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王燕清多年技术深耕迎固态电池机遇 先导智能净利增61%市值六天涨379亿
发布时间:2025-09-07

  深耕新能源锂电池行业的王燕清,迎来他的高光时刻。

  在连续多日上涨后,9月5日,先导智能(300450.SZ)“20cm”涨停,市值达842.6亿元,六天增长379亿元。

  按持股比例计算,作为创始人和实控人的王燕清身家高达247亿元。

  引爆股价的是全固态电池消息。9月4日,先导智能公开表示,已经成功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

  先导智能前身只是无锡一家小型设备厂商,2009年,工程师出身的王燕清带队研发出首台锂电卷绕机,开始进入锂电池新能源行业,2009年至今的16年,他持续深耕新能源装备行业。2018年,王燕清敏锐地发现了全固态电池的巨大潜力,开始切入这一领域。

  从卷绕机,到锂电池设备,再到全固态电池,王燕清爱钻研的本性加上敏锐的市场判断,让先导智能从无锡小巷走到全球。如今,固态电池创新成果持续落地,先导智能有望打开新增长空间。

  工程师因“窘迫”下海创业

  在创立先导智能之前,王燕清只是一个小无线电厂的技术员,一干就是十余年。为改变生活窘迫的现状,1999年,王燕清放弃了“铁饭碗”,开启了创业之路。与许多创业者不同,王燕清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有的只是对技术的热爱和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在无线电厂工作期间,王燕清敏锐地察觉到国内电容器生产设备的落后状况,这让他看到了创业机会所在。他租下一个150平方米的破旧仓库,聘请了两位60多岁的退休工人,开启了创业之路。

  刚开始创业,王燕清既当老板,又当技术员,还要自己跑市场。最艰难的时候,公司账上资金所剩无几,发工资都成问题。2001年,松下电器求购电容器卷绕设备,看中先导智能的技术,双方快速达成合作。

  松下向先导智能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新开发的动力电池圆柱卷绕机,效率必须达到每分钟30支(30PPM)。“那时松下自己最先进的设备只能做到26PPM。”王燕清至今仍记得那个挑战的难度。

  面对这场极限考验,王燕清没有丝毫犹豫,他认为,这不仅是一笔订单,更是对公司高端制造能力的一次检验。最终,先导智能不仅如期交付了达到30PPM标准的卷绕机,更一举刷新了当时全球同类型设备的效率纪录。

  一炮打响后,先导智能的客户络绎不绝,多家电子品牌先后与先导智能达成合作,到2006年,先导智能的高压电容器卷绕机在国内成为高压电力电容器厂的标配。这时,先导智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了电容器卷绕机领域的头部玩家。

  危机中切入锂电池行业

  然而好景不长。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先导智能的主要市场受到严重冲击,订单量骤减。王燕清面临创业以来最大危机,公司现金流紧张,库存积压严重,员工工资难以按时发放。

  面对困境,王燕清做出两个关键决策,一是保持研发投入不削减,反而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二是开拓新市场,将业务从电容器设备向锂电设备领域延伸。

  这两个决策在当时看来颇为冒险。公司内部有高管建议裁员节流,先渡过危机再说。但王燕清坚持认为,只有逆势投入,才能在市场复苏时抢占先机。

  2009年,先导智能成功研发出首台锂电卷绕机,开始进军锂电池装备领域。这一转型不仅帮助公司度过金融危机,更为先导智能打开了更大的成长空间。当时新能源汽车产业刚刚兴起,锂电池需求快速增长。王燕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决定将锂电设备作为公司新的战略重点。

  虽然转型新能源,但在这一行业,先导智能作为新手玩家,产品存在不少技术问题,市场接受度并不高。2010—2011年,锂电设备业务持续亏损,拖累公司整体业绩。王燕清亲自带队攻关,驻扎在客户工厂现场解决问题。同时,他继续砸钱搞研发。

  2012年,先导智能推出第二代锂电卷绕机,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内主流电池厂商的认可。公司锂电设备业务开始扭亏为盈。2014年是先导智能发展的关键节点。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锂电设备需求呈现井喷态势,这一年,公司的锂电池设备实现营业收入1.52亿元,营收占比达49.52%,接近半壁江山。

  产业经营走上正轨,王燕清开始谋求资本布局。2015年5月18日,先导智能终于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打开发展的新篇章。

  预判全固态电池机遇

  近年来,锂电产业经历了从供不应求到供需失衡的市场洗牌。在产业周期迭代的浪潮中,王燕清展示了他超前预判的敏感性。

  在他的带领下,先导智能加快国际化步伐,拓展海外市场;同时布局氢能、智能物流等新领域,打造第二增长曲线。2021年,先导智能与德国宝马集团达成战略合作,为其提供新能源汽车产线解决方案,标志着公司国际化取得重大突破。同年,公司营收创下100亿元历史新高,国外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7.55%猛增至14.73%。

  2018年,王燕清捕捉到了全固态电池的巨大潜力,开始深入布局该领域的技术。六年之后,即2024年6月,先导智能发布了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固态电池整线解决方案,加速全球固态电池的量产进程。2025年9月4日,先导智能宣布打通全固态电池量产的全线工艺环节,这意味着公司再次站在了下一代电池技术的高点。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强烈,公司股价次日大涨20%。

  实际上,自半年报发布后,先导智能股价已经连续六个交易日上涨,对应的市值上涨379亿元,目前市值达842.6亿元。

  王燕清作为先导智能的创始人和实控人,直接和间接持有先导智能29.31%股份,以目前的市值粗略计算,王燕清的身家高达247亿元。

  根据此前的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先导智能实现营业收入66.1亿元,同比增长14.92%;归母净利润为7.4亿元,同比增长61.19%,扭转了此前业绩下滑的局面。对于业绩增长,先导智能表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高景气度直接带动动力电池需求快速增长,头部锂电池厂商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相继宣布新的扩产计划,带动锂电设备行业重新进入增长通道,先导智能作为锂电设备龙头供应商,最先受益。在半年报中,公司称,目前,公司固态电池设备已进入欧、美、日、韩及国内头部电池企业。

  未来,先导智能能否保持高速增长,能否在全固态电池领域掘取一块大蛋糕,长江商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上一篇:
华夏银行合规失守2025年内被罚9900万 营收净利双降不良率1.6%上市股份行最高
下一篇:
外资豪华品牌,盯上本土供应商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