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具身智能重构产业边界——“走马观花”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
发布时间:2025-08-19

    8月的北京亦庄,被科技的“热浪”包裹。  当《中国汽车报》记者穿过熙攘的人群踏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展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机器人产品:它们或忙碌地穿梭于展台之间,展示独特的技能;或安静地伫立于演示区,等待与观众互动。空气中弥漫着科技创新的气息,每一个展位都仿佛未来世界的缩影,处处都是新奇,让人目不暇接。  这一幕幕充满张力的现场画面,正是当下机器人产业澎湃脉动的最佳印证:从精密制造到情感交互,具身智能持续打破行业边界,深刻重塑人类与机器的协作范式。  人气爆棚背后供需“暗流奔涌”  据介绍,本次大会设置创新馆、应用馆、技术馆3大展馆,汇聚ABB、库卡、费斯托、埃斯顿、宇树科技、银河通用、中信重工等200余家国内外优秀机器人企业的1500余件展品,其中首发新品100余款。值得一提的是,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带来了最新展品及行业解决方案,其参展数量创下同类展会之最。  记者沿着展场的主干道前行,不时停下脚步,被某款机器人的精彩表现所吸引。在“机器人市集”上,千寻智能Moz1人形机器人拿起竹签,一招一式复刻糖葫芦制作手艺。它的操作力道准确,颗颗鲜红的山楂被稳稳固定,刚串好一串就引得围观者排起长队品尝。Moz1还在京东的展位上表演了叠衣服的技能,不少人驻足“鉴赏”。面对洗衣机里刚取出的衣物,它的机械臂精准识别领口、抚平褶皱、利落对折压线,将一件件短袖叠成“豆腐块”。  在跨维智能的展台上,第2代人形机器人DexForce W1 Pro展现出高精度长任务作业能力。观众通过语音下达指令,W1 Pro精准地从一堆胶囊中识别并抓取目标,一次优雅的空中换手后,稳稳地将胶囊放入咖啡机,等咖啡冲泡结束后,再稳稳地端给消费者。  前台接待场景中,乐聚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夸父”能主动识别来客并上前问候,通过自然语音交流解答咨询、引导登记,其拟人化的动作显著提升了机械服务的亲和力与“温度”。  在星海图的展台上,星海图R1 Lite机器人面对任意布局、随意打乱的床铺,根据一句自然语言指令“请收拾一下床铺”,便立即规划动作,从床头走到床尾,流畅且稳定地一步步把床铺整理好,胜任真实场景任务。  在演示叠衣服技能的智能机器人旁边,一位观展男士表示,现在的机器人技术不断进阶,叠衣服的水平不比真人差,动作执行得很到位,就是速度有些慢。  整个展馆还吸引了不少“学生党”,他们三五成群流连于各个展位,对机器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一些学生亲自上场互动,让机器人完成各种动作,体验科技带来的乐趣。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与好奇,仿佛在那一刻,未来已触手可及。  虽然目前人形机器人尚在普及早期,但也抵挡不住消费者询价和表达购买意愿的热情。不少参展商表示,他们的人形机器人产品虽然价格并不便宜,但主动咨询的人很多。消费者对于拥有高度智能化、自主化能力的机器人充满期待,希望其能够成为家庭的一员,陪伴孩子学习、娱乐,帮忙处理家务。  无论记者走到哪里,观展人群的议论声都此起彼伏,对于机器人的期待与好奇难以抑制。在充满科技感的展馆内,每一款机器人都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奇迹,让人们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整体看下来,整个展馆人气爆棚,甚至某些头部企业的展台已经水泄不通,通道两侧的展位前也都围满了观众,有的举着相机拍照,有的认真研读资料,还有的在与企业工作人员热烈讨论。  机器人的发展蕴藏希望与挑战  智能机器人是全球科技与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之一。如今,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盛况空前。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对于产品的大规模落地应用,宇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兴兴表示,机器人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具身智能不够用,这是限制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最大难点。这也是全世界面临的普遍难题,业界都在为此付出努力,只要AI技术保持进步,机器人行业就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他称:“今年人形机器人的火爆,从长远来看,没准只是一个小火苗,就像当初互联网的诞生一样。”  中关村智友研究院院长王田苗介绍称,具身智能的应用存在两条路线,一是理想主义者想要重构一个世界模型,用它与丰富的数据结合泛化到很多场景中,这是目前人们希望看到的;二是根据人们构建的世界模型进行解构,落实到客户的现实物理模型上,这被称为“智能硬件”,相当于给智能画了一个框而不是泛化,在特定场景下,如制作咖啡、清扫地面、进行手术,可以解决稳定性和可靠性问题。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兼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表示,具身智能应该是“机器人+AI”,而不是“AI+机器人”,不是先有一个“拍脑袋”弄出来的大模型,然后随便加个本体就可以,从模型出发设计产品,更多还是要结合硬件和本体。因为好的本体构型,其高自由度很难被模型所取代,而且模型基本是围绕本体设计才能进化和迭代。“在设计、制造中,软件、数据、模型处理链路上的所有误差最终都会成为巨大的“枷锁”,并被逐级放大,这也是为什么他们要追求产品的量产,追求产品的一致性。在智能机器人设计、执行、生产等各个环节上把误差降到最小,是产品量产的意义和数据共享的基础。”他说。  科大讯飞副总裁、研究院院长刘聪,把具身智能时代需要的AI能力分成3部分解读:一是怎样在执行和运动能力上趋向自主智能;二是怎样更好地开展人机交互,尤其是复杂场景的人机交互;三是需要全方位、多语言的提升能力,推动机器人拓展海外市场。  汽车供应链瞄准具身智能赛道  具身智能的爆发式发展,正在重塑汽车供应链的底层逻辑,为整车与零部件企业带来跨维度的价值重构机遇。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跨界迁移,更催生整车与零部件企业的角色进化,以及商业模式创新与产业生态重构,为市场参与者带来新的发展空间。  在工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期,人形机器人正成为工厂降本增效的全新生产力。例如,乐聚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夸父”在工业场景的系列应用,已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一线的稳定落地。在料箱搬运场景中,“夸父”能够自主规划路径、精准定位料箱位置并完成抓取与搬运。此前,“夸父”已在一汽红旗工厂实现多机长时间、高强度的循环作业,有效解决了重负载下的行走稳定性与作业效率等核心工业场景痛点,为汽车等重工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人形机器人的可行路径。物料分拣环节中,搭载智能操作系统的“夸父”通过高精度视觉模块,实时解析物料特征,结合AI算法控制机械臂和灵巧手精准抓取。这套系统能调度N类机器人,实现多机协同作业。在首次公开的SMT料盘出库场景中,“夸父”展示了从复杂环境中识别货架、精准抓取料盘到稳定搬运放置的全流程自主操作能力,为智能仓储物流提供了新的自动化选项。  人形机器人作为高度集成的智能设备,其核心零部件涉及传动、感知、控制等多个系统。汽车零部件企业凭借在精密制造、材料科学、电子控制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与生产,为公司业绩增长寻找新的支撑点。  作为机器人移动的最佳传感器,激光雷达以三维空间理解力,赋能机器人精准定位、稳定导航、灵巧避障,显著提升其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效率。同时,激光雷达在机器人“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其采集的高质量环境数据可有效驱动算法模型迭代升级,加速机器人智能化进程。而且,激光雷达在车载市场的规模化应用积累了3大核心能力:车规级可靠性测试体系确保机器人在严苛环境下的稳定性,量产经验降低了机器人产品的边际成本,而智能驾驶积累的技术经验也可直接迁移至机器人场景。  禾赛科技在本次大会上集中展示了面向机器人场景的两大核心产品方案,迷你型超半球3D激光雷达JT系列与新一代车规级纯固态激光雷达FTX。据介绍,两款产品均沿用禾赛科技车规级可靠性标准及自研的第4代芯片技术架构,为机器人感知升维提供硬件底座,赋能行业迈向高阶自主化。  今年,速腾聚创推出了机器人视觉全新品类Active Camera,旨在为机器人提供下一代感知解决方案及开发者生态服务。这个系列的产品采用多传感器一体化集成的创新架构设计,实现单硬件提供色彩信息、深度信息与运动状态信息,并实现三类信息的时空融合,完全突破传统3D视觉“看不清、看不准、反应慢”的技术瓶颈,获得高鲁棒性、高精度、主动探测、理解环境的强大感知能力,并在工业、商业、消费等场景中支持数字孪生等各类数据测绘采集任务。  威灵重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也引来不少关注。据悉,伺服电机影响着机器人的手臂控制,如位置、角度和线性运动,其性能差异将直接影响机器人的能力水平。  技术密集型产业需长期投入  当前,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正快速扩张。有机构预测,到2029年这一数字将增至1500亿元;其中,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值得期待,占比有望从当前的20%提升至50%以上,成为全球该产业的核心增长极。  在本次大会上,广汽集团是全场惟一参展的汽车企业。与投资参股、配套合作等涉足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做法不同,广汽选择亲自下场布局。记者了解到,广汽集团的第3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采用可变轮足结构,能实现两轮足、四轮足模式切换,具有全地形通行能力;另外一款智能化电动轮椅能够实现载人上下楼梯,最大负重90公斤。  人形机器人与汽车产业同属高端精密制造范畴,在材料、工艺、传动系统、精密加工等核心技术方面高度相似。整零企业长期深耕汽车产业链,在高精度制造、规模化生产、成本控制等方面经验丰富,具备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发展,让汽车成为具身智能终端,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最近一两年来,众多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积极投身具身智能赛道。然而,在资本追捧与产业扩张的双重驱动下,行业内部也出现一系列结构性乱象,亟须理性审视与系统性纠偏。概念炒作的盛行构成了行业首要的风险点。部分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对前沿技术的信息不对称,将边缘性技术嫁接为机器人概念,通过包装话术实现估值飙升。  伪需求与技术“泡沫”的泛滥进一步加剧了智能机器人行业的“虚火”。当前市场上,部分冠以智能机器人名号的产品,实则是将传统机电设备简单智能化改造,既未解决真实场景的痛点,也未实现效率提升的突破。  这种资本运作模式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规律存在根本冲突。作为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智能机器人领域的核心零部件研发、算法迭代与场景落地均需长期投入,其技术成熟度曲线往往跨越数十年周期。当资本的逐利性凌驾于产业发展规律之上时,必然导致行业生态的失衡。因此,行业人士建议,政府、企业和投资者应携手合作,强化监管,引导资本合理流动,避免盲目跟风炒作,确保资金流向真正具备创新实力和市场前景的机器人项目。  历史经验表明,任何新兴产业在爆发期都难免经历泡沫化阶段,而市场机制终将发挥“净化”作用。那些依靠噱头炒作、资本游戏生存的市场参与者,将在技术迭代与需求升级的浪潮中被淘汰。行业人士告诉记者,要实现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健康发展,必须重建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行业生态,技术突破是根本前提。企业应聚焦“卡脖子”领域,通过持续研发投入构建自主技术体系。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者,都应恪守产业初心,摒弃“赚快钱”思维,以长期主义视角参与产业建设。

上一篇:
比亚迪财险上半年扭亏、实现“0手续费”,总经理王勇身兼三职
下一篇:
诺基亚专利又“盯”上出海中企,吉利恐遭18国禁售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