高空天地海一体化动态感知和国土空间智慧规划水平,强化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围绕大气、水、海洋、土壤、生物等多要素生态环境系统和全国碳市场建设等,提升人工智能驱动的监测预测、模拟推演、问题处置等能力,推动构建智能协同的精准治理模式。

一系列举措为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也体现出人工智能已从辅助工具演进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补齐短板,推动人工智能与生态环境工作深度融合。

首要任务是加强数据资源共享,破除部门与地区间的数据壁垒,构建高质量的数据资源体系。

其次,应加强跨学科人才培养,鼓励高校设立环境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培育更多复合型专业人才。

此外,还需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支持环保企业与科技企业协同攻克核心技术难题。

对人工智能加以应用,应高度重视实效性与可持续性。

在技术推广中,需结合地方实际开发适配不同场景、不同需求的解决方案,避免“一刀切”。

同时,也应关注人工智能系统自身的能耗问题,确保其符合绿色低碳要求。

人工智能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深度融合,彰显着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技术持续进步与应用不断拓展,人工智能必将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把握机遇、应对挑战,真正让人工智能成为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实力量

上一篇:
米家科技家电新品亮相,冰洗新品助力精致生活
下一篇:
山东烟台:向深蓝要绿电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