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补贴费”再降,“价格倒挂”持续拉大,经销商正“收缩”伊利冷饮占比
发布时间:2025-09-11

  2025年上半年,伊利冷饮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2.29亿元,同比增长12.39%,稳居市场第一。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到2024年上半年伊利冷饮业务的营收分别为49亿元、55亿元、73亿元、92亿元、73亿元。显然,今年上半年伊利冷饮板块的营收还是不错的,但距离2023的业绩高峰,还是少了近10亿元。

  区别于财报上的数字曲线,伊利冷饮经销商的体感则更加“现实”,即便只是个小小的微观世界。

  补贴“再降”

  今年4月,伊利一华北某三线城市的冷饮经销商刘爽(化名)接到通知,补贴费又降了。

  “补贴费一降再降,我心里不高兴,就跟业务吵了一架。对方扬言要换掉我,我说换掉我就马上去卖你的竞品。最后,业务没提这个事,但补贴还是降了,我只能接受。”刘爽说。

  他做伊利特渠的冷饮经销商已超过5年,从他接触伊利冷饮以来,一直采用的是“价格倒挂”的模式。举个例子,一款供给餐饮客户的大桶冰淇淋,伊利出厂价如果是65元,为了抢占市场,伊利便要求经销商按55元甚至更低的价格卖给终端客户,每卖一桶,明面上经销商就亏10元。

  这10元的亏损,伊利会通过给经销商补贴的方式“抹平”,此外再给几元不等的补贴。所以,对伊利冷饮的特渠经销商来说,不是靠卖货赚差价,而是靠伊利的费用补贴赚钱。

  

  不过,“伊利的费用越来越少,生意也越来越难做了。”刘爽表示。

  其利润正在被两头“挤压”。客户端,伊利签了很多连锁新茶饮客户,这些客户的进货价压得越来越低,从2023年开始陆续降低,现在向他们卖一桶冰淇淋明面上要亏损18元;公司端,从补贴费用来看,最早伊利补贴10元,后来补贴8元,现在是补贴6.5元。补贴少了,能“赚”到的钱自然也跟着少了。

  此外,送货报销的费用也变少了,以前送一趟货油钱50元、再加上人工等或能报销200元;现在送一趟货只能报销50元的油钱,但一般只给报销30元。“算上油钱和人工,跑二百里地送货,还要倒贴,这生意做得有什么意思?”刘爽反问。为了节省成本,刘爽和负责西餐快餐业务的隔壁公司达成了合作,付费让其偶尔顺带帮忙送货。

  最后,是账期。他所熟悉的、冷饮经销商和伊利的合作方式是,卖货后再进行核销补贴,而伊利又是价格倒挂的模式,这意味着经销商每卖出一批货,就要亏损一笔。而伊利的补贴费一般都要等3-4个月才能拿到手。“经销商的资金要被占用几个月,做生意一直见不到钱,你说难受不难受?”

  在刘爽看来,补贴是种玄学,最后能到账多少?什么时候到账?都不知道。自己算好的,基本能100%兑现,但其隔壁市同行的补贴费,公司给打了八九折。

  刘爽深耕餐饮渠道10多年,但伊利这种“价格倒挂”和“补贴”的模式还是让其感到“不得劲”,毕竟话语权和资金都握在公司手里。

  主动“放弃”

  刘爽一直在有意控制伊利在其小店的营收占比,甚至其冰品的营收占比也下降了。

  在和伊利合作之前,刘爽曾在商贸公司上班,只是品类逐渐萎缩,越来越赚不到钱。后来遇上疫情,决定退场。“这个时候伊利找到了我,我本来也有现成的餐饮渠道,就出来单干了。”刘爽表示。

  当时,伊利在刘爽所在地的冷饮业务量少且在萎缩,双方一拍即合。刘爽一个春节领了别人一年的任务,当时伊利相关负责人还专门给其打电话,问其压力大不大。没想到刘爽如期完成,将其“萎缩”的收入填上了,远超公司预期。

  在刘爽眼里,此前当地只有售价高于伊利3倍的雀巢冷饮,当地的冷饮市场于他是空白市场。因此,疫情3年,他慢慢把当地伊利冷饮在餐饮渠道的量做起来了。

  

  市场做起来后,刘爽就开始了“维稳策略”,每年完成公司制定的任务。

  在刘爽的小店中,伊利的冷饮收入还是比较稳定的,在其卖货过程中发现,对很多连锁餐饮来说,同价位同品质没有太多选择,只有蒙牛、伊利,而当地的蒙牛“发展一般”,多数时候只有伊利可以选择。

  中间也有一些连锁餐饮客单价下滑后,慢慢用不起伊利,转向了其他更便宜的中小品牌,但刘爽会继续开拓能用得起伊利的中高端客户。但也仅限于维稳,不去超额完成任务了。虽然营收还算稳定,但利润越来越薄,“做得越大越被动,没必要”。

  为了应对伊利“降补贴费”,刘爽想到的办法是涨价。在伊利降补贴费之前,刘爽的的终端供货价就涨了,“新签”的客户都涨了。在伊利以往几次降补贴费的过程中,他也成功实现了涨价,保证了一定利润。

  当然,他是幸运的。因为,他是当地唯一的特渠经销商,即便涨价了,也仍比其他渠道价格低;另外,刘爽善于筛选维护“价格不敏感型”的中高端客户,而且送货准时、客情维护得较好,总能“丝滑涨价”。

  

  下一步,刘爽打算继续剥离伊利那些“负毛利”的客户,“今年我已经跟伊利谈降任务了,任务也已经降低了一些,公司不给我降任务我不发货。”在和伊利的博弈中,刘爽因为渠道资源、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2024年以前,刘爽每年会完成伊利70万的KPI。2025年,刘爽和伊利“谈妥”后,将会完成60万的KPI,明年可能会继续“降任务”。2024年以前,刘爽每年能从伊利处获得15万左右的利润,今年降任务、再加上补贴费用变低后,他大概能从伊利处获得10万左右的利润。

  不过,刘爽不会彻底放弃伊利的冰品。因为其营收比较稳定,也是其对接中高端客户的“一张牌”。

  “吵架风波”后,刘爽和伊利的关系又回归正常。在其最近参加的线上会议中,伊利提到可以继续开拓客户,比如洗浴中心、台球厅等,刘爽也表示认可。

  自谋“出路”

  最初,伊利的冰品占据刘爽小店营业额的80-90%,现在仅占比45%。

  “倒不是说伊利不好卖了,而是我自己一直在有意控制伊利的营收占比,不想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不然太被动了。”刘爽称,“做别的产品是正常的差价模式,更轻松更好赚钱。”

  除了卖伊利的冷饮,刘爽也卖中小品牌的大桶冰淇淋。但这些小品牌的业务也在萎缩,比如,以前一个月卖1000箱,现在夏天一个月卖500箱,冬天一个月卖200-300箱。

  在刘爽看来,下滑的原因,首先是其价格较低,对应的客户也是做低价的,抗风险能力较差,餐饮客户容易倒闭。另一方面是,研发创新投入少,一年就那几个口味,原料被平替、口感变差,就越来越没有人买了。

  因此,刘爽不仅在降低伊利的营收占比,还在降低自己小生意中冷饮的业务占比。

  

  以刘爽为例,其小生意中,伊利的冷饮最初占比八九成。后来他开始控量、开拓新品类,如立高的冷冻烘焙、冷冻预制菜、调味品等品类,意稳固自己的小生意并试图将年营收做得更高。只是,获得增长后,近两年的营收又处于维稳状态了。

  这种维稳的背后,其实也存在“此消彼长”,比如这几年有些品类如慕斯蛋糕、小凉菜、日式大福、冷冻甜品等在下滑,刘爽就需要通过开拓新品类来弥补“损失”。

  好消息是,今年刘爽小店的营业额又增长了。因为他开拓了牛奶业务,销量起来了,对冲了其他产品下滑的营业额,就实现了略有增长,“今年我用9个月就完成了自己去年一年的任务。”

  其一直在服务和开拓中高端用户,如四星级酒店的自助早餐、连锁餐饮企业等,他致力于将小店冷饮经销商变成综合性的餐饮供应链服务商。

  现在,刘爽的小店不仅有冷饮,还有牛奶、调味品等。代理的品牌不止伊利,还有安琪、金龙鱼等。这些新拓的品类在餐饮渠道同样有需求,但合作模式更健康,采用的是正常的赚差价模式,这让刘爽觉得更轻松、更有“奔头”。

  不止是刘爽,不少冷饮经销商都在自谋出路。比如刘爽发现,有同行在网上挂的大桶冰淇淋价格在上涨,据他推测,补贴费应该也降了,冷饮经销商只能通过涨价来保利润。

  而华北一雪糕代理商,不仅代理传统雪糕批发渠道,还代理了餐饮等特渠,其前几年主要吐槽伊利不断分拆市场,开始市区只有一个代理,后边一个市区增加了几个代理,而新代理商正是老代理以前的分销商,老代理商的市场份额正在被不断稀释,类似蜜雪冰城的“加密策略”。

  这几年他的吐槽变成了——连锁茶饮客户的售价一降再降,不赚钱,纯抵任务实在没意思。好在该雪糕代理商,属于多品牌代理商,当某一家利润“太薄”,也可以通过降低其营收占比的方式,来保持相对健康的利润。

  结语:

  伊利冷饮在部分经销商那里的地位、就如刘爽所言的那般:正在从绝对的营收利润“担当”,到占比“一半”,甚至下一步会继续剥离。

  能窥到的变化是,从空白市场快速增长到稳定市场,再到如今逐步降低补贴费用“要利润”。如前述经销商所言,伊利的营收仍然是稳定的,但当经销商的利润越来越薄,且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开始降低伊利冷饮的营收占比时,伊利冷饮的长期增长还能逐年顺利地达成吗?

上一篇:
中国版“米其林”,要去扫街
下一篇:
云南新景电业公司:创新驱动下的综合能源典范之路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