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最新动态追踪
发布时间:2025-09-08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加速发展,电池技术的突破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焦点。当前,锂电池虽已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领域,但在安全性、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方面仍存在瓶颈。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重要方向,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和宽温区适用性等优势,正被视为引领能源变革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全球车企与电池厂商纷纷加快固态电池的研发与布局。国际巨头在材料体系与产业化工艺上持续探索,中国企业则依托完整产业链优势加速技术攻关。与此同时,政策层面的支持也在不断强化,为固态电池的产业化提供了良好环境。

可以预见,随着技术成熟度提升和生产成本下降,固态电池有望率先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场景中落地,并逐步推动电池行业格局的重塑。对于企业而言,如何在研发、供应链和市场应用上实现协同,将是把握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关键。

固态电池汽车目前市场表现如何?

●半固态电池开始量产装车

在全固态电池正式进入商业化阶段之前,半固态电池是理想的过渡技术解决方案。半固态电池材料体系较液态电池变化较小,工艺设备与液态电池的重合度较高,可继承现有的成熟产业链,正在率先实现产业化落地。中国企业当前大多以半固态方案作为过渡的中间路线,率先实现装车应用进入产业化阶段。目前,中国半固态电池技术先行,其定位更偏向液态电池向全固态电池过渡的桥梁,通过技术渐进式突破推动行业向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方向升级,为后续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奠定基础。

●全固态电池尚处于研发阶段,有望逐步实现量产

当下固态电池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多种技术路线的并存与探索。预计全球主流车企的固态电池装车时间集中在2026-2030年,2027年成为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关键时间节点。部分车企公布了自身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表。其中,最激进的日产将于2025年启动试生产、2028年量产;丰田则携手日本能源公司出光兴产,宣布将于2027年至2028年启动固态电池生产;奔驰则将量产目标定于2030年;大众利用旗下电池公司PowerCo与美国全固态电池开发商QuantumScape合作,引入固态电池技术。目前来看,固态电池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其产业化和商业化仍面临技术瓶颈、成本高昂、产业链不完善等多重挑战。

●政策推动下的全固态电池产业加速

2020年10月,国务院通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首次将固态电池明确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并强调了加速其研发与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性。2023年1月,由工信部等六部门携手制定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又进一步细化了对固态电池标准体系研究的强化要求。2025年相关部门推出《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为技术研发、产品认证和市场应用提供了统一的衡量标尺。一方面,企业可依据标准明确技术路线,优化材料开发和工艺设计;另一方面,检测机构能够通过标准化测试方法,快速判定产品类别,降低市场推广成本。在市场层面,可有效杜绝“伪全固态”产品混淆视听,维护消费者权益与行业秩序。对企业形成了强大的技术倒逼效应,部分依赖“半固态”概念炒作的企业面临严峻的转型压力。

固态电池本土与海外企业研发进展对比如何?

●各国固态电池技术选择路线不同,主要集中在中日韩美欧五个国家和地区。

从固态电池全球的发展来看,目前固态电池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中日韩美欧五个国家和地区。日本的固态电池研发布局和产业发展起步最早,技术和专利全球较领先,日本电池企业采取的固态电池主流技术路线是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韩国选择氧化物和硫化物路线并行,固态电池产业的发展思路是研发重量轻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以及高安全性的氧化物全固态电池。欧洲国家以聚合物路线为主,同时布局硫化物路线。美国全路线布局,由能源部出资,初创公司主导研发,并与众多车企达成合作。中国主要企业固态电池路线侧重方向为氧化物路线,同时部分企业涉及硫化物及聚合物电解质路线。

●中国技术领先与产业化并进,市场化在全球较为领先。

中国在全球固态电池产业中已形成显著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采取多元化策略,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主攻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突破500Wh/kg,计划2027年实现小规模量产;而清陶能源、卫蓝新能源等则聚焦氧化物半固态电池,已成功装车智己L6、蔚来ET9等高端车型,预计2025年渗透率达22%。相比之下,日本虽在全球固态电池专利申请量已突破10万项,以68%的占比占据绝对优势,但量产进度滞后,成本150美元/kWh依然较高,量产时间推至2027年。欧美企业(如QuantumScape、宝马)则依赖初创公司与车企合作,预计2026-2028年才能进入市场。以此看来,中国凭借快速产业化和成本优势有望在固态电池时代占据主导地位。

2025年,中国固态电池市场竞争格局是怎样的?

●头部企业:聚焦全固态电池。

在中国固态电池市场中,头部企业主要将目光聚焦于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与应用。2025-2030年全固态电池将进入小批量量产,硫化物路线因高离子电导率(>10mS/cm)成为主流,全球产能预计突破100GWh,中国占比超40%。固态电池技术已进入产业化验证阶段,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后大规模应用。

●第二梯队:半固态电池先行量产。

部分企业在全固态电池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之前,选择先推动半固态电池的量产,以抢占市场份额并积累技术经验。并且半固态电池材料体系较液态电池变化较小,工艺设备与液态电池的重合度较高,可继承现有的成熟产业链。目前,半固态电池已迈入产业化阶段,各企业已经开始商业化应用,成为液态向全固态过渡的关键方案。

●解析:

宁德时代、比亚迪和广汽集团位于图表上方,技术成熟,位于全固态研究领先地位,但商业化进度较慢。其中宁德时代市场份额最大,其次是比亚迪以及广汽集团。

清陶能源、国轩高科和卫蓝新能源由于先行研发半固态电池并进行量产,在固态电池技术成熟度方面较低。但在商业化进度上,半固态电池已经步入市场化,位于领先地位。但三者产业基础低于宁德时代等企业,占据市场份额较小。

固态电池当下的研发进度以及应用程度?

●全固态电池仍处于技术攻坚期,从实验向中试量产过渡。

2025年工信部印发建立全固态电池标准体系,此前投入60亿全固态专项研发资金。电池龙头中试逐步落地,宝马、奇瑞等车企接连启动路试,商业化进展超预期,同时宁德时代、清陶等电池厂商全固态中试线搭建。预计2025-2026年进入中试线落地关键期,设备迎来持续迭代优化阶段。

●低空经济先行应用。

孚能科技与美国头部eVTOL客户、上海时的以及吉利沃飞等企业紧密合作。特别是在飞行汽车领域,公司已获得中国头部飞行汽车公司下一代机型的高压动力电池定点。亿航智能的载人级eVTOL飞行器已应用能量密度达450Wh/kg以上的准固态电池。

固态电池在未来会如何发展与应用?

●固态电池未来市场空间广泛。

固态电池未来市场空间主要来自于应用场景拓展,目前处在风口上的几个赛道都是固态电池的重要应用场景,包括新能源汽车、eVTOL、人形机器人、储能系统等。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固态电池有望逐步替代传统锂离子电池,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较大份额,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众多车企如广汽集团、长安汽车、上汽集团、比亚迪以及现代汽车等都在积极布局固态电池,预计全固态电池将在2027年上车,2030年后将大规模上车。

eVTOL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对电池性能要求高,固态电池的优势使其成为eVTOL的首选动力源。预计2026年eVTOL市值空间将达95亿元,2031年eVTOL电池市场有望达到百亿级。随着eVTOL技术的成熟和市场的扩大,固态电池在该领域的应用空间将不断拓展。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加,固态电池作为关键技术之一,将为人形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有力支持,市场空间广阔。宁德时代、欣旺达等企业已经在固态电池与人形机器人的结合上取得了不错的进展。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储能系统的需求日益增长。固态电池以其高安全性、长寿命、高能量密度等优势,在储能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尽管目前面临制造成本高、规模化生产能力不足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有望在未来成为储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由投资界合作伙伴微信公众号:头豹研究院授权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任何疑问,请联系(editor@zero2ipo.com.cn)投资界处理。

上一篇:
锚定主航道 江苏银行多维赋能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下一篇:
首个电商蟹卡兑换系统上线 无法履约最高赔10万元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