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聚力工业立县 奋进产业强县
发布时间:2025-09-11

长丰,这座从“国定贫困县”蝶变为“全国百强县第58位”的城市,始终将“工业立县、产业强县”作为发展之基、兴县之要,历经“摆脱贫困、进位百强、冲刺千亿、迈向共富”的跨越式发展,如今已成长为安徽县域制造业的标杆、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增长极。2024年,长丰县历史性实现“五个千亿”突破,其中规上工业产值突破两千亿、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超千亿、下塘镇成为安徽首个千亿镇,用实打实的成绩印证了工业制造业对县域经济的核心支撑作用。

筑基:从“贫困洼地”到“产业高地”,筑牢工业发展坚实底盘

长丰的工业发展,始于“无资源、无基础”的困境,却凭借“不是最好、就学最好、创成最好”的信念,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特色发展的道路。作为全国1710个县市中唯二不依靠矿产等自然资源,从“贫困”迈入“百强”的县,长丰始终把工业制造业放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一步一个脚印夯实产业根基。

2025年航拍长丰县产业新城(下塘汽车城)——孔根龙摄

在空间布局上,长丰构建起“一核两区三港四带”的发展格局,为制造业发展搭建起“四梁八柱”。“一核”即以中创新航、比亚迪等龙头企业集聚的下塘镇,打造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核心基地;“两区”分别为水湖、岗集、吴山汽车零部件配套区,以及双凤经开区、双墩生产性生活性服务区,实现“生产+配套+服务”协同发展;“三港”聚焦公铁水联运枢纽与低空经济,长丰港(五百万吨级)上半年已开工建设,未来将联通长江、淮河两大黄金水系,下塘专用铁路货运线综合物流基地扩容提质,左店通用机场低空经济产业园加速成型;“四带”则以产业带、文旅带、科创带联动周边,辐射皖北,形成全域覆盖、多点支撑的产业空间网络。

在产业规模上,长丰通过实施“千百十”工程,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截至2024年,全县已培引规上工业企业41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7家、上市公司5家、百亿企业4家,形成了“既有龙头引领、又有梯队跟进”的企业矩阵。其中,比亚迪成为合肥首个千亿汽车制造企业,中创新航20GWh动力电池全面投产,佳通轮胎、优信汽车等百亿项目落地运营,为长丰制造业注入了强劲动能。连续七年获得“全省制造业发展十强县、十快县”的荣誉,正是对我们产业根基最有力的认可。

突破:以“新能源汽车”为首位,打造全国县域产业标杆

在制造业发展进程中,长丰始终坚持“集群式发展、特色化突破”,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从“汽车零部件之乡”跃升为“世界级新能源汽车城”的核心承载地,创造了县域产业发展的“长丰速度”。

2021年,是长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破局之年”。当年,比亚迪、中创新航、佳通轮胎、优信汽车4个百亿项目相继落户,其中比亚迪一期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用时23天,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42天,被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称为刷新“宇宙速度”。这一“速度”的背后,是长丰对产业趋势的精准判断,更是对“工业立县”战略的坚定执行。此后,长丰乘势而上,印发《长丰县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县行动方案》,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服务链”五链融合,明确实施“1513”工程——到2027年形成1个千亿企业、汽车后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新能源汽车整车突破100万辆、全县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

2025年7月25日长丰下塘比亚迪超级工厂产销两旺。王世保摄

如今,长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已实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2024年,全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值超1200亿元,整车产量近95万辆,省内新能源汽车首位度达57%,跃居全国县域第一;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220家,规上企业67家,产值同比增长50%,形成了“整车制造—关键零部件—应用场景—配套设施”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推动“三位一体”全面提升:整车制造领域,比亚迪、优信汽车产能持续释放;零部件领域,双杰电气、三泰汽车等企业提供强力支撑;后市场领域,优信汽车总部落地运营,11家整车配套物流企业入驻,构建起从生产到服务的产业闭环。

不仅如此,长丰还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牵引,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高效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增长127%,“流体控制及设备制造”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智能家居家电产业集聚荣事达、培恩电器、志邦全屋定制等知名企业,借力合肥家电产业“全国十分之一”的规模优势,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共赢”的格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新型显示和集成电路,安徽合美、露笑科技等企业扎根双凤经开区与下塘镇,为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创新:以“科创强县”为驱动,激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动能

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长丰始终坚持“科创强县”战略,心怀“国之大者”,服务“国之重器”,将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为制造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在大科学装置布局上,长丰实现了“全国县域领先”。高标准建设合肥未来大科学城,目前已落地雷电防护、先进光源、超级陶粲3个大科学装置,数量居全国县域首位。这些“国之重器”不仅为长丰带来了顶尖的科研资源,更推动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围绕大科学装置衍生的技术需求,还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高技术服务业企业2024年新增3家,为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上,长丰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针对合成生物这一前沿领域,率先制定《长丰县推进生物制造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组建郑裕国院士领衔的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成立全省首支生物制造产业基金,建设全省首个生物制造产业园,构建起“南研北制”的产业格局。目前,以华恒生物(全国合成生物龙头企业)、恒鑫生活(全球PLA快消产品重要供应商)为链主,合成生物全产业链产值已突破35亿元,黑豆生物科技等企业相继落地,ECM水凝胶医疗器械注册工作稳步推进,未来将成为长丰制造业的“新增长极”。

在农业与工业融合创新上,长丰搭建“五大科创平台”。依托“智慧农业谷、中国菌物谷、育种加速器、中国中试城、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推动农业科技与工业技术跨界融合——例如,利用合成生物技术改良草莓品种,提升“中国草莓之都”的产业附加值;通过智慧农业装备制造,带动粮食稳产65万吨,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87%,实现“农业强县”与“工业强县”的协同发展。

保障:以“金牌服务”为抓手,优化制造业发展营商环境

如果说产业是“骨架”,那么营商环境就是“血液”。长丰始终坚信,良好的服务保障是制造业发展的“生命线”,以“金牌店小二”精神,推出一系列精准高效的服务举措,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专班推进+周六解题”,破解项目落地难题。建立重大项目建设专班,抽调县直部门和属地人员在项目地集中办公,实行“问题梳理、进展情况日报制”,全程代办各项前期手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周六定期召开重大项目调度会,对问题“逐项调度、精准研究”,共性问题统筹解决,个性问题“一事一策”。比亚迪汽车零部件(四期)、下塘集中供热等项目的快速推进,正是这一机制的生动体现。

“上下联动+三级三定”,强化要素保障。针对土地、林地、环评、能评等要素保障问题,积极对接省市专班,依托全市重点项目要素保障会、调度会协调解决;同时落实“属地部门领导,定人定责定时”的“三级三定”机制,实行“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三单管理和“派单销号”督查,确保责任压实、任务落地。2025年1-5月,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03亿元,获批专项债项目31个、总发行额55.15亿元,为制造业项目建设提供了充足资金支持。

“能源改革+基础设施”,夯实发展支撑。作为安徽省能源综合改革创新试点县和全国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县,长丰率先完成“县有港、镇有站、村有桩”充换电网络布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120.4万千瓦(全市第一),下塘零碳园区争创国家级,氢能公交年减排二氧化碳568吨,为制造业绿色发展提供能源保障;同时,沪陕、沪蓉、京台等高速公路四通八达,12个高速出入口实现“所有乡镇10分钟内驶入高速”,地铁8号线(合肥首条无人驾驶线路)、S1号线规划覆盖北城,构建起“公铁水空”立体交通网络,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展望:锚定“世界级”目标,谱写产业强县新篇章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长丰制造业的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方向更加坚定。将紧紧围绕“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城”这一战略定位,以“拼经济、强能级”为主线,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力争到2027年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打造世界一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未来,长丰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在“产业升级”上发力,持续招引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培育更多千亿企业、百亿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家居家电、高效节能环保、合成生物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在“创新驱动”上突破,深化与合肥未来大科学城、合成生物创新研究院的合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在“环境优化”上提质,持续优化“金牌服务”机制,加快长丰港、下塘货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更具吸引力的营商环境,让更多企业在长丰“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长丰县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长丰的发展,是中国县域制造业崛起的一个缩影。我们坚信,在“工业立县、产业强县”战略的指引下,在全县人民的支持与参与下,长丰必将成为全球制造业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世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长丰力量”。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