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134亿现金都不够用?宁德时代曾经的对手现在怎样了?
发布时间:2025-08-14

  5月宁德时代在香港上市,成为“A+H”两地上市企业。

  而锂电行业第二梯队的头部企业,宁德时代曾经最大的对手——

  亿纬锂能,现在怎么样了呢?

  

  5月20日,宁德时代在香港上市,成为“A+H”两地上市企业。

  而锂电行业第二梯队的头部企业,宁德时代曾经最大的对手——亿纬锂能,也紧跟其后向港交所提交H股上市申请。

  其计划将募资用于海外工厂建设、全球产能布局及补充运营资金。但市场普遍认为这笔融资带有“应急”性质,因为亿纬锂能眼下的资金状况并不算太良好。

  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账面货币资金仅134亿元;而仅马来西亚与匈牙利两个在建项目,计划投入就达186亿元,资金缺口很明显。

  这背后,是其依赖扩张拉动增长的模式开始渐渐失衡。

  01 缓解资金压力的必选项

  亿纬锂能的业务覆盖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三大领域。

  作为动力电池第二梯队的代表,近两年来扩张动作不断:不仅在马来西亚、匈牙利、成都、荆门等地布局多个百亿级生产基地,还全力拓展储能市场,试图在宁德时代主导的格局中找到增长空间。

  但账面资金跟不上扩张节奏。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司货币资金 134.35 亿元,叠加交易性金融资产后总额约180亿元;而仅马来西亚(86.54亿元与匈牙利(99.71 亿元)两个项目的计划投入就超 186 亿元,现有资金几乎会被耗尽。

  因此,此次赴港上市对亿纬锂能而言,确实是缓解资金压力的关键一步。更值得注意的是,资金紧张并非短期问题,而是已成长期趋势。

  

  财务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亿纬锂能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5年间累计上升24.23个百分点。2024年,其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全面下滑:流动比率从1.58 降至0.95,速动比率从1.25降至0.78,现金流量比率从0.17降至0.07。

  这意味着公司短期偿债能力在减弱,财务缓冲空间缩小,对外部融资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事实上,亿纬锂能一直靠外部融资“输血。

  Wind数据显示,2009年上市后,公司通过定向增发、中期票据、可转债等方式完成6次直接融资,累计超204亿元;同期以借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达272亿元。

  其中,2019年至 2023年累计募资140亿元,深交所曾发函问询,质疑其是否存在过度、频繁融资的问题。2024年,公司50亿元可转债申请虽经监管多轮问询仍获批准;此次港股上市计划募资 300 亿港元,被市场普遍视为“应急式融资”。

  显然,“缺钱”不是短期项目导致的现金流周转问题,而是结构性矛盾:公司自身赚钱能力不足,只能靠高强度融资维持高负债扩张,发展路径已带有明显的“加杠杆”特征。

  那么,资金主要投向哪里?这种扩张模式能持续吗?

  

  02 扩产提速与产能闲置的矛盾

  亿纬锂能的资金主要投向产能扩张。自2021年起,公司几乎定期推出百亿级扩产计划,同步推进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产能建设。公开信息显示,其已在湖北、广东、成都、玉溪等地规划多条新产线,布局范围不断扩大。

  从战略上看,这些投入本身有合理性,但核心问题是:建产能不等于拿订单,扩规模不等于增利润。

  数据显示,亿纬锂能的产能利用率从 2022年的92.8%降至2024年的69.2%,远低于行业75%的平均水平。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放缓、海外储能需求波动的背景下,部分新建产线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大规模投入变成厂房和设备,推高了固定资产规模,但产能释放慢,资金回收也慢。再加上重资产模式对折旧、维护和运营资金的高需求,公司资金链压力持续加大。

  海外扩张的挑战更突出。

  

  一方面,海外项目面临政策和运营双重阻力。例如,匈牙利项目要应对欧盟碳关税和供应链本地化要求;马来西亚工厂虽能短期规避部分关税,但长期面临原材料依赖进口、物流成本高的问题。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要求储能项目100%本土化生产,叠加40%以上的对华电池关税,导致美国本土集成商成本激增、订单减少。典型案例是,与亿纬锂能签订 15GWh采购协议的美国企业Powin近期申请破产保护,亿纬锂能的货款回收和合同履行都成了未知数。

  另一方面,海外项目尚未形成稳定现金流,导致公司财务压力持续攀升。2024年,其长期借款从2020年的11.1亿元增至175.7亿元,而同期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44.34亿元,同比下降48.9%。

  至此,亿纬锂能已陷入“扩张快、投入大、盈利弱”的循环。

  03 商业模式的结构性短板

  亿纬锂能的困境,根源在于商业模式存在结构性缺陷。

  产业链布局不完整:行业龙头宁德时代已构建从矿产资源、材料研发到回收体系的全产业链闭环,而亿纬锂能主要聚焦电池生产环节,在上游资源掌控和下游回收网络建设上差距明显。

  研发投入不足:2024年,宁德时代研发投入186亿元,是亿纬锂能(29亿元)的6倍。研发资金的差距直接影响技术储备和产品竞争力,限制了其进入高能量密度、高毛利率产品市场的能力。

  规模效应未转化为利润:尽管持续扩产,亿纬锂能动力电池业务毛利率仅约 14.21%,远低于宁德时代的23.94%。产能扩张没带来利润同步增长,反而因费用增加、应收账款和存货积压,加剧了现金流压力,陷入“越扩张越吃力”的困境。

  此外,客户结构集中推高了经营风险。其主要客户集中在广汽埃安、大运、哪吒等二三线车企,虽近年进入宝马、奔驰等主流车企供应链,但合作规模有限。这种依赖意味着,一旦核心客户经营出问题,资金回笼和利润会直接受冲击,抗风险能力较弱。

  以哪吒汽车为例,其目前深陷债务危机,累计拖欠供应商货款超60亿元,亿纬锂能也在其中。公司已就合同纠纷起诉哪吒母公司合众新能源,案件于2025年5月21日开庭。

  综上,亿纬锂能的核心问题是:产业链布局不完整、研发投入不足、规模效应未兑现、客户结构脆弱。在竞争激烈且成本压力大的新能源电池行业,它只能靠扩产和压价赚微薄利润,陷入“高投入、低回报”的困局。

  若不能在技术、产业链布局和商业模式上突破,盈利空间会进一步收窄,增长天花板也会持续下移。

  

  04 结语

  亿纬锂能的现状,折射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变迁:行业早期以规模扩张为核心的竞争模式,正逐步转向以质量提升和实力夯实为重点的发展阶段。

  随着行业初期的红利逐步消退,单纯依靠资本投入实现规模扩张的模式已难以为继。企业若想在市场中稳固立足,需深度掌控产业链各环节,持续构建难以复制的技术优势,并不断优化商业模式以提升效能。

  这一转型不仅是亿纬锂能面临的课题,更是所有行业追赶者必须遵循的生存法则。

  在新能源行业的深刻变革中,唯有将现有资源转化为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行业整合中站稳脚跟,实现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跨越。

上一篇:
内蒙古:接入增量配电网的集中式新能源,暂不参与自治区级电力市场交易
下一篇:
煤老板的豪宅梦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