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不靠卖房靠“养”房 这些房企已经赚到稳定现金流
发布时间:2025-09-07

  

  谁能穿越周期?

  这已经是房地产行业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

  时至今日,房地产行业依旧在寒风里艰难行走,虽然中央到地方使出了吃奶得劲儿去托举,但不得不承认,收效甚微。

  开发商们守着土地红线,盯着融资窗口,祈盼政策再松一松。

  但一个更尖锐的问题摆在眼前:即便融资能续命、地价有所下调,房企们就能好起来吗?企业靠什么真正养活自己?

  这不是一个新问题,却在今天显得格外迫切。

  01

  旧逻辑的坍塌

  过去20多年,中国房企的生意逻辑极其简单:买地、开发、卖掉,循环往复。

  谁的资金成本低、谁的周转速度快,谁就能吃到最大蛋糕。

  但当市场从“增量逻辑”转向“存量逻辑”,这套打法彻底失效。

  地价不再持续上涨。

  销售回款越来越难。

  消费者对“房子”要求不再只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能不能提供持续的服务”。

  很多开发商嘴上喊“转型”,手里却没底气:商业地产空置率高企,物业费收不上来,文旅项目沦为“重资产黑洞”。

  所谓多元化,成了更大的包袱。

  于是行业里逐渐形成三条路:

  一是大型央企、国企凭借金融和资源优势,往资管、养老、保障房等方向探索。

  二是强调双增长线,一些房企往轻资产运营方向转型,物业、商业板块逐渐成为业绩稳定器。

  三是喊口号类企业,这类企业往往受限于组织、资金、资源,转型流于形式。

  一句话,大家都知道要变,但怎么变、能不能变,才是真正的考验。

  02

  样本和困局

  要看未来的出路,不妨先看看一些海外的优秀案例。

  在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泡沫破裂后,日本房企也遭遇了和今天中国极其相似的困境:去杠杆、融资收紧、市场需求断崖式下滑。

  受此影响,无数企业轰然倒下。

  但也有幸存者。

  比如三井不动产,凭借租赁业务保持了稳定现金流,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虽然其销售业务年亏损额也达到781亿日元,但当年租赁利润也高达586亿日元,覆盖了大部分经营亏损,最终得以存活。

  

  如今几十年过去,三井依然稳坐日本地产龙头。

  这条路子,今天的中国房企其实也看得清清楚楚。

  问题是——谁能真跑通?

  在我国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的背景下,城市发展也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

  房地产发展也要适应这个变化。

  其实这么多年以来,房地产行业从未停止过对“第二曲线”的探索。

  国内房企转型动作也不少:

  有的高举“商管”大旗,计划几年内开数百个购物中心。

  有的盯上产业园、康养小镇,寄望成为下一个增长极。

  还有的向数字化转型,比如推出线上售楼处,等等。

  但结果多数都事倍功半。

  原因很简单:开发商的基因,是“卖房”。要转向“运营”,考验的不只是资金,还包括组织力、团队能力、长期主义。

  这也是为什么,在行业里,真正能在经营性业务上跑出成绩的,寥寥无几。

  03

  一些“少数派”

  但并非没有例外。

  从房企刚发布的中报业绩来看,少数几家企业的经营性收入已经不再是点缀,而成为真正的支柱。

  比如炸天团刚刚分析过的华润置地,上半年经常性收入206.3亿元,经常性业务核心净利润59.9亿元,对公司整体净利润的贡献度已经达到60%以上。

  

  这类典型企业还有龙湖集团,上半年营业收入约588亿元,光是运营及服务业务组成的经营性收入就有约133亿元,创历史新高,对公司总营收贡献度达22.6%,贡献约40亿元核心净利润。

  这些企业之所以能成为“少数派”,核心原因在于他们的业务结构具有优势和领先性。

  比如华润置地“3+1”业务结构,龙湖集团以基本盘+增长盘+创新盘推动业绩稳步增长。

  

  以龙湖集团为例,其基本盘是是基于五个航道业务贡献的正向经营性现金流,与不断优化的债务结构。

  上半年,龙湖集团保持正向盈利,实现股东应占溢利32.2亿元,实现含资本性支出的经营性现金流超20亿元净流入,这在超六成房企出现亏损的情况下非常难得。

  公司有息负债也较2024年底进一步压降65.3亿元,净负债率仅为51.2%,现金短债覆盖倍数为1.74倍,经营安全有保障。

  在此基本盘下,龙湖集团经营性业务下的四个航道——商业投资、资产管理、物业管理、智慧营造,分别在细分领域都保持领先,延续稳定增长态势,共同构筑其增长盘。

  这些企业已经可以不依赖新增销售,而是靠“养资产、管资产”获得的现金流,来抵御周期波动。

  04

  锚定一个新未来

  现在行业内不少头部企业也开始意识到这种模式的优越性,试图打造新增长极。

  比如持续蝉联销售排行榜榜首的保利发展,2025年开始着手打造商业、物业两条新的增长线。

  招商蛇口也将资产运营业务作为公司转型的主场战之一,上半年其资产运营业务营收34.53亿元,同比小幅增长0.64%,占比6.71%。

  但转型不易,强大的运营能力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新玩家入局之际,华润置地和龙湖集团这些老玩家们也开始锚定新的未来方向。

  比如华润置地发力大资管模式,旨在通过多元业务协同和资本运作,彻底实现从传统开发商向城市投资开发运营商转变。

  截至今年上半年,华润置地资管规模已经达到4835亿元,在业内保持绝对领先。

  龙湖集团则是着眼未来,以“一个龙湖直达用户”的生态价值及AI智能化赋能打造的“智创空间、智享服务”新战略构建起其未来的创新盘。

  在AI快速发展的浪潮下,龙湖集团已经率先布局,在内部多了很多行业级AI应用试水,据说未来该业务成熟后会通过龙湖龙智造的千丁数科对外输出。

  

  资本市场往往最敏感。

  汇丰银行提到,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龙湖集团对数个商场进行改造、提升商场吸引力的动作是必要的,这最终将有助于公司应对长期商场租金下滑的趋势。

  申万宏源证券也看好其长期发展,维持龙湖集团“买入”评级。

  而资本的选择,某种程度上就是行业的选择。

  结语

  其实能不能穿越周期,说到底就是一个问题:企业能不能养活自己?

  未来的房企,必须要找到属于自己的“现金流发动机”。

  在这个过程中,少数企业已经交出了第一份答卷:经营性收入可观、财务指标稳健、创新能力持续。

  它们不一定跑得最快,但显然已经走在了另一条路上。

  但对更多房企而言,最大的风险不是卖不掉房子,而是迟迟没找到“新故事”。

  房地产行业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生意。

  希望过去靠周期红利的房企,如今都能靠真功夫,活下去。

上一篇:
市占率全球第一,水晶光电,踹开AI大门!
下一篇:
慕尼黑车展抢先看:是BBA放大招还是十多家中国品牌惊艳海外?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