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变中求进!20余位行业大咖共话光伏下半年走势
发布时间:2025-09-10

2025年,无疑是光伏产业迈向迭代升级的关键“变革之年”。随着“136号文”正式下发,我国新能源产业全面入市的新篇章就此拉开。市场驱动下,光伏发电将直面电价波动风险,叠加供需错配、价格下行、同质化竞争等固有难题,企业经营进一步承压。如何摆脱“内卷式”竞争,拥抱市场化新时代,成为行业、企业及管理部门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

为凝聚行业力量,推动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9月9日,以“变中求进·共启新程”为主题的2025年光伏新时代论坛在江苏南京成功举办。行业专家、相关协会、电站业主、优秀光伏企业代表等300余人汇聚于此,围绕“新能源投资逻辑”、“海上光伏的创新实践”、“中国光伏企业出海”、“绿电直连及零碳园区的关键路径”、“光伏技术迭代与应用升级”、“分布式光伏市场化交易”等一系列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共同为光伏产业的飞跃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会议伊始,北极星总编陈尘对各位光伏同仁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她在致辞中表示:2025年,注定是光伏产业迭代升级的“变革之年”。2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正式宣告光伏“固定电价”时代落幕。这一政策不仅重塑了项目投资逻辑,更倒逼企业从“依赖补贴”转向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成本、提升效率来保障收益。制造环节,新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禁止硅料、组件等产品低于成本价销售。此后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部门连续召开行业座谈会,联合开展市场秩序整治,推动行业从“内卷式扩张”向“有序化竞争”回归。更值得关注的是,“绿电直连”“零碳园区”等政策加速落地,有效拓宽了光伏等新能源消纳渠道,为分布式光伏与建筑、工业的深度融合开辟了全新空间。

北极星总编陈尘

江苏省电力行业协会秘书长吉立东介绍了江苏能源行业取得成就。他在致辞中表示,为加强绿电利用,江苏首创“绿电进江苏”“绿电进园区”“绿电进企业”三大工程,并积极开展创新试点,为绿电高效利用探索实践路径。今年2月,江苏率先启动国内首个“电网企业统一规划建设链接电池企业与绿电电源的绿电专线”创新试点,为绿电大规模接入、高效消纳积累宝贵经验。6月,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首个以“建设指南”形式出台的零碳园区地方标准《零碳园区建设指南》,为风电、光伏等新能源与园区发展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落地、可复制的标准体系。

江苏省电力行业协会秘书长吉立东

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内营销事业部销售总监赵领致辞中表示,在当前光储行业面临深刻变革的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无疑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派能科技始终深耕于全链条交付能力的构建,积极发力光储协同,大力发展新型储能技术,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提升储能系统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循环寿命以及充放电效率,为能源体系的转型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内营销事业部销售总监赵领

上午的论坛环节中,“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光储融合”、“海上光伏”、“电力市场交易”等话题成为热议焦点。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介绍了中国光伏行业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他认为,未来技术创新方向从传统“提质增效”转向“市场化交易背景下获取更高收益”包括提升早晚高电价时段发电量;优化平价发电曲线以增强光伏发电友好性;变革安装方式并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降低碳足迹水平,研发节能降碳技术并探索新商业模式。同时,“光伏+交通”“光伏+治沙”等定制化场景催生了定制化设备开发需求,相关研发与创新也将成为重点。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江华

光伏治沙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近年来备受关注,国家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概念本身来看,单纯沙漠光伏不是光伏治沙,光伏治沙是以光伏发电为主体,兼顾防风固沙、生态保护修复、农林牧草沙旅产业协同的综合技术模式。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设总罗梦妍表示,这种综合模式意义重,它将发电与治沙、态保护、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了多种效益的统,不仅能为能源供应做出贡献,还能助态环境改善和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个良性循环的态经济系统。

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设总罗梦妍

中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科技数字化部总经理董礼总结了当下可再生能源开发态势,他认为在国家倡导自然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背景下,西北部“沙戈荒大基地”、东部沿海“风光渔互补”、西南部“水风光一体化”将是未来集中式光伏的主要发展方向。其中,海上光伏前景广阔。从资源来看,我国大陆海岸线总长度超过1.8万公里,理论上可开发海上光伏的海洋面积71万平方公里,开发潜力超百GW。并且海面开阔无遮挡,太阳能资源丰富发电效率更高;更为关键是,海上光伏靠近东南部沿海地区等负荷中心,用能需求高,消纳市场更广。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地方政府,均在持续出台政策推进海上光伏。

中广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科技数字化部总经理董礼

产业发展离不开收益保障,在市场化改革背景下,新能源投资收益的实现路径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问题。协合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电力市场营销总监、电力市场营销部总经理杨琦提出,保障新能源投资收益的策略应重点关注三大方向。第一,主动适应市场化电价机制,随着绿电交易、现货市场及辅助服务收益占比的提升,企业需灵活应对价格波动。第二,重视技术创新,光伏、储能及风电的技术代差直接影响利润空间,因此企业技术迭代速度应优先于产能规模。第三,严守成本控制这条“生死线”。在盈利空间收窄的情况下,运营成本和融资成本的细微差异,都可能成为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协合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电力市场营销总监、电力市场营销部总经理杨琦

“136号文”出台后,光储的协同势不可当。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内营销事业部销售总监赵领指出,未来,随着储能与光伏在应用场景上的不断细分和深入,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可挖。“531”节点过后,6-8月多省机制电价已出台,未出台省份也将在2026年1月1日之前明确新增量新能源项目如何运行。从各地政策导向来看,均围绕存量与增量项目差异化处理这一核心思路展开,标志着新能源电价形成机制全面向市场化转型。

在新型电力系统不断构建的背景下,新能源装机量和交易电量还都要大幅增加。但现实是,中国现有的县级行政区划2843个中超450个都是消纳红区,缺乏进一步的消纳空间,新能源产业发展与电力系统消纳建设相矛盾。对此,赵领提出,以储能为核心支撑的综合能源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破解新能源项目“散而小”、“并网难”、“收益低”等痛点,为地方新能源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进一步提升提供关键助力。尤其是智能化储能系统,基于其平台化、集约化管理,可实现能源“可观、可测、可调、可控”管理,更能有效解决分布式发电的消纳难题与收益困境。

上海派能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内营销事业部销售总监赵领

在当前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新能源行业正经历规则重构,带来显著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不仅体现在电站投资收益测算和电价预测等方面,更关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塑。尽管面临挑战,新能源行业发展前景依然广阔。从全球到国内,光伏发电渗透率仍有大幅提升空间。

面对这一背景,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何涛认为企业应秉持“静动合一”思维,以穿越不确定性、把握确定性。所谓“静”即静观深省,认识到电力市场化改革并非终极目标,而是推动电力系统健康发展与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单体电站必须“活”起来,从发电单元转变为在多维市场中灵活运作的智能节点,并连点成线构建“价值网络”,形成多向、柔性的“多元价值体”,释放系统灵活性潜力。

阳光新能源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市场总监何涛

新能源依靠传统的全部接入大电网模式在现阶段遇到了瓶颈,我们必须要找到新的赛道,新的赛道是什么?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首席专家李琼慧指出,零碳园区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探索。顺应市场期待,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下发了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与以往的激励政策主要从源端促进新能源发展不同,零碳园区建设是从终端、从用户侧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一方面,零碳园区的一个核心要求即绿电直接供应比例不低于50%。这也与此前5月份发布的绿电直连政策连接起来。对此,李琼慧坦言,本身政策毋庸置疑,但实际上从绿电直连项目实操而言,获得盈利的空间是不大的。而零碳园区建设为绿电直连供电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另一方面,从国家级层面,明确了零碳园区的标准,实际上是非常高的。如核心指标单位能耗碳排放,在确定目标要求时有两个档次,最低的为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0万吨标准煤的园区,这也决定了国家级零碳园区绝不可能是太小的园区。

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首席专家李琼慧

下午的会议,在河北省光伏新能源商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马献立的主持下有序进行,“中国光伏企业出海”、“交通与新能源融合”、“光伏与建筑融合”、“光伏技术迭代与应用升级”等成为论坛热议焦点。

河北省光伏新能源商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马献立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光伏企业的出海之路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上海电力大学新能源商业模式与风控研究中心主任司军艳结合境外EPC工程款结算纠纷案例指出,中国光伏出海已进入“深水区”,合同管理、融资结构、现场管控与ESG合规缺一不可。她强调,海外市场既充满机遇,又伴随复杂风险。企业唯有将经验教训内化到制度、流程和团队中,才能做到“学经验,走得稳”,实现可持续的海外发展。总之,光伏出海不只是“技术输出”,更是管理能力、合规能力和战略能力的全方位考验。未来,谁能在法律、合同、融资、管理和ESG等方面形成竞争力,谁就能在全球光伏市场赢得主动权。

上海电力大学新能源商业模式与风控研究中心主任司军艳

交通碳排放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1%,公路运输占全国交通碳排放的86.3%以上,因此交能融合是交通运输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路径。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胡晋茹表示,截至2024底,在运交通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用项目总量3326个,总装机2241兆瓦,覆盖了30个省份。其中,公路分布式项目装机规模1698.98兆瓦,占总装机的76%,主要以高速服务区、收费站、加油站分布式项目为主。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胡晋茹

在光伏电站主要设备中,组件、逆变器已实现较好的标准化应用,但作为投资占比第二高的支架,仍以高度定制化产品为主,存在不够集约统一,生产、设计、制造、交付、安装及后期维修更换等问题及交期和生产困难等情况。对此,上海摩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霄,围绕技术型支架产品的标准化、设计端标准化、产品端标准化的实践方向,进行了详细介绍。

上海摩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霄

全面市场化新时代,评价工商业光伏品质的标准将会发生改变,但建筑友好和极致效能是不变核心。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隆基光建工业与公共事业部产品营销负责人张振涛表示,市场化新时代,持续高效和高可用性依然是建筑友好的基本要素。而在多样投资模式中,如何有效界定建筑资产和光伏资产成为我们面临的挑战;此外,在“小散远多”场景,支撑高品质电站标准化快速复制,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在光伏与建筑融合领域,隆基从来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结合技术需求,市场变化以及在更加细分的建筑和光伏融合的市场,强需求的牵引下,隆基在光伏建筑领域除了隆顶产品之外,还研发了Hi ROOF S产品,Hi ROOF S通过胶粘导轨的方式,实现了光伏组件产品和金属屋面更好的贴合。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隆基光建工业与公共事业部产品营销负责人张振涛

“531”后,对户用分布式光伏市场影响巨大。天合富家能源股份有限公司BIPV产品负责人单康康表示。对此,作为户用光伏市场领军企业,天合富家也及时作出了战略调整,并基于高端消费群体对清洁能源的需求及意愿较高,以及用电经济性考量两大法则,适应市场新变化,推出新产品全新建筑光伏一体化产品“天合富家富家瓦”以及新方案零碳生活解决方案智慧家庭能源系统。

天合富家能源股份有限公司BIPV产品负责人单康康

在新能源行业从“规模化扩张”向“高质量运营”转型的过程中,专业化运维尤为关键。中国能建中南院面对场站运维效率低下、数据分散、故障发现不及时、安全性难以保障等运维痛点,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发展道路,成功建成了智慧运维系统核心产品。该系统技术架构完全由中南院自主研发,能灵活适配不同品牌设备,目前已兼容主流厂商;系统涵盖实时监测、智能诊断、无人巡检、运维排程、安全防控、数据报表等核心模块,实现了提前感知和主动运维,并能精准适配渔光互补、山区风电和山区光伏等复合场景,开发了无人机自主避障巡检算法、组串-逆变器接线映射模型等,切实解决各类运维痛点,实现了发电效率提升、运维成本降低和安全风险防控,并获得了一系列EI会议核心论文、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技术成果,成为行业可复制的范本。

中南电力设计院运营管理公司高级市场开发经理饶莉莉

当前,光伏行业优质产能过剩问题是业内关注焦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认为,唯有全行业坚持自律减产、落实“以销定产”,才能走出发展困境。他指出,从行业运行数据来看,2025年1—8月多晶硅厂延续低负荷运行,合计产量82.7万吨,同比减少50.2万吨,降幅38%。而多晶硅价格在1-6月持续低迷后,7月开始出现反弹,目前价格维持在4.5万-5万元/吨。整体来看,产业链价格传导比较顺利,特别是在硅片及电池端,目前组件端价格传递还没有显现,但价格也保持稳定不再下滑。吕锦标表示,当前业内行业已达成“价格不低于成本”的共识,相信在行业的共同推动下,价格将逐步传导至全产业链,最终实现各环节不亏损运行。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

光伏行业的技术迭代正在加速推进,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介绍了光伏技术迭代与应用升级新趋势。他指出,TOPCon作为当前主流技术之一,产量从2023年的105GW左右增长至2024年380GW,市场已趋饱和,未来趋势是与BC结合技术融合。相比之下,xBC电池尽管产量较小,但近两年增长迅猛,产量已实现三倍提升,未来仍有10倍以上的发展空间。在今年SNEC光伏展会上,已有22家公司展示了BC相关产品,随着行业关注度持续上升,预计将有更多公司的涌入,未来有望与TOPCon平起平坐。HJT电池作为另一种重要的光伏电池技术,当前发展不及预期,国际市场发展有望推动普及,发展的关键路径是设备降本,产业链生态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文忠

新能源全面入市是当前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杭州碧澄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智慧能源事业部电力交易高级专家吴静文在分享中首先解析了新能源入市的两种核心方式——被动入市与主动竞争的差异。她指出,被动结算模式下,限发问题较少或基本不存在,但劣势在于电价波动幅度较大,导致项目长期收益难以精准测算;而主动交易模式则更具灵活性,具体可分为直接交易和聚合交易两类。在聚合交易模式方面,吴静文详细拆解了当前市场上的三种主流形态:模式一以浙江为代表,聚合商仅承担分布式电源的代理交易职能,通过提升市场力助力电源参与交易,但不参与实际结算,偏差考核责任全部由分布式电源自行承担,遵循“谁结算、谁获益、谁担责”的原则。模式二则要求聚合商具备虚拟电厂身份,并按售电公司资质标准接受管理;交易中,电网同时与分布式电源、聚合商进行结算,且分布式电源按与聚合商签订的固定价格执行交易,与模式一的纯代理模式存在本质区别。模式三是2025年7月广东刚刚推出的新型模式,目前处于探索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光伏电站与聚合商的收益不确定性均较高,未来市场潜力与风险需进一步观察。

杭州碧澄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智慧能源事业部电力交易高级专家吴静文

下游组件端,多元化应用场景对技术提出更高要求。TüV莱茵大中华区太阳能与商业产品服务项目经理谢曦舟指出,当下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持续倒逼组件进行技术革新,从提高转化效率到增强环境适应性,从成本控制到延长使用寿命,组件的综合性能和经济效益得到双重提升。但不同的应用场景下,光伏组件面临的挑战也是非常多,这也倒逼我们重新考究和思考对于光伏组件的针对性评估方案。对此,以产品安全为标准,TüV莱茵提出了2 PfG测试标准。

TüV莱茵大中华区太阳能与商业产品服务项目经理谢曦舟

中国电科院检验检测中心太阳能发电质检站站长秦筱迪就构网型变流器并网测试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他指出,从技术指标体系来看,跟网型设备和构网型设备的运行目标和响应时间不同。跟网考核目标主要为执行功率指令的准确、快速,而构网设备应将其在不同电网条件下的涉网参数(惯量、调频调压系数)的准确性作为考核目标;响应时间方面,跟网型中以指令到达目标值的90%作为响应时间,故障穿越中一般为30ms。构网型的瞬时功率输出是自身电压与电网电压矢量之差在传输线路上引起的自然功率传输特性,不存在时间延时。基于中国电科院在构网型变流器领域的长期测试实践,秦筱迪进一步拆解了构网核心功能及对应测试方案,并结合实测数据相关结果提出了几个关注要点,譬如,应关注故障中的电流维持能力;应关注一次调频中有功增量限幅和响应时间以及需填补惯量响应无延时的判断依据。

中国电科院检验检测中心太阳能发电质检站站长秦筱迪

论坛对话环节,在河南省产业发展研究会新能源专委会秘书长姚峰的主持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专家组副主任吕锦标、山东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晓斌、上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国内分布式解决方案总监张博祥、德力西电气有限公司新能源及配电产品管理总监林川、苏州中来光伏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负责人王展、苏州海鹏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营销副总吴晓凯六位嘉宾围绕“产业现状与挑战”、“新一轮降本增效路径”、“同质化竞争规避策略”、“明年光伏市场趋势预判”等行业热点,展开充分交流与深度研讨,为光伏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支撑。

上一篇:
隆基:在光伏与建筑融合领域 隆基从来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
下一篇:
包容与边界!“爆料王”王腾与雷军的小米叙事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