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创新驱动向“新”征途,常州打造新能源产业生态圈培育强劲“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5-09-08

9月13日,常州将迎来一场聚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盛会——2025国际新能源博览会。

这场以“新能源新动力新常州”为主题的盛会,将展示常州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对接国际市场的最新技术成果,也将彰显常州的向“新”动能。

产业高地久久为功

城市能级的跃升,支撑靠产业、动能靠创新。这些,必须久久为功。

自2023年以来,常州聚力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在全国率先打造“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网联”为主体的产业生态闭环,培育出强劲新动能。

数据显示,2024年,常州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8500亿元,占规上工业产值规模的近一半,新能源产业集聚度位列全国第三,新能源产业投资热度连续三年列全国第一。

今年1—7月,常州新能源领域规上企业完成产值5077亿元,同比增长4.3%。

梳理常州的向“新”征途,可以清晰地发现:动能的跃升,是常州政企双向奔赴,牢牢抓住科技创新,持续推动新能源产业新质发展的结果。

今年以来,常州通过“百场千企”产业链对接活动,加快强链补链延链,实施“十百千亿”大企业培育工程,壮大企业雁阵梯队,构建新能源产业为引领、“1028”产业体系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出台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充电补贴和停车优惠政策,为常州打造出城市产业新名片。

产业生态创新驱动

“发电”环节,全场景创新;“储能”环节,成为全球标杆;“输送”环节,处处可见大国重器;“应用”环节,全是专精特新的身影;“网联”环节,凸显智慧能源……近年来,常州强势突围,聚链成群,打造出不一般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圈。

“发电”环节,光伏产业链条完整,覆盖除多晶硅料以外的所有生产制造环节,天合光能、东方日升、华耀光电、赛拉弗位列2024年全球光伏组件出货量前20。在风电领域,新创碳谷高性能纤维织物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优谷新能源风力发电精密焊接机壳年产量全球第一。

“储能”板块,涵盖动力及储能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氢能等新型储能产业。常州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度国内领先,2024年全市动力电池产量占全国的15%,宁德时代、中创新航、蜂巢能源3家锂电池龙头企业布局常州。溧阳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金坛能源电子产业集群先后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非锂电池储能领域,华能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是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星辰新能建立了国内首条全自动化全钒液流电池产线。

作为全国最大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基地,常州在变压器、电力电缆、直流输电领域位居行业领先地位,拥有上上电缆、华朋集团、安靠智电、博瑞电力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上上电缆的AP1000三代核电壳内电缆填补了世界核电缆领域空白。

“应用”板块,集聚了以理想汽车、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整车企业和星宇车灯、汇川技术等一大批汽车核心零部件企业,覆盖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电气仪表系统等10多个领域。

“网联”环节,头部企业对“发电、储能、输送、应用”等环节进行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和优化。星星充电、苏文电能、常州供电、新能源集团等企业聚焦光储充场站、建筑楼宇、工业企业、产业园区、和美乡村等,打造微电网应用场景,实现新能源高比例消纳,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AI+新能源”开启新路

城市发展,迎来时代之变。作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人工智能+”已连续两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常州以优质算力供给为基础,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行业大模型为支撑,全链条打造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促进人工智能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

理想汽车“连山系统”实时采集售后、制造、供应等环节的数据,基于所积淀的数据,通过算法提前预测零部件及整车潜在故障并即时发出预警。

微亿智造汽车整车制造全域AI品控管理方案,以柔性混线,灵活适配,全流程数据采集、分析与溯源,实现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车间及零配件生产的智能质检与溯源管控全覆盖。

中科摩通CASMT AI柔性自动化设计大模型,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与深度学习模型,实现跨行业场景的精准适配。

找准方向,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高地,常州将开启一段新的征程——

巩固“优势产业”,谋篇“未来产业”,常州将瞄准“新能源产业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目标,在人工智能、化合物半导体、氢能等未来产业新领域新赛道上堆出人才密度、创新浓度;

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常州将在新能源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

立足“产业高地”建设“低碳城市”,常州将不断丰富超级充电、光储融合、微电网等场景应用,推广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提升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上一篇:
国家电投800MW风电钢塔框采招标!
下一篇:
生猪养殖上市公司8月“成绩单”:量增利减背后的价格寒冬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