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2025成都国际车展:领潮而立,向新而行
发布时间:2025-08-21

    8月29日-9月7日,第二十八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将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启幕。作为下半年首场A级车展,其立足“金九银十”黄金档期的战略地位,早已超越单纯展会范畴——它既是全国车市年中“体检报告”的发布平台,更是中西部链接全球产业链、推动消费升级的核心枢纽。本届以“领潮而立,向新而行”为主题的车展,汇聚近120个品牌、覆盖22万平方米空间,背后折射的是中国汽车产业在技术革命与市场变革中的突围路径,更藏着全球汽车格局重构的关键密码。  车展核心亮点:多元融合背后的产业话语权争夺  ◆自主品牌:从规模扩张到技术定义的自信跃迁  自主品牌以“专馆集结”的强势姿态,宣告着从追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身份转变。奇瑞集团五大品牌齐发,捷途纵横序列首秀与威麟品牌焕新,直指西南越野与智能皮卡细分市场——这不再是简单的产品堆砌,而是基于区域消费特征的精准战略布局。比亚迪“全矩阵+技术专区”的组合拳更具代表性:“天神之眼”动态演示与“兆瓦闪充”技术落地,将技术参数转化为用户体验,室外智能化街区的场景互动,则彻底打破了车展只能静态展示的传统认知。  鸿蒙智行“五界”齐聚与尚界首秀,标志着“生态造车”进入新阶段。当汽车不再是孤立的交通工具,而是融入鸿蒙系统的智能终端,自主品牌的竞争维度已从硬件比拼升级为生态构建。长城4000平展区、猛士M817“智能越野”定位、212独立参展传播越野文化,展现的是自主品牌对细分市场的全品类覆盖能力——从高端豪华到硬核越野,从智能通勤到家庭出行,中国品牌已构建起无死角的产品矩阵。这种转变的本质,是技术自信催生的市场话语权觉醒。  ◆国际品牌:“电动化+本土化”的生存必修课  外资与合资品牌的“双轨战略”,实则是全球化品牌在本土市场的“适应性进化”。梅赛德斯-奔驰纯电CLA与AMG CLE 53并行,BMW M3 E46 GTR复刻涂装唤醒情怀,折射出国际品牌的两难:既要押注电动化未来,又需维系燃油时代积累的品牌溢价。一汽奥迪PPE纯电平台与PPC燃油平台同步首秀,更直白地表明“转型不能一刀切”的现实考量——在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但燃油车仍有市场的中国,“两条腿走路”是现阶段的理性选择。  合资品牌的“本土化”已进入深水区。别克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首发、福特烈马新能源全球首秀并公布中文命名、丰田bZ系列首次联合南北丰田同台,这些动作的核心是“读懂中国”:中国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全球车型”,更是为本土需求定制的产品。smart超级电混技术发布、上汽大众个性化套件推出,证明“国际基因+本土改造”已成为合资品牌的生存法则。当中国市场从增量红利转向存量竞争,国际品牌的技术傲慢正在被用户导向取代,这种转变既是压力倒逼的结果,也是市场成熟的必然。  智能与能源革新:重构汽车产业的底层逻辑  本届车展对未来出行的聚焦,本质上是一场技术路线之争的公开推演。小鹏AI机器人Iron化身“智”愿者,将具身智能从概念变为现实,预示着汽车与机器人产业的跨界融合已不再遥远——当汽车成为“移动的智能空间”,其定义将超越交通工具,延伸至生活服务、场景交互等多元领域。  宁德时代的技术发布更具行业颠覆性。“钠新”钠离子电池在-40℃一键启动,不仅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的低温痛点,更降低了对锂资源的依赖,为电池产业提供了“多元技术路线”的可能性;骁遥双核电池的安全架构创新,则直击消费者对电池安全的核心焦虑。这些技术的集中亮相,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在新能源核心技术领域已从技术跟随进入原创引领阶段,而车展正成为技术成果转化为市场信心的关键桥梁。  “汽车先锋思享荟”的举办,将技术讨论上升至产业战略层面。当主流车企高层聚焦“智问下半场”,探讨的不仅是智能化转型路径,更是中国汽车如何在全球竞争中建立技术壁垒。这种从产品展示到思想碰撞的升级,让成都车展成为产业趋势的“瞭望塔”。  跨界融合与政策支持:激活消费生态的双引擎  车展的跨界破圈,实则是汽车从耐用消费品向生活方式载体的定位转变。联合京东、伊利打造“冰饮狂欢节”,联动小红书构建车生活社区,将汽车与日常消费场景绑定;“极速声浪嘉年华”、“城市运动体验赛”则赋予汽车文化属性——当车展从卖车平台变为生活节,汽车消费的内涵已从功能满足升级为情感共鸣。  七夕特别企划与宠物公益矩阵的设置,更凸显情绪价值在消费中的权重。悦己型消费上升、家庭场景普及、情绪体验延展的新风向,正在重塑汽车营销逻辑。而成都市政府的“购车补贴+抽黄金车牌+全流程服务”组合拳,不仅是短期刺激消费的手段,更传递出地方政府将汽车产业作为消费升级引擎的长期考量。百家上车计划与票根经济4.0,则将车展影响力延伸至全城商圈与文旅产业,形成“车展带动全域消费”的良性生态。  行业趋势与区域价值:西部引擎的战略意义  今年1-7月,乘用车零售增长10.1%、新能源出口增长57.1%的数据,印证了中国车市量稳质升的转型成效。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价格战退烧与价值战升温的变化:乘用车均价稳定在17万元左右,搭载高阶辅助驾驶、快充技术的车型更受青睐,说明消费者已从盲目比价转向理性选价值。这种转变倒逼车企从成本竞争转向技术创新,而成都车展集中展示的技术成果,正是这场转型的最佳注脚。  自主品牌生态出海与国际品牌本土化深耕的双向互动,正在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奇瑞东南亚建厂、比亚迪欧洲建充电网络、长城南美布局全生命周期服务,中国汽车输出的已不仅是产品,更是“技术标准+生态模式”;而国际品牌的本土化调整,本质上是对中国市场“技术话语权”的认可。这种双向流动,让中国从“最大市场”逐步成长为“全球产业创新中心”。  成都车展:西部市场的“四维引擎”价值  22万平方米规模、120个品牌集结的背后,是成都作为“西部车市引擎”的战略地位。2024年四川汽车制造业增长9.5%、私家车年增78万辆的数据,证明西部是未来5年车市增长的核心极。车展“规模最大”的表象下,是对区域消费潜力的精准激活——2024年车展58亿元成交额、1:9的会展经济带动比,印证了其“消费引擎”价值。  “技术最新”、“场景最融合”、“政策最给力”的特质,让成都车展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催化剂。新能源与智能科技的集中展示,加速了西部市场的新能源认知渗透;跨界场景体验让智能汽车从概念变为可感知的生活方式;政策红利则降低了消费门槛,形成“技术展示-消费认知-购买转化”的完整闭环。对车企而言,成都车展已不仅是卖车平台,更是洞察西部市场需求、调整区域战略的决策依据。  2025成都国际车展的“领潮而立,向新而行”,绝非空洞的口号。从比亚迪“兆瓦闪充”的技术突破,到鸿蒙智行的生态构建;从国际品牌的本土化转型,到区域消费的精准激活,这场展会勾勒出中国汽车产业的新坐标系:在技术维度,从单点创新迈向系统突破;在市场维度,从本土主导走向全球布局;在消费维度,从功能消费升级为价值体验。    成都西博城的这场盛宴,既是汽车消费的盛会,更是中国汽车产业向世界宣告“新实力”的舞台。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辆辆新车,也是一个产业穿越周期、向新而行的坚定步伐。

上一篇:
老牌药企的“转向时刻”:石药集团如何走出新曲线?|公司调研
下一篇:
山东能源兴隆庄煤矿:劳模创新工作室复盘、聚力、再出发!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