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好险!雷军只差3亿就成功了
发布时间:2025-08-20

  

  在资本市场的周期里,亮眼的财报往往能掀起一阵短暂的热潮。

  但对小米来说,2025年Q2财报不仅是一份数据报表,更像是一场全景投射:

  它揭示了小米在“手机稳住、汽车爆发”的同时,也必须面对的现实裂缝。

  8月19日,小米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单季营收1160亿元,同比增长30.5%,创下历史新高;调整后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75.4%。

  

  ●图源:小米

  这漂亮到足以让对手压力倍增的数字,既是在手机主业上的稳扎稳打,也是小米汽车爆发力的集中体现。

  然而在另一面,时不时爆发的负面舆情霸占热搜,上演着一场不折不扣的冰与火的较量。

  Q2营收创下历史新高

  这份财报是小米交出的又一份历史性成绩单。

  连续三个季度营收破千亿,已经不能用“增长”来形容,更像是一种“新常态”。

  在1160亿的背后,是小米三条业务线不同程度的贡献。

  手机业务依旧是小米的基本盘,贡献了455亿元收入,但同比微降2.1%。

  一个危险的信号是,手机的平均销售价格(ASP)跌到了1073元,毛利率也下滑至11.5%。

  原因是海外市场惨烈的价格战,以及为维持份额不得不发布的Redmi A5等入门机型。

  

  ●图源:小米

  而亮点在于全球出货量4240万台,市占率14.7%,实现8个季度连续增长,稳居全球前三。

  这意味着,小米重新夺回了与苹果、三星之间的博弈空间。

  在东南亚,小米重夺市场第一的宝座;欧洲跃居第二,首次超越苹果;在中东、拉美稳居第二。

  其高端化战略在国内开花结果,4000-5000元价位段市占率24.7%,排名第一,“小米=性价比”的固有印象正在被重写。

  真正拉动大盘的是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达到387亿元,同比大增44.7%,创下历史新高。

  

  ●图源:小米

  其中智能大家电收入暴增66.2%,空调出货量超过540万台,同比增长超60%,线上销量首次超过格力。冰箱、洗衣机也分别增长25%和45%。

  互联网服务收入91亿元,虽然规模不大,但毛利率高达75.4%,为小米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支撑。

  

  ●图源:小米

  不过,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创新业务,收入213亿元,其中汽车业务贡献了206亿元。

  此外,小米的“养家”模式正在发生变化,IoT业务已经超过手机,成为最大的毛利来源(约87亿元),而汽车业务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逼近盈利点。

  小米汽车差3亿营业

  数据显示,小米汽车在第二季度交付了81302台,带来206亿元营收,同比增长234%。

  更关键的是毛利率达到了26.4%,环比提升了3.2个百分点。

  从亏损来看,小米汽车业务经营亏损已从Q1的5亿元收窄至Q2的3亿元,改善幅度高达40%。

  换句话说,小米汽车距离盈利只差最后3个亿了。

  尽管小米汽车还处在产能爬坡的关键阶段,但市场的需求已经得到充分验证,雷军此前“2025年三四季度实现盈利”的目标,并非不能兑现。

  

  ●图源:小米

  小米汽车能这么快接近盈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单一车型的规模效应和产品结构优化。

  SU7单一车型的销量已经能够带来明显的成本摊薄效应,零部件采购成本、制造成本都在快速下降。

  同时,Q2开始交付的SU7 Ultra车型售价更高,毛利率也更高,因此拉高了整体的盈利水平。

  从数据看,小米单车分摊费用约7.3万元,比一季度明显下降,只要再降6000元或者通过降本增效多赚6000元,理论上有可能实现单季盈利。

  对小米而言,产能依旧是眼下最大的变量。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在即,全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需要剩下的5个月每月稳定交付3.2万辆。

  

  ●图源:微博@雷军

  好消息是YU7上市18小时锁单24万台,预计积压订单超20万台,市场不愁卖;

  坏消息是现有产线已经饱和,SU7的产能甚至要为YU7让路;6月SU7交付2.5万辆,比5月下降了10%,就是佐证。

  供应商们也在加班加点,宁德时代为小米独家供应的800V高压电池产能全开,富特科技的高压电源系统工厂24小时运转......也有供应商透露,原本给其他品牌的激光雷达产能都优先倾斜给了小米。

  消费者愿意买单,说明小米的“生态+品牌+价格”组合拳起到了作用。

  但是,目前的成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品红利和市场情绪。

  一旦进入常态化竞争,消费者对体验和服务的要求会迅速提高;对小米而言,这才是真正的考验。

  火爆与争议并存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在快速走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一方面是耀眼的技术成就和全球认可。

  在纽北赛道上,SU7 Ultra以7分04秒957刷新量产电动车圈速纪录,原型车更是跑进6分22秒跻身全球前三。

  

  ●图源:微博@雷军

  这个成绩让法拉利都动了心,官方购买了一台SU7 Ultra作为下一代纯电超跑的技术蓝本,研究其双电机四驱系统和碳纤维转子电机。

  驾驶这辆车的法拉利副主席皮耶罗·法拉利称赞道:“非常有趣,它的所有一切就像一级方程式赛车”。

  

  ●图源:微博@劈你落山

  海外市场上YU7以3.5万美元的起售价击穿豪华电车价格带,Electrek主编直言愿意用Model 3换YU7;

  Reddit上美国网友那句"看到这车我有点难过",道出了中国汽车崛起带来的全球震动。

  此外,小米还是首个入选全球最硬核的赛车游戏《GT赛车》的中国汽车品牌。

  与此同时,小米汽车也面临着严重的交付压力和信任危机。

  近期的“提前结尾款”风波,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有用户反映在车辆尚未交付的情况下,被要求提前结清尾款,否则视为违约、定金不退,这与之前约定的“车辆到店后付尾款”严重不符。

  

  ●图源:小红书

  还有一些消费者反馈遭遇了“交完尾款才给安排重新生产”的情况。

  此类争议在社交平台的扩散,引发了部分潜在用户的观望情绪。

  其购车协议里"实际交付时间以通知为准"的模糊表述,也被律师指出存在"霸王条款"的嫌疑。

  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交付周期过长的投诉不在少数,更麻烦的是若交付延期到明年,用户将错过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多掏一笔税费。

  小米汽车冰与火的本质,其实是互联网式爆发增长与制造业规律的碰撞。

  这既是品牌光环带来的关注红利,也是必须承受的放大效应。

  在1160亿之后

  小米Q2财报的整体表现足以让市场侧目,其背后也隐藏着手机ASP和毛利率下滑、汽车交付压力巨大、用户信任面临考验等危机。

  就目前来看,用IoT业务和互联网服务的毛利增长覆盖汽车业务亏损的“养家”模式是可持续的,但随着竞争的加剧,小米在每个战场都不容有失。

  “人车家全生态”战略已经显现协同效应,随着武汉家电工厂投产和欧洲市场拓展,小米的全球化棋局正在加速落子。

  五年内1万家海外小米之家的计划,与2027年进军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蓝图,都在预示着更大的挑战。

  但最终小米能否在多个战场同时取胜,考验的不光是资源配置能力,更是体系化的服务能力和用户信任的维护。

  在1160亿之后,能否在冰与火之间找到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将决定它未来的天花板。

上一篇:
中国银行与华为签署金融科技战略合作协议
下一篇:
百度Q2营收同比下降4%,核心净利润增35%,AI新业务收入首次超过100亿元 | 财报见闻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