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中国人保半年盈利359亿背后:神秘股东精准抄底与合规隐忧
发布时间:2025-09-07

  

  近年来,保险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异常亮眼。其中,中国人保的A股与H股,以及人保财险的H股,均显著跑赢大盘。归根结底,股价的强劲走势离不开扎实的业绩支撑。

  8月末,随着各大上市险企公布自身的半年报,中国人保的半年经营情况已见分晓。

  净利润创新高

  8月27日晚,中国人保在A+H地同步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中国人保实现保险服务收入2802.5亿元,同比增长7.1%;净利润358.88亿元,同比增长17.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265.3亿元,同比增长16.9%。集团层面,延续了增长态势,尤其是净利润重回双位数增长。

  

  图源:中国人保2025年半年度报告

  而这亮眼成绩背后,是旗下主要子公司——人保财险、人保寿险和人保健康险的全面“狂飙”,驱动集团实现高质量增长。

  财险持续发挥“压舱石”作用。2025年上半年,人保财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2490.4亿元,同比增长5.6%;承保利润达116.99亿元,同比增长53.5%,承保盈利创近十年新高。

  寿险板块新业务价值高增,结构优化成效显著。2025年上半年,人保寿险实现保险服务收入140.18亿元,同比增长32.5%;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05.13亿元,同比增长14.5%,期交保费同比增长15.8%;实现半年新业务价值49.78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71.7%;实现净利润68.62亿元。

  然而,对于人保集团而言,寿险的体量是微乎其微的,总资产1.8万亿元,仅略高于新华保险的1.78万元规模,在寿险“老七家”中排名末尾,甚至被中邮等险企反超。

  产品结构方面,人保寿险的保费增长主要来自普通型产品,而分红险已连续三年同期下降,2025年上半年更是大幅下降60.3%。在行业下半年普遍转向主推分红险产品的背景下,人保寿险的竞争优势或面临挑战。

  渠道结构上,银保渠道成为主力,贡献531.04亿元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占比达58.7%,无论是新单还是续期保费,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分别达32.5%和14.9%;而综金渠道和个险新军渠道保费收入分别有着64.2%和19.9%的增速,个险总保费也维持住了3%的正增长,但新单仍承受9.8%的同比负增长压力。

  

  图源:中国人保2025年半年度报告

  健康险板块保持增长态势。2025年上半年,人保健康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06.54亿元,同比增长12.2%;实现保险服务收入156.03亿元,同比增长13.2%,主要源于长期医疗保险合同服务边际释放增长;实现净利润51.28亿元。

  总的来看,中国人保的三大主业已形成了“三驾马车”齐驱并进的强劲格局。

  神秘股东三年“精准抄底”

  在中国人保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中,一名叫孔凤全的自然人股东以持有5095.7万股,占比0.12%,位列第七大股东,引人热议。

  孔凤全的投资轨迹令人罕见。他首次现身中国人保前十大股东名单是在2022年第三季度,彼时持股1663万股,成本不高于5元/股,恰逢公司股价低点。以后一年内,他每个季度持续加仓,至2023年第三季度末持股增至5095.7万股并锁仓至今。这一时期,中国人保从低谷反弹最高涨幅达100%,持仓成本仅约2.7亿元,浮盈规模惊人。

  公开信息显示,孔凤全最初主要通过信用证券账户持有中国人保股份,意味着他使用了融资杠杆。杠杆在股价上涨时能放大收益,但也增加了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人保披露的半年报中,前十大股东的融资融券信息并未再单独列示,孔凤全以此方式持股,可能意味着他已了结杠杆持仓,通俗来说就是将仓位转回普通账户,或其融资余额下降并未达披露标准,暗示其持仓策略可能从“杠杆进攻”转向“稳健守成”。

  孔凤全的出现打破了金融蓝筹股前十大股东均由机构主导的格局,甚至超过了阿布达比投资局等知名机构。通常情况下,类似中国人保这样的金融蓝筹股,市值巨大,股权结构稳定,前十大股东席位长期被国家队、社保基金、公募基金、境外主权财富基金等大型机构占据。而孔凤全作为自然人股东,能跻身其中,实属罕见。

  他的投资操作堪称“教科书级”。建仓始于人保股价低位盘整阶段,此后股价开启数年的上升通道,至今累计涨幅超90%。以当前股价计,其持仓市值已膨胀至4.3亿元左右,叠加三年获取超2500万元现金分红。

  财寿业务合规危机

  除此之外,中国人保的财险、寿险两大核心业务正面临合规挑战。

  比如,2025年9月1日,漳州金融监管分局显示,中国人保漳州市中心支公司因“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手续费、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外利益、委托医护人员销售健康保险产品等”多项违法违规行为,被警告并罚款17.1万元。与此同时,对相关责任人郑建东、林晨岚、张健、曹威、吴燕茹、林建坤及何迎斓分别进行警告并罚款2.1万元、1.1万元、1.1万元、1万元、0.2万元、0.2万元及2.5万元。

  人保财险作为“财险一哥”,更是陷于罚单重灾区。8月12日,人保财险丽江市分公司被罚42万元,涉及“虚挂个人代理人业务套取手续费、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利益”。同时对责任人李永惠给予警告并罚款11万元。

  同日,人保寿险丽江市中心支公司因“客户服务活动存在销售误导”被罚款8万元;对责任人姚亚东给予警告并处罚款1万元。

  消费者投诉亦屡见不鲜。黑猫投诉平台显示,一名消费者投诉称,自己于2025年5月21日,通过中国人民保险APP测算汽车商业险保险,经系统核算,选定方案的报价为1134.50元。

  然而,次日再次登录APP查看时发现,在投保方案、险种组合完全相同的情况下,该商业险保费被上调至1307.04元,涨幅达15.2%。

  此未经协商擅自变更报价的行为,严重损害消费者知情权与公平交易权,涉嫌违反《保险法》及相关规定,属于单方面变更交易条件的不合理行为。

  现正式要求中国人民保险严格按照5月21日确认的报价1134.50元履行承保义务,并就价格调整原因作出书面说明。截至目前,该投诉仍显示“处理中”。

  总之,对于投资者而言,中国人保展现了其作为行业龙头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然而,消费端的持续监管罚单与投诉,反映出内控机制与服务效率的短板,亟需改进。

上一篇:
“中国人寿又火了,央视疯狂报道国寿资产,轰动业界!”
下一篇:
IFA2025观察:从AI到节能,中国企业走在了世界前沿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