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盘点A股最赚钱的十家公司,垄断红利与市场失衡的反思
发布时间:2025-09-07

  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半年报已经披露完毕,在现有的5427家上市公司中,到底哪些公司最赚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

  前十大“盈利王”银行霸榜

  根据上市公司半年报数据,最赚钱的十家公司,不出意外,依然是银行、能源、通信这些“中字头”巨无霸。银行业独占六席,妥妥的占据“半壁江山”。其中工商银行以1688亿元的净利润夺得桂冠,日均净利润9.2亿元。

  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盈利前十名

  前十家公司净利润合计超万亿,但从增速来看,除了中国移动受益于数字化转型有5%的增速外,其余几家大都是微涨,中海油、中石油等能源股则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跌。

  从营业收入来看,中石油、中石化这“两桶油”则稳占前两位,日均收入80亿元,妥妥的印钞机。比亚迪作为唯一一家的民企跻身前十,23%的增速也是前十名中最亮眼的成绩。这主要受益于比亚迪海外市场的爆发,通过全球化与高端化对冲了国内价格战压力,形成“技术-销量-成本”的正向循环。

  这也是我们从去年开始,一直在呼吁的话题。民营企业亟需打开视野,将战略眼光从国内放至全球,才能避免深陷“内卷”的泥淖。

  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收入前十名

  大而不强,“利润率”的真相

  换一个角度,让我们来看下利润率的排行榜。

  首先我们看销售净利率,居于榜首的是鲁信创投,净利润高达532%。前十名中也不乏国企身影,比如川投能源、重庆路桥、盐田港、中邮科技、渝开发等等。

  从具体财务报表上来看,这几家基本都是依赖于投资收益。也有评论说这种都是“纸面富贵”。“牛市赚翻、熊市吃土”,本质是会计规则下的账面浮盈,而非可持续的经营现金流。

  在这里我们就不展开讨论了,读者感兴趣的话,回头我可以单写一篇关于国有投资机构利润模式的分析文章。

  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销售净利率前十名

  我们再看下总资产收益率。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熟悉的身影“贵州茅台”,虽然上半年在“禁酒令”的压力下,茅台价格一路走低。但依然实现了469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速达到8.86%。

  总资产收益率的榜单终于呈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结构性特征,不再是国企独霸天下。既有贵州茅台这样的传统消费巨头,也有正丹股份、新易盛这样的周期性与科技成长型企业。尤其是中邮科技和天孚通信的入围,更是彰显出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溢价能力。

  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总资产收益率前十名

  国企霸榜背后的反思

  从“国企霸榜”可以看出,国企更多的收入和利润还是来自于规模效应与行政保护,而非核心竞争力。比如上半年收入排名第三的中国建筑,营收过万亿,但净利润仅为3.6%。

  这一现象的核心在于国企的“玻璃门”效应——表面上政策鼓励市场化竞争,但实际上,国企仍受制于行政指令、审批流程冗长和政绩考核导向,导致经营效率低下。

  这种“大而不强”的现状,正是行政化管理的直接后果——国企更关注完成“政治任务”(如基建投资、就业保障),而非提升资本回报率。因此,拔得头筹的都是金融、能源这种垄断性国企,而非像美股一样,排名居前的基本都是科技型或者消费型的企业。

  美股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营业收入及净利润前十名

  另外需要注意的,则是低利润率背后的研发投入不足。国企在科技创新上的投入长期“雷声大、雨点小”。2025年上半年,A股国企平均研发强度(研发费用/营收)仅为1.2%,远低于民企的4.5%。即便是十大盈利王中的国企,如中国石油、中国移动等研发投入均低于2%,与其庞大的利润规模形成鲜明对比。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核心原因,首先就是垄断性企业背后的惰性,由于缺乏替代性威胁,企业更倾向于依赖政策保护或行政资源获取利润,而非高风险、高投入的研发活动;第二,就是考核机制错配,国企高管任期通常3-5年,而技术研发周期可能长达10年,导致管理层更倾向短期业绩而非长期创新。第三,则是风险规避文化,国企内部普遍存在“不出事优于干成事”的保守心态。事情做好了未必有奖励,但失败了肯定会被追究“国有资产流失”的责任。这种“多干多错”的环境,直接抑制了创新积极性。

  国企霸榜是计划与市场“双轨制”的缩影,其繁荣背后潜伏着效率陷阱。若不能从根本上打破垄断、激发竞争,A股的“盈利王”榜单终将成为一场政策套利的狂欢,而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勋章。

上一篇:
襄阳市与中建三局集团、湖北文旅集团举行签约活动
下一篇:
易会满光鲜履历背后,暗藏这些致命线索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