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中广核以能源担当助推西藏发展,书写绿色篇章!
发布时间:2025-08-21

  8月21日上午,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20日听取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西藏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在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的高山草原腹地,中广核工布江达光伏电站的光伏板阵列间,格桑花肆意铺展花瓣,绿绒蒿在砾石旁挺出簇簇新绿;极目阿里高原,狮泉河电站的光伏阵列如银甲铺展,与皑皑雪山、猎猎经幡勾勒出刚柔并济的画卷——这幅生态与发展共生的图景背后,是中广核扎根高原十余年的绿色实践。中广核深耕高原十余载,将清洁能源项目嵌入西藏发展脉络,为西藏自治区“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贡献绿色力量。

  稳边固防:光储热联供暖了边疆稳了民心

  阿里噶尔县,海拔4300米的寒风中,中广核“零碳”光储热电示范项目中的50兆瓦光热项目正在加速“生长”:土建验收完成,汽轮机、发电机等核心设备吊装就位,即将开启“光热+光伏+储能”的能源接力。

  

  ▲中广核阿里“零碳”光储热电示范项目当中的50兆瓦光热项目正在建设中

  该项目作为中广核首个4000米以上高海拔光热发电供暖项目,也是西藏地区首套“光伏+熔盐电加热器+异步互联储能”光热技术路线示范工程。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项目团队以“啃硬骨头”的干劲,凭借专业能力与坚定意志稳步推进,不断实现从一个关键节点到另一个关键节点的跨越。项目预计于今年供暖季为阿里地区正式供暖,温暖千万边疆群众。

  过去,阿里、日喀则等地区冬季常因供电不稳定陷入“寒冬”——牧民烧牛粪取暖,烟熏火燎又不安全;电器只能“看天用”,冰箱、电暖气成摆设。如今,中广核在阿里、日喀则等地的光储电站助力当地供电可靠度跃升,边疆群众24小时用电不再是梦。更关键的是,储能技术打破了“阳光依赖”,白天光伏多余电力转化为热能,夜晚持续为学校、医院、居民供暖。

  

  ▲中广核林芝工布江达牧光互补项目

  项目建设更成为“稳边富民”的纽带。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松多村党支部书记桑梅介绍,中广核在工布江达实施的牧光互补项目既带来了土地流转的租金收益,又让更多群众能够就近便投工投劳,还让村里的货车、装载机、挖掘机也有了用武之地,使村里的富余劳动力、土地、设备都盘活了,项目带动当地130余名群众就业,创造了60多万元的劳务收入。

  中广核在西藏的项目累计提供就业岗位超2000个,藏族青年经培训成为光伏运维人员,牧民变身“光热管家”……能源暖流既暖了边疆生活,更稳固了民心根基。

  发展赋能:十五年深耕,织就高原清洁能源网

  2010年,中广核作为首批进驻西藏的能源央企,在山南市桑日县的高山草甸播下第一块光伏板。十五年深耕,如今中广核在藏已勾勒出覆盖5个市(区)的清洁能源版图。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中广核以创新为笔,在极端环境中书写着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传奇。

  

  ▲中广核拉孜光伏电站

  在拉孜光伏电站的光伏阵列中,一项看似简单的创新却蕴含着大智慧——中广核新能源西藏公司拉孜团队研发的弹性卡扣固定构件,将单块光伏板安装时间从35分钟压缩至12分钟,效率提升近3倍。这项看似微小的改进,在藏区暴风雪中显现出巨大价值:经测试,其抗风能力较传统构建提升一倍以上,即便在零下15℃的严寒中仍然能“纹丝不动”。针对高原地区电池更换困难的痛点,研发团队自主设计的辅助工具融合热传导扳手与液压机构,把原本需3人协作30分钟的操作,变为单人8分钟即可完成。这两项技术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为高原光伏建设的标配技术。

  2025年,中广核新能源西藏公司获批成立“国家能源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发中心西藏研发实验室”,标志着中广核在高海拔光热技术领域的布局进入新阶段。该实验室锚定4000米以上高海拔太阳能热发电领域,聚焦聚光集热技术、槽式集热器检测验证以及光热电站系统集成与智能化运维人才培养,全力构建“光热+”产学研阵地。

  生态守护:绿染荒山,绘就高原生态新景

  在工布江达夏日草原上,一幅独特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5万多块光伏板斜角向阳,泛着金属光泽,光伏板下格桑花、绿绒蒿肆意绽放,成群的鼠兔在其间觅食、跳跃,与高效运转的发电设备相映成趣——这是工布江达牧光互补光伏电站的日常场景,也是高原生态与清洁能源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脚。

  

  

  ▲中广核工布江达牧光互补项目

  这片曾因冬季严寒闲置的草场,如今在光伏板的“荫蔽”下焕发新生。项目工程团队通过精准测算光伏板间距与倾斜角,既保证了发电量最大化,又为下方牧草遮挡了过强紫外线,使优质牧草生长期延长近一个月。“以前冬天只能让牛羊啃枯草,现在光伏板下的草到11月还绿油油的,牲口过冬不愁了。”当地牧民巴桑的话道出了“上光下牧”模式带来的实惠。这种创新模式不仅让土地利用效率提升一倍,更实现了“板上发电、板下牧草、草养牲畜”的生态产业链闭环。

  

  ▲中广核拉孜光伏电站

  在日喀则拉孜县的荒漠地带,中广核的光伏阵列正以“固沙卫士”的身份改写着“荒漠吞天”的历史。这里曾是西藏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每年有近百亩草场被流沙吞噬。自2016年以来,中广核陆续在此启动拉孜一期、二期,共计50兆瓦光伏治沙项目,采用“光伏阵列+沙障+灌草”的立体治沙模式,缚住流沙、滋养瘠土,在风吼沙旋中守护生态生机。更令人欣喜的是,光伏板的遮荫效应使地表温度降低4-6℃,湿度也相对提升,为草种自然萌发创造了条件。如今,曾经的盐碱地已出现白草、羊草等原生植被,偶尔还能见到藏狐、野兔等野生动物的踪迹。

  在拉萨南北山生态修复工程中,中广核的绿色行动同样亮眼。自2022年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实施以来,中广核响应西藏自治区号召,高站位、高标准参与这项绿色行动,负责达孜县邦堆乡7个片区的造林任务,承包种植面积400.9亩,定期进行浇水、看护,成为生态建设征程中的先锋力量。这片曾经生态较为脆弱的区域,在各方努力下种满了油松、沙柳、沙棘等乡土树木,绿色生态屏障逐渐形成。

  团结共兴:同心筑梦,共谱繁荣新篇

  2022年12月12日,当阿里“零碳”光储热电示范项目中的100兆瓦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发电,藏族工程师多杰望着监控屏幕上跳动的电流数据,眼眶瞬间泛红。在这片平均海拔超4500米的土地上,他和团队用30个光伏矩阵、185796块组件,耗时无数日夜编织起“高原能源动脉”。

  多杰清楚记得,项目启动时,高原极端环境与沟通壁垒构成双重考验:零下30℃的低温里,设备管路极易冻裂;强风裹挟砾石,不断冲击光伏板支架;藏汉同胞在语言和生活习惯的差异,也给业务交流带来不少阻碍。但西藏公司团队带着“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诚意,把工地变成“交融课堂”。汉族同事研发抗寒保暖方案,多杰凭借对高原气候的了解,优化光伏阵列布局抵御风沙。

  

  

  ▲阿里“零碳”光储热电示范项目中的100兆瓦光伏项目

  并网那一刻,多杰想起童年时,家乡牧民冬季因供暖不稳,只能靠牛粪艰难取暖的场景。如今,光储热电项目让边疆群众24小时稳定用电,更培养出10余名藏族技术骨干,带动周边200余户牧民参与电站运维。

  “我们不仅输送电力,更培育可持续发展的火种与民族团结的力量。”中广核新能源西藏公司党支部书记易金印说。在高原的能源工地上,不同民族的双手紧握在一起,既托举起清洁能源的希望,也编织出民族团结的紧密纽带。

  从稳边固防的民生温度,到发展赋能的技术突破;从生态守护的绿色蝶变,到团结共兴的同心奋斗,中广核以能源担当,持续为西藏“四件大事”注入动能。未来,这片高原上的“光热版图”还将拓展,续写更多绿色发展的动人篇章。

上一篇:
歌尔股份上半年营收同比下降7%,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5.6%
下一篇:
太平岭核电3号机组核岛土建工程正式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