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成都银行 | 对公依赖与零售转型
发布时间:2025-09-12

  ,

  

  近日,成都银行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该行资产总额达1.3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77%;实现营业收入122.7亿元,同比增长5.9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6.17亿元,同比增长7.29%。

  表面数据稳健增长的背后,成都银行却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利息净收入占比超79%的“对公依赖症”愈发严重,零售贷款增速持续低迷,净息差收窄压力未减,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大幅下滑。

  对公业务狂飙

  成都银行对公贷款业务近年来一路高歌猛进。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对公贷款余额达6896.4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2.6%,较2024年末提升1.4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以3302.7亿元的规模占据对公贷款的47.9%,较年初新增484亿元,增速达17.2%。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成都银行深度绑定地方基建的“政信业务”模式。

  行业贷款中,城投平台相关融资占比超60%,项目以轨道交通、天府机场二期等省市重点项目为主。这种业务结构虽然短期内带来资产增长,却也埋下了潜在风险,若未来融资环境收紧或地方债务审计趋严,贷款资产质量可能面临压力。

  零售转型乏力

  与对公业务狂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零售业务的低迷。2025年上半年,成都银行个人贷款余额仅1437.7亿元,较年初增长3.7%,增速在17家A股上市城商行中排名倒数第三。具体来看,经营贷余额较年初减少7亿元,同比少增24亿元;消费贷虽新增30亿元,但其中23亿元来自低基数的恢复性增长,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成都银行零售转型困局早在多年前就已显现,该行在2018年提出“大零售”战略,但多年来进展缓慢。截至2024年末,成都银行对公贷款占比超80%,而个人贷款占比仅约18%,该比例在上市城商行中处于较低水平。相比之下,宁波银行、杭州银行、江苏银行零售贷款占总贷款规模比例均超30%,业务结构更为均衡。

  资产质量隐忧

  数据印证了对公贷款集中度的风险担忧,2025年上半年,成都银行房地产业不良贷款率从年初的2.15%攀升至2.44%,建筑业不良率从1.79%升至2.11%,批发零售业不良率更从1.77%激增至2.09%。

  尽管整体不良贷款率维持在0.66%的低位,但资本充足率的压力逐渐显现,2025年二季度末,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8.61%,较年初下降0.32个百分点。风险加权资产增速15.8%,远超资本补充速度。尽管成都银行在今年2月提前赎回80亿元可转债,但分析师测算,若对公贷款维持当前增速,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在2026年末逼近监管红线。

  短期红利与长远发展

  尽管面临挑战,成都银行仍手握重要筹码—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政策红利。2025年上半年,该行为天府机场二期、轨道交通建设等重点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超450亿元;申报及发行专项债金额同比增长30%,在“立园满园”行动中,累计向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放贷款超800亿元,覆盖全市八大产业生态圈。

  成都银行异地分行的发展也为其带来新的增长点。2025年上半年,其他地区对全行营业收入贡献度首次突破20%,营业利润贡献度更是跃升至25%以上。

  业内人士认为,如何在享受地方政策红利的同时,减少对传统对公业务的过度依赖;如何在保持规模增长的同时,加速零售转型步伐,是该行必须面对的问题。成都银行需要在政策红利消退前完成业务结构转型,平衡规模扩张与资产质量,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以应对净息差收窄。只有主动求变,加快零售转型和中间业务发展,培育新的增长引擎,才能在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长期竞争力。

上一篇:
吉祥三宝突破保暖材料『卡脖子』技术
下一篇:
汉华京电:“硬核小巨人”争当中国清洁能源装备先锋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