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威海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14亿定增仅解燃眉之急?
发布时间:2025-09-08

  

  对于威海银行而言,此次定向增发仅是缓解资本压力的“权宜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本困局,还需在经营策略上做出调整。

  在银行业整体回归稳健经营的背景下,城商行的资本补充压力正逐步显现。9月1日,威海银行(09677.HK)一纸定向增发公告,将其核心资本充足率持续走低的隐忧彻底摆上台面。这家成立27年、身为山东省首家机构全省全覆盖的城商行,一边是上半年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的双增长,一边却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半年内下滑近1个百分点的现实,这场“增收不增本”的矛盾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单家银行的经营困境,更暴露了部分城商行在规模扩张中面临的资本失衡难题。

  从威海银行最新披露的半年报来看,其经营数据表面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截至6月末,该行总资产达4838.4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6%;实现营业收入50.56亿元,同比增幅10.98%;归母净利润11.28亿元,同比增长4.94%。营收增速跑赢行业平均水平,净利润也保持正增长,这样的业绩表现,在区域经济承压的大环境下,本应成为威海银行的“加分项”。

  但光鲜业绩的背后,核心资本指标的恶化却成为不容忽视的“减分项”。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威海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已降至8.33%,较上年末的9.31%大幅下滑0.98个百分点。这一降幅在同类城商行中实属罕见,更值得警惕的是,该指标距离2024年初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规定的7.5%监管最低要求,仅余0.83个百分点的安全垫。按照当前的下滑速度,若不及时补充资本,威海银行恐在短期内触碰监管“红线”,进而影响其信贷投放、业务扩张乃至风险抵御能力。

  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持续走低,与威海银行近年来的规模扩张策略密切相关。作为区域性城商行,威海银行近年来不断加快异地布局,除了在山东省内济南、青岛、烟台等城市加密网点,还将业务延伸至天津等省外地区。规模的快速扩张必然带来资本消耗的加剧,而威海银行在盈利增长转化为资本补充的效率上,显然未能跟上规模扩张的步伐。半年报显示,该行上半年净利差为1.53%,同比缩小0.13个百分点,净息差收窄直接影响了内生资本积累能力,使得核心资本难以通过利润留存实现有效补充,最终陷入“扩张-消耗-不足”的恶性循环。

  面对资本困局,威海银行选择通过定向增发“补血”。根据公告,该行拟向山东高速集团及山东高速分别发行不超过3.24亿股、1.06亿股内资股,合计不超过4.3亿股,认购价为每股3.29元,预计合计募资不超过14.15亿元。从募资用途来看,这笔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以提升资本充足率水平。然而,此次定向增发能否真正解决威海银行的资本难题,仍需打一个问号。

  从认购方背景来看,山东高速集团及山东高速均为山东省属国企,此次入股无疑为威海银行带来了国资背景的“背书”,短期内可缓解资本压力。但从募资规模来看,14.15亿元的资金对于一家总资产近5000亿元的银行而言,仅是“杯水车薪”。按照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计算公式,这笔资金能带来的指标提升幅度有限,或许只能让威海银行暂时远离监管红线,却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核心资本不足的局面。若未来威海银行继续维持当前的扩张速度,资本补充的需求仍将持续存在,届时是否能再次找到合适的投资方,仍是未知数。

  更值得关注的是,威海银行在资本压力凸显的同时,还面临着管理层变动后的经营不确定性。2023年12月,该行完成了董事长与行长的“双换帅”:原行长孟东晓升任董事长,“80后”张文斌接棒行长一职。孟东晓虽有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的从业经历,但从行长到董事长的角色转换,需要在战略规划、风险管控等方面展现新的能力;张文斌虽从威海银行业务一线成长起来,但作为年轻行长,其在应对资本困局、平衡规模与质量关系上的经验,仍需时间检验。管理层变动后的磨合期,能否有效制定并执行资本补充与业务发展的协同策略,直接关系到威海银行未来的经营走向。

  从行业层面来看,威海银行的资本困局并非个例。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落地实施,监管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作为衡量银行风险抵御能力的关键指标,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对于城商行而言,由于自身规模较小、盈利渠道相对单一,内生资本积累能力较弱,而外部融资渠道又受限于资本市场表现、股东实力等因素,资本补充难度普遍较大。在此背景下,如何在规模扩张与资本约束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众多城商行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

  对于威海银行而言,此次定向增发仅是缓解资本压力的“权宜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本困局,还需在经营策略上做出调整。一方面,应适当放缓规模扩张速度,聚焦核心区域与优势业务,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资本消耗;另一方面,应加强盈利能力建设,通过优化业务结构、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等方式,提高净利差水平,增强内生资本积累能力。同时,还应积极拓展多元化的资本补充渠道,如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为银行的长期发展提供稳定的资本支撑。

  此次威海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下滑引发的资本补充动作,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在监管趋严、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城商行若仍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忽视资本约束,终将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未来,城商行需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将资本管理纳入长期战略规划,通过优化经营模式、提升风险管理能力等方式,实现规模与资本的协调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威海银行的资本困局能否通过此次定向增发得到有效缓解,其未来的经营策略调整能否见效,仍需时间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若不能尽快解决核心资本不足的问题,威海银行不仅将面临监管压力,还可能错失业务发展机遇,甚至影响其在区域银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对于这家有着27年发展历程的城商行而言,如何破局资本困局,已成为摆在管理层面前的首要课题。

上一篇:
上海银行百年愿景悬了?2025上半年营收跌出长三角前三
下一篇:
四度携手 “泉”情以赴 恒丰银行冠名2025年济南(泉城)马拉松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