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储能的拐点,要来了!
发布时间:2025-08-28

  历经近三年的价格血洗、产能出清与技术迭代,中国储能行业正迎来关键转折点。  2025年二季度以来,多家储能企业传出满产消息。  海辰储能制造板块负责人表示,“从今年3月起,海辰储能厦门和重庆基地持续处于满产状态,目前,工厂的订单已排至9月、10月。”  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据中国储能网消息,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瑞浦兰钧、远景储能等企业的产线也持续满负荷运转,订单量激增甚至需要排队等候。  这与一年前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35%的窘境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储能行业似乎正穿越漫长的寒冬,迎来复苏的曙光。  多点开花  全球储能市场大爆发  早在2025年年初,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在其发布的报告中指出:电池储能系统(BESS)正成为全球电池市场的核心增长点。报告数据显示,BESS市场份额已从五年前的5%上升到2024年的25%,到2030年预计将累计装机3.2TWh,是市场此前预期(300GWh)的10倍,年复合增速达到70%。  而高盛报告中对于市场的乐观预测,在2024年就初现端倪。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2024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323GWh,同比增长53.81%;2024年国内储能电芯出货量301.04GWh,出口量约130.4GWh,占比约43.3%。    订单暴涨的背后,是需求的暴涨。事实上,自去年开始储能需求就已呈现“全面开花”的发展态势。  首先是国内大储。尽管136号文不再强制配储,但电力市场化改革激活独立储能需求。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222GWh,新增备案665GWh,同比增长120%。  其次是海外大储。2025年以来,比亚迪储能、阳光电源、上能电气、蜂巢能源、瑞浦兰钧、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中国储能企业接连迎来订单潮。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新增海外订单163GWh,同比增长246%,覆盖全球50余国,头部企业订单饱满。  最后是海外家储。欧洲、澳洲、日本等市场复苏,新兴市场(如中东、东南亚)启动大规模储能投资计划,需求多元化且互补性强。  同时,政策层面也为储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5》提出“重点研究‘十五五’新型储能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定位和作用”,未来将强化规划引领,科学配置储能规模,统筹源网荷储协同发展,显著提升对新能源消纳和电力保供的支撑能力。  行业回暖背后  需求结构深度调整  也就是说,当前储能行业的回暖,并非简单的周期性复苏,而是需求结构深度调整的结果。  从应用场景看,市场正从单一的发电侧配储,向多元化应用场景转变。2025年8月中旬以来,多地储能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宁夏中宁县200MW/400MWh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并网;山东枣庄明源400MW/800MWh电化学储能项目环评公示;云南首个全钒液流长时储能项目禄丰市全钒液流储能项目成功并网。  从技术路线看,长时储能成为竞逐焦点。2025年2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出要强化新型储能等技术特别是长时储能技术创新攻关和前瞻性布局。  事实上,目前长时储能市场中,头部的储能电芯企业已然入局。  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5年1-6月新发布的27款储能专用电芯中,600Ah及以上容量产品达17款,占比63%,其中不乏宁德时代、海辰储能、阳光电源、蜂巢能源、鹏辉能源、瑞浦兰钧等企业的身影。    随着行业回暖迹象明显,资本市场对储能产业的态度也悄然生变。  2025年8月18日,宁德时代与上海电气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双方新能源产业链协同、零碳园区建设、综合能源解决方案及国际市场开拓达成深度共识。  宁德时代先进的电池技术(如高密度电芯、钠离子电池),结合上海电气在储能系统集成、氢能储运装备的工程能力,有望成为比单纯价格竞争更具壁垒的出海策略。    同时,技术创新企业也受到资本青睐。  前段时间,远景科技集团旗下零碳综合能源业务正式发布“人工智能超级储充网络”新品,通过储能、充电、人工智能调度与电力交易的深度融合,构建充电网络、储能网络、智能微网和虚拟电厂网“四网融合”的智慧能源生态系统。  面临严峻挑战  储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  尽管储能行业近期呈现回暖迹象,但背后依然潜藏着许多严峻挑战,令人不容忽视。  其一,市场竞争激烈,产能过剩隐忧。  近年来,随着企业争相抢占市场份额,低价竞争愈演愈烈,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空间严重压缩。  与此同时,储能产能的快速扩张也让许多企业面临过剩的困境,特别是在锂电储能领域。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23年以来,中游电池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竟不足50%。产能严重过剩,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隐患。  其二,盈利模式尚未理顺,市场机制依然不完善。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度电化学储能电站行业统计数据》,新能源配储平均利用率指数为32%,而电网侧储能平均利用率指数为52%。  然而,随着市场的深入发展,电力市场交易规则的不成熟,以及辅助服务品种不完善、电能量价格浮动空间受限等问题,正使得储能企业的盈利模式难以落地。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直接导致了储能成本难以覆盖。  其三,技术短板与安全隐患并存。  当下,部分头部储能电芯企业已经开始布局长时储能市场,但与欧美等国家相比,中国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仍存在明显差距。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锂离子电池仍占据储能市场的主导地位,装机占比高达96.4%,而压缩空气、液流电池等长时储能技术的市场占比仅为1.0%。  与此同时,储能电站的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虽然行业已经在进行一系列的安全标准制定,但监管体系的漏洞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短板,依然是行业急需解决的痛点。    其四,国际竞争激烈,贸易壁垒层出不穷。  随着全球市场的逐步开放,国际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特别是欧美国家对中国储能产品的出口设置了层层障碍,“贸易保护”愈演愈烈。  欧盟的《新电池法案》、美国的《大而美法案》等,均对中国储能产业出口带来了限制。这些壁垒,不仅限制了中国储能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也加剧了国内产业链的不确定性。  站在行业剧变的十字路口,储能产业的未来将取决于三重博弈:技术突破的速度能否跑赢产能出清的阵痛,政策支持的力度能否对冲市场失灵的风险,全球化布局的广度能否抵御地缘政策的冲击。  对此,你怎么看?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上一篇:
资管机构拥抱被动投资浪潮 共同破局低利率时代“资产荒”
下一篇:
浩物股份上半年盈利大幅回升 获摩根大通证券增持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