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贝泰妮郭振宇,非“创业型”企业家自然有他身上的短板
发布时间:2025-09-09

  郭振宇,云南大学曾经的“学霸”,38岁成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终身教授。现在是贝泰妮——一家中国上市的美妆类企业的拥有者。核心也是占据销售额99%的产品“薇诺娜”,为肌肤敏感的消费者提供护理和保护的作用。

  郭的公司四年前刚挂牌创业板市值就创造出1200亿的峰值,甚至在资本市场上被炒作为“美妆茅”。截至2025年9月8日,贝泰妮的市值215.4亿元,着难以成长的困难局面。

  郭振宇出生于1963年,1979年考入云南大学无线电电子学专业,后攻读信息工程硕士。1989年,他被公派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攻读博士。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后,郭振宇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从事了两年博士后研究。1995年秋,郭振宇又到蒙特利尔大学任医学院研究助理教授及临床医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在此期间,因为在中风、心血管疾病诊断技术研究方面的几项成果,他先后获得加拿大博士后奖学金、加拿大青年科学家研究奖。

  2002年,郭振宇返乡探亲,被岳父周家礽邀请担任昆明滇虹药业的总经理。

  滇虹药业滇虹药业创始人周家礽24岁开始学习药学;50岁成为云南白药首任总工程师。1993年12月, 60岁的周家礽与昆明大观制药厂总工程师汪伯良联合云南医药行业的一批离退休老专家,筹集了28.7万元成立了滇虹药业。滇虹药业一度以“皮康王”、“康王洗剂”等产品闻名全国。

  2002年,滇虹药业因市场环境变化、营销模式陈旧和产品单一等问题遭遇发展瓶颈,发展速度放缓,不少问题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战略投资者们希望滇虹药业能快速上市,于是决定引进跨国公司和有西方管理经验的人才帮助滇虹药业实现公司治理的规范化、国际化,提升品牌。

  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家礽决定邀请有丰富海外留学经验的女婿郭振宇出任滇虹药业CEO 。郭振宇随后担任滇虹药业董事长、总裁十余年,在战略规划、公司治理、新品研发、营销推广、渠道管理等方面让滇虹药业得到提升,走出云南,成为中国知名药企之一。周家礽把滇虹药业从0做到1,郭振宇将滇虹药业从1做到100。但由于滇虹药业的控制权比较分散等原因,后期上市未果。2014年初,滇虹药业被拜耳集团以36亿元收购。

  贝泰妮的看家产品“薇诺娜”(Winona)原本就是郭振宇在滇虹药业培育的产品,显然这是一款消费类产品,制药业巨头拜耳对它并无兴趣。这为郭振宇后来创立贝泰妮奠定了基础。2010年,郭振宇创立了贝泰妮的前身——昆明贝泰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曾有记者问郭振宇做CEO的感受如何?他回答感受很多。“如果沿着我在国外的研究方向走下去,不敢说一定能成功,但确实有成功的可能,能够对人类有贡献。回来做一个小企业,尽管能够做到销售额10亿,20亿,但这个贡献都没有前者大。所以我觉得,如果不把滇虹药业做成跨国集团,那么我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已经放弃的事业。”他还说,“我对自己可能比较苛求,有忧患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我考虑的问题也比较多,很多时候,别人不说我是一个企业家,而说我是一个思想家或哲学家。也许是这种复杂的人格与个性,使我有时看起来跟一般的企业家有所不同。”

  郭振宇在谈到滇虹药业时的一段话也对了解他很有帮助,“因为有滇虹这个平台才让我有机会去尽情施展,去创造奇迹。这里有我深爱的事业,有优秀的团队。我和滇虹药业一直在路上,没有回望荣誉,是因为我还想创造更多更美的‘光环’。”

  郭振宇强调他自己的科研背景对企业家性格的影响,注重产品安全性和功效性,严格把控预算,保持业绩与预算误差在±5%。他说,“企业发展的天花板是老板的格局”,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东方理念、西方标准”的结合。

  辉煌是短暂的

  贝泰妮在郭振宇的带领下,以“窄路走宽”为战略,聚焦核心品类,做精做强,打造皮肤健康生态。近年来,贝泰妮的业绩增速放缓,投资者面对其产品线单一、核心品牌营收占比过高、线上流量红利见顶致获客成本攀升、以及敏感肌赛道竞争加剧等一系列问题选择了用脚投票。

  2025年4月,郭振宇做客人民网《对话企业家》栏目。他在访谈中强调了产品力建设的重要性,提出护肤行业需“逐步摆脱轻研发、重营销的传统模式”,并主张“让硬实力成为最好营销方式”,推动品牌实现从“货找人”到“人找货”的转变。

  强调研发与长期主义:郭振宇再次明确了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的战略方向。他也提到了作为云南企业,希望利用当地植物资源进行高科技转化,并推向世界的长远考量。

  上述言论证明郭振宇认识到了公司问题所在,但转变起来谈何容易。上市四年,贝泰妮仍然不见第二款具说服力的产品问世。实际上,这相当程度上正是郭振宇这个“接盘侠”的局限所在——贝泰妮的基因植根于岳父的药学工程,他这位留美博士教授适应市场的鼻子远远算不上灵敏,他提出特殊的创造性产品的能力现在看也是短板,这正是很多非创业型企业家的共同特征。

  大股东,重要的早期股东减持

  儿子放弃接班

  2025年,贝泰妮的中报情况显示,公司业绩面临较大压力。大股东减持行为引发市场关注。2025年5月,贝泰妮董事会换届,郭振宇继续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然而,大股东减持行为引发了市场对贝泰妮未来发展的担忧。部分投资者认为,大股东减持行为可能影响公司股价稳定性和市场信心。

  2024年11月后,贝泰妮第二大股东红杉聚业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减持计划,减持股份不超过1263.88万股,即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3%。

  上市以来,贝泰妮曾遭到大股东们的连连减持。2022年3月股份解禁后,红杉资本、臻丽咨询、重楼投资多次抛出减持计划。

  截至2024年6月30日,红杉聚业、臻丽咨询、重楼投资的持股数量分别从上市时的9141.53万股、3733.09万股、2504.75万股,下降至6176.33万、2768.59万、461万股。

  贝泰妮的实控人由郭振宇与KEVIN GUO共同控制变更为郭振宇一人控制。这一变更发生在2024年11月,郭振宇通过股权转让协议收回了KEVIN GUO持有的股份,使其成为公司唯一实控人,持股48.95%。郭振宇的这一行动在我们看来更像是远在国外的儿子不愿意接班的信号。

  以下是对贝泰妮公司主要财务数据的解读,以帮助你更多了解这家公司。

  

  

  核心数据分析与解读

  1.核心趋势:增长神话终结,利润大幅回撤

  高增长期(2017年-2021年),公司营收从7.98亿元迅猛增长至40.22亿元,这是其作为“药妆茅”的黄金时代。

  增速放缓与停滞(2022年-2025年H1),增长势头在2022年后明显放缓。2023年营收55.22亿元(同比增长10.1%),2024年57.36亿元(同比增长3.9%),增长已近乎停滞。2025年上半年营收23.72亿元,同比呈现下滑,正式确认公司进入增长瓶颈期。

  归母净利润在2022年达到历史峰值10.51亿元后急剧逆转,2023年降至7.57亿元(同比下降28.0%),2024年大幅降至5.03亿元(同比下降33.6%)。2025年上半年仅2.47亿元,同比下滑幅度巨大(约下降49%)。

  这表明公司不仅“增收不增利”,更是陷入了“量价齐跌”的困境,盈利能力恶化严重。

  2.盈利能力:高毛利表象下的利润侵蚀真相

  销售毛利率持续稳定在73%-81%的极高水平(2025H1为76.01%)。这证明了贝泰妮的核心产品力、品牌溢价和成本控制能力依然非常强大,是其最深的“护城河”。销售费用率这是导致利润侵蚀的核心关键。销售费用率从2017年的41.09%一路飙升到2025年上半年的54.17%。

  这意味着公司每获得100元收入,就需要投入54元用于营销推广、渠道佣金和广告投放。高昂的线上流量成本、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敏感肌赛道)以及新品牌的培育,是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巨额的销售费用彻底吃掉了高毛利带来的利润空间。

  通过计算(净利润/营收)可以看出,净利率从2022年的约21%的高点,大幅下滑至2025年上半年的约10.4%。盈利能力腰斩,问题非常突出。

  3.费用结构:陷入“流量陷阱”,转型阵痛剧烈

  销售费用绝对值持续高速增长,2025年上半年已达12.85亿元,接近2021年全年的水平。这反映出公司为维持市场地位、应对竞争和尝试新突破,陷入了“越花钱越不增长”的“流量陷阱”,营销投入的产出效率(费效比)正在急剧下降。

  研发费用的绝对值在稳步提升,2025年上半年为1.16亿元,在国货美妆中仍保持领先。研发费用率稳定在4-5%的行业较高水平(2025H1为4.91%)。

  这表明公司仍在坚持“研发驱动”的战略基调,郭振宇博士的学者背景在此体现。但相较于巨额的销售费用,研发投入显得规模较小,市场更关注其研发成果的转化效率。

  4.运营挑战:“贝泰妮模式”遭遇严峻考验

  贝泰妮过去的成功依赖于“大单品+线上营销”的模式。然而,当前数据表明这一模式正面临巨大挑战:

  线上流量红利见顶,在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获客成本(CAC)越来越高,转化率下降。

  竞争格局恶化,敏感肌赛道涌入大量新品牌,国际品牌也加大投入,公司必须花更多钱才能守住份额。

  新业务投入期,拓展新渠道(抖音、线下)、孵化新品牌(瑷科缦、薇诺娜宝贝)都需要大量前期投入,且短期内难以贡献利润,加剧了业绩阵痛。

  贝泰妮正经历自上市以来最艰难的转型阵痛期。其核心品牌“薇诺娜”的增长故事似乎已经讲完,而新故事尚未能挑起大梁。

  并非产品不行(高毛利率证明产品很强),而是商业模式和渠道环境发生了巨变。过去成功的路径依赖,如今变成了拖累利润的包袱。

  未来看点:

  新品牌能否成功:高端抗衰品牌“瑷科缦”等能否打开市场,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渠道调整成效:能否在抖音等新渠道以及线下渠道找到更高效、成本更低的增长模式。

  费用控制:能否通过精细化运营降低销售费用率,即使收入暂时不增长,利润也能得到修复。

  投资者视角:贝泰妮已经从一只“高成长股”转变为“价值修复股”。市场的关注点从“能长多快”变为“能否稳住”和“利润能否回来”。2025年第二季度的环比数据(特别是利润率的环比改善)将是观察公司是否出现拐点的最关键信号。

上一篇:
关于招商银行珠海信息港支行金融许可证信息变更的公告
下一篇:
沪农商行:助力实体提质增效 激活消费内生动力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