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天然气:能源转型棋局中的关键落子
发布时间:2025-08-22

  在8月21日的资本市场上,天然气概念呈现出强劲的走势,成都燃气、淮油股份、神开股份强势涨停,山东墨龙、新锦动力等多股跟涨,这一现象无疑彰显了市场对天然气领域的高度关注。  在当下,能源转型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议题,天然气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又该在其中担当何种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呢?这一系列问题亟待深入探讨与解答。  天然气的绿色使命  “天然气碳强度较低,在所有化石燃料中最具增长潜力。”毕马威中国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主管合伙人沈莹表示,天然气具有保障能源安全、降低环境影响的作用,将在能源转型中期继续担纲“关键桥梁”,并将成为能源结构长期持续的重要组成部分。  沈莹指出,其一,天然气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有助于能源多样化,可降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提高能源安全。拥有天然气储量的国家可以借此增强其经济韧性,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或自然灾害导致某些能源供应中断的情况下。她说:“如最近欧洲停电事件,天然气的可用性提供了额外的安全保障。这种灵活性有助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整合,加快能源结构的优化。”  其二,与燃煤发电相比,使用天然气可减少约50%的二氧化碳排放。天然气发电厂还可以作为灵活的调峰电源,在可再生能源供应不足时快速补充电力,减少对传统高排放能源的依赖。同时,在向清洁能源系统过渡的过程中,天然气可以支持新兴的清洁技术,如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技术等,为实现净零排放目标铺平道路。  新加坡能源市场管理局(EMA)局长潘国强在SIEWConnects@Beijing 2025专题研讨会上表示,2010年以来,全球“煤改气”措施已累计减少5亿吨碳排放,相当于削减2亿辆汽车的年排放量。东盟国家中,半数成员国的电力供应40%依赖天然气,而新加坡95%的电力来自进口天然气。“天然气不仅是过渡燃料,更是能源安全的基石。”潘国强说。  壳牌预测显示,受工业减排与经济增长驱动,2040年全球LNG需求或将激增60%。从地域来看,这一增长主要由亚太地区需求驱动。Rystad Energy数据显示,2023年,亚洲90%的液化天然气(LNG)需求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泰国。  而从应用场景来看,沈莹介绍说,2023—2030年,电力等行业对于天然气的应用比例增长约为1%,工业部门的增长率则可达到3%。她表示:“我们已经看到天然气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部门,特别是化工、水泥和钢铁等行业。”  市场化改革进入攻坚区  我国天然气市场通过“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改革,已形成“X+1+X”多元竞争格局。上游探矿权开放使市场主体增为70余家,中游管网扩容推动托运商数量激增,下游消费结构转向工业与发电。然而,价格多轨制、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仍制约市场化进程,需进一步深化制度设计。  2019年,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家管网集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天然气行业迎来“革命性变化”,“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改革思路彻底重塑了市场格局。经过“十四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国天然气市场已从垄断走向多元竞争,形成“X+1+X”新型产业生态,即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中间统一管网集输,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这一转变背后,是产业链各环节的全面突破。  上游油气资源市场主体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勘探开发企业从传统的“三桶油”(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扩展为70余家,民营企业从无到有已达28家。山西煤层气、新疆煤制气等非常规资源开始直接对接终端市场,打破了原有的资源垄断格局。这一变化得益于探矿权制度的改革,2024年国内天然气产量达2493亿立方米,占我国当年天然气资源总量的58%。  中游基础设施的开放则为市场化提供了物理基础。截至2024年底,全国天然气干线管网达到12.7万公里,一次管输能力从2230亿立方米/年攀升至3940亿立方米/年。更关键的是,国家管网集团推出的“管内交易”“库内交易”等创新服务,使托运商数量从5家激增为近300家。江苏等先行地区已形成成熟区域市场,如苏南地区实现管网“县县通、镇镇通”,金坛储气库15亿立方米的调峰能力支撑着多主体交易。这些变化显示,“全国一张网”的雏形正在形成。  价格机制改革是市场化核心所在。目前由市场定价的天然气已达10种,管输费率明显下降。以2024年为例,调整后的管输运价率普遍降低,服务费用呈下降趋势,但线上交易规模不足、价格多轨制并存等问题仍制约着基准价格的形成。特别是在冬季保供期间,长期协议与现货价格的双轨运行,暴露出市场机制尚不成熟的短板。  下游消费结构的转变同样值得关注。2024年表观消费量达4260亿立方米,使我国成为全球市场主引擎。更显著的变化是消费动力从城市燃气转向工业与发电,两者分别贡献增量的48%和23%。LNG重卡和远洋船舶加注成为交通领域新亮点,反映出天然气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  然而,改革仍面临深层挑战。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杨雷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新增供气主体普遍“小而散”缺乏价格话语权,管容分配、储气库运营等信息透明度不足,省网与国网融合进度不一等问题,制约着“全国一张网”效能的发挥。这些问题意味着,我国天然气市场化已进入攻坚期,需要更系统的制度设计来突破瓶颈。  多能互补还是单一选择  日前,被称为全球燃气行业“奥林匹克盛会”的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在北京举办,这是大会自1931年创办以来首次落地中国。会上,国际燃气联盟主席李雅兰表示,天然气是全球第三大能源,年消费量超过4万亿立方米,在能源结构中占比24%,是实现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能源。  面对“可再生能源为唯一目标”与“全面利用多种能源”的能源转型路径之争,大会达成重要共识:综合性路径将有助于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可负担性与可持续性,确保全球能源转型的进程平稳有序、包容普惠。  在李雅兰看来,全球能源转型必须以安全为前提。当前,全球正面临能源贫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问题,能源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相较于单一依赖可再生能源,统筹利用天然气等多种能源的综合路径,更有利于保障能源安全。在全球能源革命与科技革命交织的新格局下,天然气将继续作为关键过渡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共同构建清洁、高效、可持续的全球能源体系,形成“互补式发展”新格局。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强调,尽管全球能源正在向“零碳”迈进,但能源安全与现实可及性仍是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核心问题。他呼吁,“能源投融资应坚持清洁、公正、可持续的原则,推动绿色金融真正落地发展中地区,以金融工具回应现实诉求,实现包容性发展。”  目前,全球各国正加速实施能源结构调整政策,CCS(碳捕获与储存)、CCUS等减排技术加速落地。  国家管网集团总经理何仲文指出,能源革命与科技革命必须同频共振。油气管道行业正面临安全绿色发展与智能化升级的双重使命,科技创新毫无疑问是重构行业生态、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参与智慧能源成“必选项”  那么,在“双碳”目标与能源转型大背景下,下一步,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将为天然气市场勾勒出怎样的发展蓝图?  纵观当前天然气产业发展,实际上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已经贯穿到产业链各个环节。在终端城燃环节,除在基础设施运营效率优化、销售服务创新方面“小试牛刀”之外,人工智能在安全管理、助力终端用户节能低碳升级方面也已经展现出巨大潜力。  第29届世界燃气大会期间,作为知名的全国性城燃集团,新奥以“智汇生态绿动发展”为主题,在中国城燃企业家论坛、AI燃气行业数智变革加速器论坛、智慧能源系统的建设论坛等多场活动中,积极分享其智能驱动天然气全场景服务升级、能碳一体化解决方案创新等领域的实践成果与战略思考;同期展出的新奥聚安网,以数智化解决方案为核心打造“智能+平台+生态”创新模式,全面展示了其在燃气安全领域的领先实践。  据新奥能源首席安全理正师王秀桥介绍,围绕管网、厂站、泛能、客户、工程五大场景,目前新奥聚安网已经部署超过13万台物联感知设备、约2万台可视化设备、近90座智能门站,以及160个智能运营中心,构建了覆盖“物联感知—智能分析—协同处置”的全场景数智化安全管理体系,“现在我们已在全国20多个省份的3000万户家庭推广了这种安全管理模式,实现了对燃气风险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识别,发现问题30分钟以内即能解决。”  “天然气行业参与到智慧能源系统,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必答题。”新奥能源副总裁、新奥数能总裁程路在采访中多次强调。  那么,下一步要如何走?在程路看来,一是利用AI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二是从客户需求出发,大力发展综合能源服务。“随着中国能源市场化价格机制进一步完善,包括国家正在推行的新能源全量参与市场化交易,都为天然气资源商参与智慧能源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采访中了解到,新奥从2008年开始基于天然气系统,以“泛能网”的概念延伸发力智慧能源,截至目前已拓展超过4000家泛微用户和9000家泛能网用户,以电力、工业蒸汽、供热为主的综合能源销售量已经超过400亿千瓦时,成为该公司业绩的第二增长曲线。  “我们发现叠加了AI技术的综合能源系统运营效率普遍可提升10%以上。比如通过在印染行业部署我们的泛能系统,能够实现15%—20%的节能率,并带来5%的成本降低和3%—5%的产品成品率提升,效益非常可观。”程路指出,随着下一步综合能源应用规模的扩大,投资回报将会更加可观。  “虽然技术迭代很快,我们坚定看好智慧能源系统的发展,也会坚定投入。我们相信它一定会为公司带来更大更新的增长点。”程路直言。

上一篇:
中国中化员工入住雄安新区
下一篇:
演唱会带动本地文旅经济:8月14日至20日“上海体育场附近酒店”搜索量同比上涨超800%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