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人保平安太保新能源车险终于盈利!四部委新规立头功,行业整体扭亏尚需时日
发布时间:2025-09-05

  

  “承保亏损”四个字,像魔咒一样缠了新能源车险好多年,赔付率高、维修成本贵等难题令众多公司苦不堪言。2024年行业更是交出了“承保3105万辆、保费1409亿、亏损57亿”的成绩单,“增收不增利”成了最尴尬的注脚。

  不过,近期市场却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平安产险在半年报中率先披露“新能源车险实现当期承保盈利”;紧随其后,太保产险在业绩发布会上宣布“新能源车险实现承保盈利,家用车板块综合成本率低于100%;人保财险此次半年报中没有披露具体的数据,不过早在2024年底,其高管就透露家用车“已上岸”。

  消息一出,车险行业纷纷刷屏,称“新能源车险拐点已至”。值得探究的是,这一反转究竟是偶然的阶段性成果,还是预示着新能源车险市场即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驱动因素与潜在挑战?

  01

  新能源车险曙光初现,平安、太保首次承保盈利,人保新能源家用车去年已实现扭亏

  2025年上半年,财险行业传来重大喜讯,平安产险与太保产险在新能源车险业务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均首次宣布实现承保盈利。

  首先披露新能源车险承保盈利的是中国平安。半年报显示:

  2025年上半年,平安产险实现承保新能源车575万辆,同比增长49.3%,新能源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46.2%,市场份额27.6%,为新能源车主提供了21万亿元风险保障;同时实现当期新能源车险业务承保盈利,成本呈可持续优化趋势。

  中国太保在半年报中仅披露了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

  上半年,太保产险新能源车险服务车辆数超过530万,原保险保费收入占车险保费比例从去年同期的14.1%跃升至19.8%,新能源车险原保险保费收入105.96亿元,占车险保费比例达19.8%。

  不过,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太保副总裁、太保产险董事长俞斌表示,太保产险的新能源车险业务已经进入盈利区间。俞斌进一步称,新能源车里面有家用车和商用车,家用车综合成本率相对比较理想,商用车的综合成本率还是超过100%。

  平安、太保在新能源车险领域的成绩对于长期在新能源车险领域艰难摸索的财险公司而言,无疑是一针强心剂。事实上,新能源车险市场的这一积极变化并非一蹴而就。早在2024年,人保财险便已先行一步,宣布实现家用新能源车承保盈利,成为行业内的探路者。据人保财险总裁于泽介绍,2024年,人保新能源家庭自用车实现承保盈利,新能源车整体商业险综合成本率较2023年下降5个百分点。

  这些大型保险公司的成功实践,标志着新能源车险市场正在经历深刻变革,盈利拐点或许真的已经悄然来临。

  从市场数据来看,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攀升,新能源车险市场蛋糕不断做大。与之相应,新能源车险保费收入也水涨船高。在保费增长的同时,赔付率等关键指标逐渐改善,为承保盈利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头部财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不仅增强了中小财险公司在新能源车险领域持续投入的信心,也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方向指引。

  02

  政策松绑、技术进步、业务创新等多重因素叠加,共同驱动承保盈利

  事实上,新能源车险能够实现承保盈利,绝非偶然,而是政策引导、技术进步与企业自身加强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今年年初,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政策为新能源车险市场的规范化、健康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导意见》从多个维度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旨在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创新优化车险供给、提升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加强监管等。

  例如,鼓励车企与财险公司共享数据资源,提升定价精度;推动维修工时定额和配件价格透明,推广“拆件维修”,降低赔付强度,拟对新能源商业车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进行合理优化等。这些政策措施犹如及时雨,为新能源车险市场的良性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从宏观层面为财险公司实现承保盈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应用日益深入,为新能源车险的风险管控与精准定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业绩发布会上,俞斌表示,太保产险目前的两个做法:第一个是和主机厂强化合作,加强生态合作,来降低整个新能源车的赔付成本;另外就是利用数据去做好风险控制、风险选择。

  财险公司通过与车企合作,获取车辆行驶数据、维修记录等多维度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构建更加精准的风险评估模型,实现了车险定价从“一刀切”向个性化、差异化定价的转变。对于驾驶习惯良好、行驶里程较少的车主,给予更低的保费费率,反之则适当提高保费,有效提升了保费与风险的匹配度,减少了高风险业务对整体盈利的侵蚀。

  同时,在理赔环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定损理赔效率,降低了理赔成本。通过图像识别、智能定损等技术手段,快速准确地评估车辆损失,减少了人工定损的主观性与误差,缩短了理赔周期,降低了理赔费用,为承保盈利提供了坚实保障。

  各大财险公司在内部管理与业务创新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一方面,加强渠道专业化建设,优化销售渠道结构,减少中间环节费用,提升销售效率与质量。通过拓展直销渠道、加强与优质经销商合作等方式,降低渠道成本,提高业务品质。比亚迪财险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比亚迪财险上半年7.5亿元签单保费全部来自官方直销,没有产生任何手续费佣金费用。

  另一方面,强化品质精细化管理,对承保、理赔等关键环节进行严格把控。建立完善的风险筛选机制,对高风险业务进行审慎承保;优化理赔流程,加强理赔审核,打击保险欺诈行为,降低赔付率。

  此外,积极推进运营数字化赋能,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例如,通过线上化服务平台,实现车险投保、理赔等业务的便捷办理,减少人力物力投入,提高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

  谢永林表示,平安产险综合成本率下降的背后是持续创新、持续地利用科技能力改造运营流程、提高效率、提升定价能力,综合施策才会有这样的结果。

  03

  行业整体亏损难题仍待解,技术创新、出海有望成为新发展方向

  尽管平安、太保、人保等部分大型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车险承保盈利方面取得突破,但不可忽视的是,新能源车险行业整体仍面临诸多挑战,距离全面盈利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从行业整体数据来看,2024年我国保险行业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57亿元,综合成本率约107%,行业仍处于亏损区间。其中,商用车和网约车领域成为亏损的重灾区。商用车由于使用频率高、行驶里程长、载货重量大等特点,发生事故的概率与损失程度均高于家用车,导致赔付率居高不下。网约车则由于运营时间不确定、司机驾驶风格各异、车辆使用强度大等因素,出险率和赔付强度远高于普通家用车,且部分网约车存在将营运车辆按家用车标准投保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风险与亏损。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数据孤岛问题也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财险公司、车企、维修机构等掌握着大量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数据,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与标准,数据难以在不同主体之间流通与整合,导致财险公司在风险评估、定价、理赔等环节难以充分利用数据优势,影响了业务的精准性与效率。新能源车维修成本高、维修标准不统一、配件供应不及时等问题依然突出,尽管政策鼓励推动维修标准统一与配件供给渠道多元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增加了财险公司的赔付成本与经营风险。

  面对当前的困境与挑战,新能源车险未来的发展方向逐渐明晰:即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同时推动业务出海,打造新的增长极。

  在产品与服务创新方面,加大研发投入,推出更多贴合新能源汽车特点与用户需求的创新产品是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例如,开发基于车辆使用情况的UBI车险产品,根据车辆行驶里程、驾驶行为习惯、充电频率等因素动态调整保费,激励车主养成良好驾驶习惯,降低风险。探索推出“车电分离”模式下的车险产品,针对车辆与电池分别提供保险保障,精准匹配风险与保费。同时,进一步拓展保险服务边界,提供包括电池检测、维修保养、紧急救援等在内的一站式增值服务,提升客户体验与满意度。

  随着我国新能源车企出海步伐的加快,新能源车险也迎来了广阔的海外市场空间。人保财险、平安产险、太保产险等险企已率先布局,积极推动新能源车险出海项目。在境外市场,财险公司可借助国内新能源车险发展的经验与技术优势,结合当地市场特点与法规政策,为中国车企提供定制化的保险解决方案,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海外市场的拓展。通过出海战略,不仅能够扩大保险服务收入增量来源,还能提升我国保险行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为新能源车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上一篇:
琻捷电子冲刺港交所:国内最大的汽车无线传感芯片公司
下一篇:
董宇辉将出席2025电子商务大会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