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民营房企退出剧痛:资产价值保全与债务安全突围
发布时间:2025-08-22

  中国的民营房企在交付高峰期后,正面临从规模扩张向有序退出的历史性转折。

  2025年8月,中国恒大发布公告,联交所上市委员会决定取消公司上市地位。这家曾经市值超过4000亿港元的房地产巨头,停牌前市值仅剩21.52亿港元。清盘人已收到约3500亿港元债权申报,而变现总额仅约20亿港元,其中约8170万港元来自中国恒大直接持有的资产。

  可研智库认为:恒大的结局映照着整个行业的困境。截至2025年,大部分民营房企已完成项目交付,非核心城市的货值销售已进入尾声,但从货值去化尾声到完全退出市场,仍需至少2-3年时间。这三年,成为民营房企保住资产价值有效性、退出有效性和化债安全性的关键窗口期。

  一、退出期的三重挑战:资产、债务与管理的平衡困境

  房地产行业市场、行业模式、客户需求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房企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而主动求变。可研智库认为:在退出阶段,民营房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三重压力:

  资产价值稳定性压力:随着市场预期下滑,存量资产的评估价值持续承压。以恒大为例,清盘人发现恒大资产结构复杂,涉及跨司法管辖区注册的众多公司实体,变现难度极大。以天基控股为例,其在英属维尔京群岛、中国香港及内地注册的附属公司已超过200家。这种复杂性使得资产处置进度缓慢,债权人回收率极低。

  债务重组复杂性压力:不同债权人的利益诉求各异,重组方案需要通过严格的投票门槛。以融创中国为例,其境外债重组需要获得75%金额和50%人数的债权人支持才能通过。这意味着企业必须在债权人之间找到最大公约数,方案设计复杂程度极高。

  管理能力持续性压力:随着业务规模收缩,如何保留核心团队并维持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成为难题。2024年以来,超30家房企宣布组织架构调整,区域合并、高管换防、业务收缩已成行业关键词。人才流失可能导致企业在退出期出现管控真空,加剧经营风险。

  二、资产价值保全策略:运营提升、资产处置与轻资产转型

  在资产处置方面,成功的企业不再简单地“卖卖卖”,而是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资产价值,再选择合适的退出时机和方式。

  万达的“轻资产转型”模式。王健林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偿债、转型、去杠杆的进程。通过出售资产帮助万达清偿了债务,且摆脱了文旅项目长周期开发每年近千亿的有息负债,同时有利于万达集中资金,保证核心资产万达广场每年开业50个的速度。2025年,万达进一步出售48座万达广场,交易金额约500亿元,接盘方包括太盟、阳光人寿和腾讯等“老熟人”。这种大规模资产处置不仅缓解了流动性压力,还使万达能够更加专注于轻资产运营模式。

  龙湖的“经营性收入驱动”模式。龙湖集团2025年1-7月合约销售额410.1亿元,但经营性收入高达154.5亿元(不含税),其中运营业务(主要为商业地产运营)收入81.9亿元,服务业务(主要为物业管理等)收入72.6亿元。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为龙湖提供了债务偿付能力,使其能在2022年至今累计提前兑付超400亿元债务。龙湖通过资产运作提升效率:如2024年底处置四个天街项目49%权益获得12.03亿元收益,进一步强化了资金储备。

  主要房企资产处置与债务化解策略对比(2025年)

  

  主要房企资产处置与债务化解策略对比

  恒大的“项目级处置”模式。2022年,恒大向光大信托和五矿信托出售4个项目股权,通过这些交易收回部分前期投资款约19.5亿元,化解项目涉及的债务约70.1亿元。信托机构接管项目公司的运营管理,投入资金保障项目后续开发建设及保交楼,而恒大保留回购股权的权利。这种项目层面的合作模式,在确保不贱卖资产的前提下,保证了项目正常开发建设、维护了购房者权益,还实现了现金回笼助力债务化解。

  三、务化解路径选择:多元化方案与个性化选项

  债务重组成为民营房企退出期的核心战役。据可研智库调研,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多种创新的化债路径:

  融创中国的“菜单式选项”模式。2025年1月,融创中国的境内债重组方案获得持有人投票通过,为持有人提供了现金兑付、股票经济权益、资产抵债和留债等四种选项。选择股票选项金额为55.9亿元,融创中国将在24个月内以出售定增股票所获资金净额等额的境内资金偿付。

  旭辉的“渐进式重组”模式。旭辉控股是少数在境内外债务大重组前,整体在手资产仍大于负债的民营房企。截至2024年年底,旭辉控股有息负债降至约866亿元。2025年7月22日,旭辉集团旗下四笔公司债重组方案获持有人会议表决通过,对应债券余额60.7亿元,占重组规模超六成。正如旭辉董事局主席林中所言:“距离旭辉真正‘站起来’,可能还需要三年时间,挑战、困难、压力依然很大。”

  龙湖的“提前偿债”模式。2025年8月,龙湖集团启动针对今年12月到期的92亿港元海外银团贷款分批提前偿还计划,目前已完成首笔11亿港元偿付。2022年至今,该集团已累计提前兑付超400亿元债务。这种主动管理源于清晰的战略预判:2022年行业调整初期,龙湖就提出不再新发信用债券,转向以经营性现金流为正去降有息负债。

  民营房企债务重组模式比较:

  

  民营房企债务重组模式比较:

  司法创新下的“资产置换”模式。在山东成武,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因房产销售迟滞,资金周转困难,导致逾期交房,部分业主起诉要求逾期交房违约金。面对12名业主集中追索违约金的局面,若机械执行“一封了之”,不仅业主权益兑现遥遥无期,企业经营也会“雪上加霜”。

  法院通过“资产抵债”的创新方案,以价值相当的车位使用权精准置换违约金债权,巧妙解开了困扰双方的清偿“死结”。经过多轮面对面磋商,12名业主逐步领悟在开发商现金流枯竭的现实下,接受车位抵偿是现实可行、即时高效且兼具资产保值功能的权益兑现最优解。

  四、组织重构与战略聚焦:区域合并与人才优化

  面对市场下行,据可研智库调研显示:民营房企普遍采取“战略回撤+组织重塑”双重策略,聚焦核心区域,优化管理架构。

  大湾区总部企业的“回缩”现象最为明显。龙湖集团将广佛公司与深港公司合并为“龙湖集团华南公司”,新成立的华南公司下设莞惠、闽南、珠中江、海湛四大片区,深圳、香港、广州、佛山等核心城市由集团总部直管。这种架构调整是对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资源整合,通过集中管控降低成本、提升决策效率。

  金地集团则对区域架构进行了更彻底的重构,设立四大大区公司(华南大区、北方大区、华东大区、中西部大区),同时成立10个地区公司。金地的组织调整体现了由原“总部-区域-城市公司”的3级管理模式,调整为“总部-大区-地区公司”的2.5级管理模式。这种架构一方面强化了集团总部经营决策、业务管控与资源配置的职能;另一方面有效缩短了管理半径与决策链条,推动地区公司提升一线执行效率。

  王健林的战略抉择。万达在2017年就通过出售,不仅是快速了结了债务问题,还彻底完成文旅产业轻资产转型。王健林还称,万达集团将计划用2-3年时间,将负债降至绝对安全水平。这一战略前瞻性使万达相比其他房企有了更多调整空间和回旋余地。

  人才结构优化不仅是架构调整,更涉及人才结构优化。旭辉在持续进行人才优化和结构重组。前旭辉副总裁兼华西区域总裁调任永升服务为非执行董事,为老功臣安排好位置。接替的是前旭辉集团营销中心总经理,这位85后旭辉老将,作为为数不多中海系营销条线出身的选手,能够在旭辉任职10年以上,也属于绝对的种子选手。

  合景泰富在组织调整中体现了“老将+外聘经理人”的组合策略:任命在企业任职超过17年的老将为新华南区域总,显示对忠诚老臣的认可;同时提拔2022年加盟的经理人为北方区域总,给予外聘人才发展机会。

  五、司法创新与政策协同:善意执行与制度保障

  在退出过程中,一些地方法院通过创新方式平衡各方利益,提供了有价值的退出样本。

  成武法院通过“执前化解”的柔性疏导方式,前移解纷端口,将纠纷在执前实质化解,实现了业主权益保障、企业纾困解难、区域经济稳定的“三赢”。执行法官通过双向精准施策,刚柔并济,精准破局:一方面向开发商严正释明拒执的法律后果及信誉崩塌的毁灭性风险;另一方面着力抚平业主群体因漫长等待积累的焦虑与信任裂痕。

  这种“如我在执”的理念成为滋养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不竭源泉,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更有温度的司法动能。

  政策环境也在持续优化。2025年,我国企业简易注销制度迎来新一轮改革,以“减材料、缩时限、降成本”为核心导向,进一步优化市场主体退出机制。相较传统注销程序,2025年简易注销呈现三大核心优势:办理周期从45天缩短至20天公示期加20天办理期;材料精简率达60%以上;全程网办覆盖率突破90%。

  这些政策红利为民营房企提供了更加高效的退出通道。但企业也需注意合规退出,避免法律风险。2025年追溯期延长至3年,股东抽逃资金等行为将面临更严厉追责。

  恒大教训与启示。恒大的案例提供了一个极端但富有教育意义的反面教材。清盘人已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诉讼,追讨许家印、前妻丁玉梅、前行政总裁夏海钧、前首席财务官潘大荣等人约60亿美元股息及酬金。法院颁发全球资产冻结令,禁止他们处理名下约600亿港元资产,其中包括丁玉梅在英国银行存款及伦敦豪宅。

  恒大的教训表明,在退出过程中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逃废债,最终将面临严重法律后果。企业退出必须建立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任何试图转移资产、掏空公司的行为都会受到法律追究。

  六、未来展望:行业重构与模式转型

  随着退出进程的深入,中国房地产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成功突围的企业将获得新的发展生机。正如龙湖所证明的:即便在市场下行期,具备稳定现金流生成能力、坚持审慎财务策略的企业,仍能保持战略定力。

  到2025年底,龙湖有息负债规模预计将压降至1400亿元左右,债务结构将更趋稳健。审慎的投资策略同样功不可没:2025年前8月,龙湖仅在上海、苏州和贵阳获取三个项目,总地价21.13亿元,且上海项目为联合获取。

  行业新常态下的核心竞争力将发生根本变化:从资本驱动转向能力驱动,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那些在退出期能够保住资产价值有效性的企业,正悄然完成从“开发商”到“运营服务商”的身份转换。它们或许不再规模耀眼,但却更具韧性。

  可研智库认为:对于民营房企来说,未来三年将是一场资产价值保卫战。

  旭辉林中的判断代表了行业心声:“真正站起来,可能还需要三年”。这三年中,企业需要同时解决财税结算问题、债务问题、管理配置问题等多重挑战。

  万达的经验启示。王健林为万达规划的转型之路具有行业参考价值:在以万达广场为核心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体育产业把精力回归国内,回归自有IP;文旅产业以酒店管理为核心,尽早做到管理百家高星级酒店;而影视版块则要努力向非万达物业扩张。此外,王健林还特别提到了宝贝王,在他看来,随着中国儿童教育、游乐消费的兴起,宝贝王有可能成为万达的新生力量,核心企业。

  民营房企的退出期既是一场残酷的淘汰赛,也是一次行业涅槃重生的机遇。那些能够有效保全资产价值、实现有序退出、确保化债安全的企业,将在行业新周期中占据有利位置,成为中国房地产下一发展阶段的重要参与者。

  这个过程需要企业、债权人、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通过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实现房地产行业的软着陆和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
京基智农2025半年度分配预案:拟10派3.8元
下一篇:
东实一周|集团组织召开2025年度重难点突破事项评审会,集团领导持续督导虫媒传染病防控工作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