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万辰集团:三年狂飙突进,万店零食巨头的荣耀与危机
发布时间:2025-09-11

  从“金针菇之王”到“量贩零食第一股”,万辰集团的跨界转型,几乎写就了一部传统企业破局增长的“教科书式案例”。

  

  三年时间,这家曾经主营食用菌的企业,凭借量贩零食实现业绩狂飙。

  营收从2022年的5.49亿元一路跃至2024年的323.29亿元,2025年上半年更实现营收225.83亿元,同比增长106.89%;归母净利润表现尤为惊人从去年全年的2.94亿元,猛增至今年上半年的4.72亿元,同比增幅高达50358.80%。

  资本市场上,万辰集团同样风头无两。截至8月29日收盘,其股价冲至211.80元/股,总市值触及397.37亿元,创历史峰值,成为A股市场中备受瞩目的零食行业新星。

  然而亮眼数据的另一面,风险也在悄然积聚。

  高负债首当其冲,2025年上半年末,其资产负债率已高达67.57%,而一旦完成对南京万优49%股权、作价13.79亿元的收购,这一数字预计将飙升至90.97%,资金链压力陡增。

  公司治理层面,家族化运作的隐忧也在创始人王健坤被留置事件中浮出水面。90后二代王泽宁仓促接棒,其战略定力与管理能力尚待实战检验。更致命的是,万辰至今未能摆脱“低价杂牌”的消费者认知桎梏,品牌溢价薄弱,升级转型阻力巨大。

  一路高歌的万辰,正站在狂奔与风险的岔路口。其零食帝国能否持续续航,仍面临严峻考验。

  01 闪电扩张与债务隐忧

  万辰集团的业绩爆发,本质上是一场由“并购+规模扩张”驱动的闪电战。

  自2022年创立“陆小馋”闯入量贩零食赛道,到2023年接连并购“好想来”“来优品”“吖嘀吖嘀”“老婆大人”四大品牌,并统一整合为“好想来品牌零食”,万辰仅用两年便从新玩家冲至行业头部。

  截至2025年上半年,门店数已达15365家,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较2023年末的4726家增长超2倍,平均每日新开8家店,扩张节奏堪称行业罕见。

  财务表现上,万辰的增长堪称惊人。2025年上半年,其量贩零食业务营收223.45亿元,同比激增109.33%,占总营收的98.86%,已成绝对主力;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12.98亿元,同比增长133.37%。

  然而,表面看资金状况向好。但细看之下,盈利质量与扩张速度并不匹配,净利率持续低迷。

  2024年万辰集团营收323亿元,归母净利润仅2.94亿元,净利率低至1.87%;即便2025年上半年利润大涨,其净利率也仅为3.85%,远低于盐津铺子12.57%和劲仔食品10.02%等传统零食企业。

  且高速扩张的背后,是债务的快速攀升。2022年末,公司流动负债仅3.31亿元,至2025年上半年已高达44.19亿元;长期借款也从2021年末的0元增至3.66亿元。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高额担保。2025年4月公告显示,公司计划为子公司提供不超过14.38亿元担保,其中83.17%投向资产负债率超70%的子公司。截至上半年末,实际担保总额占净资产比例高达50.37%,远高于来伊份12.05%、良品铺子7.63%和三只松鼠2.51%的担保比例。

  同时,公司偿债指标亦不容乐观。资产负债率达67.57%,流动比率1.37、速动比率0.79,均低于安全线。若完成对南京万优49%股权的收购,其资产负债率恐突破90%,进入高风险区间。

  此外,从当前的行业状况来看,其能否持续保持当前高增长有待时间检验。

  根据欧睿报告,2024年中国零食市场规模为4683亿元,以人均消费来看,2024年中国零食市场人均消费为326.99元,2020-2024年期间中国零食市场规模的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欧睿预测2025-2028年增速为3%,至2028年达到5162亿元,量价的年复合增速分别为1%和2%。

  即便万辰集团目前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但在行业增速整体低迷的情况下,也将会限制其增长的天花板。

  雪上加霜的是,万辰依赖的低价策略正遭遇监管与行业的双重挤压。随着量贩零食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价格监管持续收紧,补贴退潮已成定局,如鸣鸣很忙加盟补贴从10.8万元降至3.6万元,万辰“好想来”2025年也取消了多项补贴政策。依靠烧钱扩张的时代,正在终结。

  当市场红利消退,唯有真正具备内生动力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万辰的高增长固然耀眼,但其背后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02 创始人历程与二代接班

  万辰集团的治理结构,始终深陷家族化窠臼。

  这种模式虽在早期助力公司快速决策,但随着规模扩张,权力集中、缺乏制衡等弊端逐渐显现。创始人王健坤的留置事件及后续人事地震,更将治理风险推至聚光灯下。

  2025年3月4日,万辰集团突发公告,称实控人、董事长王健坤被某地监察委员会实施留置并立案调查。尽管公司声称“所涉事项与公司无关”,资本市场仍以大跌回应,公告当日股价重挫7.74%,市值一日蒸发超10亿元。

  作为带领公司从食用菌转型零食的关键人物,王健坤的个人风险直接冲击公司估值,暴露出核心人物治理的脆弱性。

  尽管王健坤于5月解除留置并回归,但仅在两个月后,他就以“个人精力分配”为由突然辞去董事长等全部职务,较原定任期提前一年结束。

  这一变动引发市场强烈疑虑,其一手推动的并购整合战略是否生变?后续方向由谁主导?诸多疑问,至今未有清晰答案。

  随后,万辰迅速完成“二代接班”,王健坤的姐姐王丽卿出任董事长,其子王泽宁担任总经理,实际控制人变更为王泽宁一人。股权层面,王泽宁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合计控制53.88%的表决权,形成高度集中的控制格局。

  然而新高管的行业经验备受质疑。王丽卿长期负责食用菌业务,对零食供应链与终端运营并不熟悉;王泽宁虽早年以财富见诸报端,但实战经验寥寥,能否驾驭万辰庞杂的零食体系,仍是未知数。

  接班以来,王泽宁展现出强势作风,推动13.79亿元收购南京万优剩余股权,试图强化控制;并积极推进赴港上市,力争摘得“量贩零食港股第一股”。但其扩张野心的背后,是治理结构能否支撑战略落地的巨大问号。

  目前董事会8席中,王氏家族成员占4席,超过一半,独立董事3人,且均无零售背景,监督机制明显薄弱。2025年4月,一致行动协议到期后,实控人更由三人缩为王泽宁一人,控制权进一步集中。缺乏有效制衡之下,若出现激进扩张或战略误判,公司将可能陷入重大经营风险。

  03低价标签与转型困局

  在规模与业绩高歌猛进的同时,万辰集团却未能建立起与之匹配的健康品牌形象。

  目前,其旗下核心品牌“好想来”与“来优品”,正深陷“低价低质”的认知困局。投诉频发、“零食刺客”等争议不断,不仅持续消耗消费者信任,更成为集团迈向高附加值领域的沉重枷锁。

  据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平台统计,截至2025年9月10日,“好想来”累计投诉已超1100条,问题主要集中在食品过期、含异物、缺斤少两及售后推诿;“来优品”投诉量更高达6141条,品控隐患更为突出。2024年,公司还因明码标价不规范被监管部门处罚,进一步削弱品牌公信力。

  品牌信任危机也传导至加盟端,部分区域加盟商因盈利困难与口碑下滑选择关店,单店回本周期从以往明显拉长至2–3年。

  万辰当前的认知困境,从根本上看,是其“规模优先、品牌滞后”战略的必然结果。

  为快速抢占下沉市场,公司长期倚仗“低价”作为核心武器,通过极致压制终端价格吸引客流。该策略在初期显著见效。助力“好想来”等品牌迅速拓店、实现爆发式增长,但也让品牌被牢牢贴上“便宜”的标签。

  更关键的是,为维持低价,公司在产品端过度倾向白牌货品。这类商品虽控制住了采购成本,却缺乏稳定的品控标准和品牌背书,不断引发质量争议。

  而其“低价引流”模式背后,实则隐藏价格策略上的结构性设计:部分散装商品定价偏高,被消费者称为“零食刺客”,折射出“流量品低价+利润品高价”的盈利逻辑。相关现象在社交平台上持续发酵,不断加剧品牌负面认知。

  随着监管趋严和消费理性回归,纯靠低价引流的增长模式正在失效。而一旦被定型为“便宜没好货”,品牌向上延伸的道路也将被严重堵塞。

  为撕掉“低价零食”标签、开拓新增量,万辰正尝试向“零食+日用品+生鲜”一体化折扣超市转型,意图通过品类扩充提升客单和盈利水平。

  但这一转型从开始就将面临三重挑战。

  其一,供应链重塑压力。量贩零食原有供应链相对单一,转型后需搭建生鲜、日配、粮油、日杂等多品类供应链体系。在新领域采购规模有限的情况下,议价能力和账期优势不明显,可能导致成本偏高,削弱折扣竞争力。

  其二,直面行业巨头围攻。一旦踏入折扣超市赛道,对手就不再只是零食同行,而是永辉、盒马、朴朴、叮咚等生鲜巨头,以及拼多多、美团等线上平台,还有奥乐齐、盒马奥莱等硬折扣高手。这些玩家已在供应链、资金与数字化层面构筑极深护城河,万辰若缺乏差异化能力,无异于虎口夺食。

  其三,消费者认知重构难题。量贩零食品牌原有认知往往与“低价”“白牌”紧密相连。拓展至全品类后,尤其是涉及耐用消费品,消费者决策逻辑将从“只看价格”转向“品质与价格并重”。如何平衡“性价比”与“品质感”,将成为品牌能否跨越认知鸿沟的关键。

  除此之外,转型还伴随巨额前期投入、人才结构升级、组织能力重构等多重压力。能否有效应对,将直接决定万辰第二次增长的成败。

  万辰集团曾在几年内跑出令人瞩目的增长曲线,其魄力与执行力值得肯定。但高增长往往伴随高风险,如何平衡速度与质量、规模与品牌,将是其接下来必须面对的课题。

  唯有在扩张中持续筑牢风控与品牌护城河,企业才能真正行稳致远,万辰能否实现高质量转型,仍需拭目以待。

上一篇:
南方电网近零碳示范区、零碳项目建设成果丰硕
下一篇:
陈荣贤家族控股的纳百川提交注册:募资缩减1亿元,业绩增速放缓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