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调度变形记!新能源时代这样“玩转”电力资源
发布时间:2025-09-12

近年来,浙江光伏、风机等绿色能源的装机容量屡创新高,但“电力保供” 仍是每年夏天绕不开的话题。

核心在于新能源的 “装机容量≠实际出力”,且电力的生产与使用时间出现了 “鸿沟”—— 新能源 “靠天吃饭” 的间歇性出力,遇上全天候的刚性用电需求,“供需错配” 矛盾凸显。

最典型的就是“午谷夜峰”——中午光伏满发,缓解用电紧张;傍晚光伏下线,极热无风叠加居民用电高峰,电力瞬间“告急”。

今天,我们从制造业和港口城市宁波说起,看未来电网如何破局。

宁波的烦恼 这种宏观的矛盾,在宁波这个制造业和港口城市体现得尤为尖锐,具体挑战十分棘手: 光伏波动性大:截至今年8月底,宁波光伏装机容量已达到1039.8万千瓦,白天能够带来超700万千瓦顶峰发电能力,约占宁波电网最高负荷的30%。

然而夏季午后多阵雨,宁波光伏出力就会骤减300万千瓦左右。

并且随着太阳下山,光伏出力逐渐归零。

快速的出力波动性给电网系统运行调节带来巨大的挑战。

海上风电的冲击:与此同时,象山等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正加速并网,其单体规模大、出力受气象潮汐影响显著,给电网的功率预测和潮流安全带来了新的冲击。

刚性负荷的掣肘:更复杂的是,宁波先进制造业、北仑港口、镇海石化等产业集群的负荷不仅巨大,而且对供电连续性要求极高,属于“一秒都不能停”的刚性负荷。

这使得传统的电网削峰手段束手束脚,也让本就存在重过载风险的局部电网雪上加霜。

专业协同的壁垒:目前的电网运行主要通过主网调度、配网优化、用户侧资源调动三个手段来“调方式”。

但是在紧急情况下,主网、配网、营销专业三方统一协调效率不高,容易导致电网调节过度或不足等问题。

面对如此具体而复杂的困境,电网的调度逻辑必须进行一场根本性变革。

思路大转弯:从“调方式”到“调资源” 这场变革的核心,是构建新型电网调度体系,从“调方式”转向“调资源”。

为了说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差别,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 过去: “调方式”就像管理一个“计划经济”的厨房 想象一下几十年前的电网,电源主要是大型火电、水电站,它们有几个关键特点:少、大、稳。

少:全国就那么些大型发电厂,数量有限。

大:单个电厂的发电量巨大。

稳:只要给够煤和水,就能24小时稳定输出,基本可控。

在这种情况下,电力调控中心的工作,就像一个大型国营餐厅的总厨。

他的任务是“调整生产方式”,通过调整“生产方式”和“运输方式”来满足用户的用电需求。

所以,这个过程被称为“调方式”,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对内管理的、中心化的控制逻辑。

现在: “调资源”就像运营一个“共享经济”的平台 现在,情况完全变了。

电网里涌入了海量的风电、光伏、储能、充电桩,甚至是你家的空调和电动汽车。

它们的特点是:多、小、散、乱。

多:数量成千上万,甚至上亿。

小:单个发电或用电单位的功率很小。

散:分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乱:发电和用电行为随机、波动,极难预测。

面对这个新局面,电网调度运行的思路需要转变为一个像“美团”或“滴滴”那样的平台运营商。

平台的任务是“调度社会化资源”,将社会上所有可以参与电力调节的“人、财、物”都看作是电网可以调度的“资源”。

所以,这个过程被称为“调资源”。

它是一种对外协同的、平台化的调度逻辑。

这个充满未来感的设想,在宁波已经成为现实。

8月27日,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创新开发的“主配营”调度决策中心应用,在试运行3个月后正式上线。

它就是宁波电网为应对上述挑战,交出的一份创新答卷。

新型调度体系下的电网调度运行模式开始从“主网优先”向“多元协同”转变,从“模糊推演”向“精准管控”转变,从“经验驱动”向“数智引领”转变。

揭秘“超级平台”的三大关键举措 这个平台的成功运作,离不开三大关键技术支撑。

关键举措一: 绘制未来的电力地图,让不确定性变得可知可控 电力调度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

而这个平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不确定”变为“尽可能确定”。

国网宁波供电公司与宁波市气象台深度合作,把传统天气预报升级成了“电力专属气象台”。

它能以2.5×2.5平方公里为网格单位,精准预报辐照、云量、风速等多维度气象数据,让每个电网站点都有了“小区级天气预报”。

有了它,平台就能提前预判新能源的出力变化和每个区域的用电波动,实现了10千伏至220千伏全节点功率预测一张图。

比如,7月24日,平台提前一天就精准预警了次日午后220千伏莲花变电站的越限风险,为调度员赢得了宝贵的“抢跑”时间。

关键举措二: 唤醒沉睡的用户资源,让“电力负荷”变为“虚拟电厂” 预测到风险后,如何解决。

平台马上亮出它的王牌——一个庞大且可视化的可调资源池。

就像网约车平台实时掌握全城车辆信息,“主配营”调度决策中心应用也对海量的用户侧资源了如指掌。

目前,它已接入宁波地区6.6万高压用户,并与209家企业签约,将总计46.9万千瓦的用户侧削峰填谷能力,纳入了电网的可调资源池,实现了10千伏至500千伏调节能力一张图。

当莲花变的预警发出后,系统几乎在瞬间就自动生成了最优方案,精准锁定4家企业,并一键生成执行策略。

次日下午,这4家企业通过调节生产辅助负荷等方式,轻松完成了负荷响应,既保障了电网安全,也为自己赚取了收益。

这种模式的颠覆性在于,它将过去突发、被动的“电网救援”,转变成了可预期、主动的“商业邀约”。

关键举措三: 构建地区电网决策中枢,实现主配营决策一体化 拥有丰富可调资源后,高效利用成为关键。

该应用的调度决策校核控制功能,整合了功率预测与调节能力信息,构建全量策略库,并开展系统性校核,形成了完整的决策评估机制。

通过 “安全校核 + 评价校核” 双重机制,保障主网、配网、营销三方面策略安全高效。

安全校核体系覆盖设备安全、短路电流、运行风险等维度,任何一项安全检核未通过,即判定策略无效,杜绝电网风险。

评价校核体系围绕负载均衡度、经济安全性、供电可靠性等指标,量化评分排序,筛选最优方案优先实施。

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主网、配网、营销三方,在资源、校核、决策层面的壁垒,通过统一的中枢决策功能,实现三方数据互通、策略协同,既完成调节资源跨区域合理配置,又推动电网调节从 “分散应对” 转向 “全域协同”,显著提升整体效能。

这场变革,与你我有什么关系。

你可能会说,这都是电网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关系很大。

你的用电会更稳、更优 通过精准挖掘和调度,许多潜在的重载问题被提前化解。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宁波220千伏主变负载率均未超过80%,110千伏重满载主变较去年减少了46台。

这意味着,电网更健康,我们能享受的电能质量更高,停电风险更低。

你的“闲置资源”将变成“真金白银” 这场变革,让普通用户从“被动用电”转向“主动参与”。

你家的电动汽车、所在企业的生产线,都能参与电力市场化响应,把闲置的负荷调节能力“变现”,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我们的地球也许可以“热得慢一些” 高效利用海量的用户侧资源,能很大程度上替代或延缓新建电厂、电网等巨额投资,节约宝贵的土地。

更重要的是,它让每一度清洁能源都能被更高效地消纳,这意味着我们离一个真正由清洁能源主导的未来,又近了一步。

从“调方式”到“调资源”,这不仅是电网调度的一次技术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能源利用模式变革。

它正在将新能源的“不确定性”,转化为整个电网的“可控灵活性”。

宁波的探索只是一个开始。

它预示着,未来的电网不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中央厨房,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的“能源共享平台”。

当停电风险被悄然化解时,或许就是你楼下的电动汽车,或是远方工厂里一条默契“换班”的生产线,共同完成了一次漂亮的“接单”。

供稿:宁波公司 唐瑾瑾 王静怡 闻铭 王伟芳

上一篇:
(深互动)重药控股:盐酸普拉格雷片将于近期开展临床试验
下一篇:
iPhone 17系列,把挤爆的牙膏换一支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