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深化国企改革 坚定转型升级——陕西有色金属集团以改革转型矩阵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5-08-14

  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与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2023年以来,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陕西省打造万亿级先进制造业的工作部署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工作安排,着力推进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确立了上下贯通、立体施策的“顶层设计—深化落地—支撑保障”的改革框架,构建了以“守正创新”为总纲、以“八大改革”为中心、以“八大体系”为支撑的高质量改革转型矩阵,奋力打造有色金属现代产业体系。

  2024年,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同比增幅均超过10%,主要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超过60%,开发新产品30项,开发新客户近400户,荣获2024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荣获陕西省国资系统稳增长突出贡献奖、科技创新奖、改革发展提升奖3项大奖,获评2024年度省属企业党建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优秀企业、经营业绩目标责任考核A级企业。权属企业宝钛集团荣膺中国工业大奖,宝钛股份被认定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6家企业取得AAA级授信。

  今年上半年,陕西有色金属集团深化落实陕西省委“三个年”活动和“八场硬仗”部署,紧扣“高质量转型升级初显成效”这个核心目标,以“25+12”项首要标志性重点任务推进的确定性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营收、利润、产值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52.23%、50.12%、50.47%。

  守正创新突出改革顶层设计

  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坚持以“守正”引领改革方向,以“创新”引领改革提质。

  “守正”体现在“三个不动摇”。一是根本遵循不动摇。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始终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穿改革全过程。二是重大原则不动摇。坚决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始终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始终以打造有色金属现代产业体系、建立治理现代化的有色金属企业集团为改革方向。三是改革目标不动摇。坚决落实“三个有利于”,始终致力于推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坚定不移做强做优有色金属主业。

  “创新”体现在“三个新确立”。一是新确立改革主线。新确立了以“重构主业大格局、激发转型新动力、塑强核心竞争力”为改革主线,全面推进有色金属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功能持续增强。二是新确立改革标准。对标新时代国企使命,坚持以具有“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特征、符合“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要求为改革标准,以改革全面提升有色金属产业科技创新力、产业控制力、安全支撑力。三是新确立改革矩阵。牢牢把握行业态势,以深化“质效量”三个倍增、打造“有色金属高新材料新名片”着力行业纵向技术突破、横向产业升级,依托纵横两大坐标系拉网构建了具有陕西有色特质的改革矩阵,奋力建设有色金属现代产业体系。

  构筑矩阵突出改革举措落地

  正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陕西有色金属集团精准深化“八大改革”,分层次、有步骤、系统性搭建起了改革转型工作矩阵,覆盖了传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三大层次的现代产业体系。

  改革发展总则,担当国企使命。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坚定不移以“国企品质+市场机制+生态优先”高标准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始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国有企业“六个重要力量”。一是突出国企品质“三个先行”。凡产业链转型必先行确保国资“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凡产业链合作必先行产业生态完善,凡产业链转型必先行技术研发突破,坚决扛起国企担当。二是突出市场机制“三个先行”。凡新设立企业必先行审核市场化投资融资方案,凡新运行单元必先行审核市场化经营管理和人才选聘方案,凡新拓展业务必先行审核市场化资源配置方案,持续提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治理。三是突出生态保护“三个先行”。凡产业布局必先行生态保护,凡产业运营必先行生态达标,凡绩效考核必先行生态考核,坚决胸怀“国之大者”,坚定践行绿色发展。

  改革战略目标,标明发展航向。在发展总则要求下,陕西有色金属集团通过近两年多轮次调查研究和复盘研判,新确立了力争用5年时间,奋进“质效量”倍增、奋进“千百十一”、奋进“高新材料新名片”的三大目标。一是“质效量”倍增目标。即新产业模式、新产品品类、新市场开发等“质”的倍增,效率、效益、效能等“效”的倍增,以行业新技术及绿色、数字、低碳为特点的新质经济“量”的倍增。二是“千百十一”量化目标。即新增千亿元高新产业产值,百项“国之重器”突破,十个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一流企业创建。三是“新名片”行业竞争目标。即推动钼、钛奋进世界第一,镁、钨、碳硅纤维高新材料奋进行业第一,铅锌、铝、钒、金银、晶硅电子、再生金属奋进行业特色第一,着力向战新未来产品转进。

  改革主业架构,创新转型格局。在战略目标引领下,陕西有色金属集团以“3456”产业布局重构有色金属现代产业体系新发展格局。“三类并行”主业发展骨架,按照4∶5∶1的结构比例,并行“传统升级目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目标+未来布局目标”;“四业并重”主业工作任务,“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传统业务升级迭代”,“行业技术升级”并重“绿色数字低碳技术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并重“产业链生态完善”,“造血换血”并重“止血化险”;“五链统筹”主业提质路径,产业链五级延链建群(一级初级材料链群,二级新型合金材料链群,三级材料部件制品链群,四级制造延伸链群,五级制备材料的工艺与装备链群)、产品链五式创新集群(一类优化,二类升级,三类迭代,四类替代,五类首创)、需求链五种市场应对(以需求新兴、需求良好、需求波动、需求饱和、需求淘汰等五种状态,来研判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供给矩阵和营销矩阵)、经营链五类图谱统筹(产业链图谱、产品链图谱、成本链图谱、增值链图谱、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链图谱)、评价链五项专效激励(一新品一奖励、一重器一奖励、一延链一奖励、一破难一奖励、一证券一奖励);“六路同步”主业经营体系,同步“三类并行”主业发展骨架,同步“产业制造”五级延链与“产品品类”五式创新,同步“技术与装备”迭代,同步“设计生产”绿色智能,同步“人才门类”层级建设培育,同步“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建设。

  改革经营管控,明确转型抓手。按照主业架构,陕西有色金属集团从战略高度对经营规划和经营方向进行梳理重建,进一步明确改革转型的抓手。一是实施四类经营规划管控。即实施“质效量”五年倍增战略目标牵引下的年度工作任务部署,实施困难企业扭亏脱困和矿产资源收储战略目标管理,实施新设企业与新设业务的五年规划战略管理,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管理。二是明确五大经营方向管控。即“传统产业升级晋档”,紧盯新市场、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式、新机制的增质增量抓晋档,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再造;“落后产能换道退出”,实施传统铅锌、锰、镍、硅钙等产业转型和换道经营;“战略性新兴产业抢道挺进”,不断拓展融入高端制造、新型材料、新型储能、再生循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合点,加快调整优化产业产品图谱;“发展方式绿色低碳”,加强全产业链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应用,以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新型发展模式有效应对系统性竞争;“产业链生态合作共赢”,加力产业上下游的研发端合作转化、资源端合作开发、资本端合作转化、市场端合作拓展。三是精准七端经营策略管控。市场端抓“龙头用户+差异化小众用户”;产品端抓“战略性新兴产品+参数全优产品+不同梯度需求的产品”;生产端抓“新技术+新装备+高端智能绿色园区”;技术端抓“新技术+新研发力量,持续升级迭代、白菜价”;管理端抓“实效化、差异化三项制度”运行;人才端抓“各类专业人才招聘+精准训练”;生态端抓“供应链矩阵+技术链矩阵+客户矩阵”。

  改革主业业务,重塑竞争实力。紧扣转型抓手,分类实施主业业务转型。一方面,精准主业布局。一是突出“产业链+产品链+技术链+市场链+资金链+人才链”六链融合路径,升级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二是以创世界第一的定位扬钼、钛产业优势,以转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育各主业新机,以产业链延伸和战略管理补发展管理短板,以产创融合蓄发展动能,以守住约束和风险防范坚守底线。三是因地制宜、因品制宜,瞄准“新兴市场、国际市场、军工市场、民用市场”布局。另一方面,细分业务转型。在金属矿山领域,不再局限于金属精粉、金属锭初级加工,通过“五级延链”中高端下游制造业,实现后端制造业产值大于前端采选冶产值。在制造业领域,初级产品通过“五级延链”向高端化、差异化方向升级,打造一批高成长性产业新赛道。钼、钛产业链群奋进世界第一。镁、碳硅纤维等高新材料产业链群瞄准世界第一。铅锌、铝、钨、钒、镍、贵金属等产业差异化创争行业特色第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以主业为基,对照已梳理的800项新产品方向,通过“产创链融合”向九大战新产业、八大未来产业需求转变。在新产业领域,推进镁、钨、氟、高端硅基、碳陶纤维、金属复合材料、智能材料、“双机”(无人机和机器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产业落地。在装备制造领域,推动宝钛、地矿、西勘院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倍增和核心装备的国产化、合作制造突破。在扭亏脱困工作领域,用好“舍”与“得”辩证法,系统研判“小损、中损、大损”与“短痛、长痛”的关系,抓牢“高端材料谋划”和以系统思维优化“技术链、生产链、供应链、市场链”两个重点,“一企一策”推进资产盘活与扭亏增盈。

  改革工作机制,把握新质标准。在主业业务转型过程中,建立实施产业项目“谋划—谋定—立项—建设—运营—园区—闭环”的高质量改革转型全流程工作机制,推动各环节工作有机衔接,确保谋划一个落准一个,投产一个成功一个。一是项目谋划,坚持“三个分类分级”,即分类分级产品序列、分类分级工艺技术装备序列、分类分级效能序列;二是项目谋定,坚持“六个确定性”,即市场确定性、产品确定性、技术确定性、装备确定性、政策确定性、收益确定性;三是项目立项,坚持“六性原则”,即市场需求性、产品先进性、技术先进性(含绿色数智)、战新未来性、法规政策性、投资收益性;四是项目建设,坚持“六个再优化”,即投资再优化、技术再优化、能耗再优化、产品再优化、生产线布局再优化、成本再优化;五是项目运营,坚持“六个同步”,即同步市场开发、同步达产达效、同步技术迭代、同步人才队伍建设、同步研发团队建设、同步现代企业治理;六是园区建设,坚持“六化标准”,即材料高新化、技术升级化、绿色低碳化、经济循环化、数字智能化、治理现代化;七是产业闭环,坚持“六链贯通”,即建强产业链、做优产品链、畅通市场链、迭代技术链、厚植人才链、提升价值链。

  改革科创机制,激发内生动力。依托新质转型标准,主动担当企业创新主体责任,重塑科技创新机制,突出研发成果转化,构建陕西有色科技创新价值生态管理体系。一是确立科创机制体系。紧盯“技术升级迭代、替代+白菜价”的科研技术竞争力目标,实施“产创链融合”科创产业转化的科创目标路径;设立科创立项“八条标准”,即科创价值性、产品先进性、技术先进性、市场需求性、投资收益性、工装先进性、替代可能性、市场成本性;设置科创管理“五步法”,即“任务—平台—组织—落地—激励”;打造产创双向“七闭环”,即“需求研判—课题确立—合作确立—中试转化—投资收益—人才培养—迭代更新”的快速响应机制;形成科创组织“四个一批”,推动“科创孵转一批战新产业,科创升级一批传统换代产业,科创催生一批绿色低碳产业,科创破解一批现场常见和突出问题”的科创价值工作组织,实施“专精特新合作一批,中试验证转化一批,提质提效增能一批,三链延伸集群一批”的科研产业化发展组织。二是深化产创融合。探索运行好“产业创新联合研究院”,在“产、教、研、才”一体化融合上闯出新路子。以“产”之所需确定“教、研、才”之所在;以“教、研、才”之所能确定“产”之所向;以“产”之长期竞争力所向合作“教、研、才”之任务;以“四个互通”(职工为学生、学生为职工、研发对产业、产业支教研)畅通“融合”之机制。三是实效科技“三项改革”。增设成果转化专业岗位,落实专项资金支持成果转化,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试验证,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化,做实科技型中长期激励,优化科研人员职称评价,落实完善尽职免责机制。

  改革基础管控,实效管理提质。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始终将常态化基础管理作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抓手,推动改革转型基础协同稳固。一是创新“八式管理”。即安全环保“穿透式”管理、生产经营“预防式”管理、产业项目“收益式”管理、科技创新“生态式”管理、转型发展“升级式”管理、现代产业“图谱式”管理、政产学金“协调式”管理、全面从严治党“融合式”管理等创新,将精益管理思想和理念融入生产经营全过程。二是实施“月调度”管理。抓实产业链项目谋划、科创链项目谋划、亏损破产企业治亏创效、总体债务风险防控、安全环保治理、党建引领发展等重大业务的“一月一调度”管理,全面加强重大事项的工作协同。三是实行“研究型”管理。对标一流现代企业的标杆管理,在思想政治和经济管理两大领域确定“百项课题”,推进专业领域“业务深耕”,全面加快研究型、专业化集团总部建设,持续提升集团总部的管控能力。

  多维发力突出改革支撑保障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弥足珍贵。围绕改革转型矩阵,陕西有色金属集团统筹党建与经营、发展与安全、要素与动力、传统与智能,以构建“八大体系”全方位保障改革有效推进。

  构建“大党建”体系,坚定政治引领。牢牢把握政治原则,以改革的精神深化党的建设、作风建设、群团建设和整改工作机制建设,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转型。一是构建党建体系。以全面加强政治引领为核心,构建“345”全面从严治党、“345”党建作用发挥、“345”党委巡察工作、“345”纪检监督工作和“345”廉洁文化建设五个“345”党建体系,统筹抓实各体系的“目标、原则、路径、方法”,推动体系建设从“构建有形”迈入“实效运行”。二是转变务实作风。大兴调查研究,深化“四下基层”,坚持到“改革任务最难啃、产业转型最吃劲、资金压力最紧张、科创攻关最急迫、职工诉求最突出”的地方去体察实情,以务实举措凝聚全体职工支持改革的最大合力。三是推动工作融合。进一步挖掘“四赛四抓”载体内涵和举措,促进群团组织与中心任务融合,精心开展“树典型、强技能、送温暖、育文化”等系列工程。聚焦“技术革新、精益劳动、核心价值、志愿服务”,激励青年人才在“提能力、创业绩、助转型”实践中担当奋进、成长成熟,持续锻造和储备青年生力军。四是完善整改机制。一体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陕西省委巡视、内部巡察、审计监督、安全环保督察检查”等各类问题整改,深化实施“追根式”溯源、“穿透式”管控、“清单式”督导、“升级式”整改、“透明式”通报的“五式整改”工作机制,确保整改一个问题、提升一类工作。

  构建“大安全”体系,扎实风险防控。始终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方位增强风险管控力和安全支撑力。一是意识形态安全。深入建设思政工作体系与“合规、创新”工作体系,常态化抓好舆论引导和月度风险分析,始终守牢意识形态阵地。二是生产生态安全。以“技防、物防、人防”综合施策,“穿透式”筑牢安全生产与生态环境治理防线。三是资产资金安全。加快建立“业财融合”下的财务深度分析管理体系,完善“三重一大”与贸易风险防范内控体系,健全招标、采购管理制度,严控“两金”和负债,做实“预防式”管理。四是企业经营安全。抓实重大股权产权纠纷处置,推进普遍性、突出性问题整改,积极化解法律风险。五是信访稳定安全。深入研究信访问题背后的原因,主动下沉,及时彻底化解矛盾。六是保密安全。坚持“党管保密、系统管密、依法治密”,全覆盖宣贯落实《防泄密“十二严禁”》,常态化全员警示教育,严防失泄密。七是社会责任安全。抓细“大安全”理念下的企业形象安全管理,扎实做好上市公司公众形象管理、各类信息披露管理、拖欠款事项处置和追责问责管理。

  构建“大市场”体系,畅通产业链供给。坚持以市场开发拉动供给、带动生产,着力产业链、供应链、销售链畅通高效循环。一是围绕市场强化“三端”。加强前端供应链运营管理,完善原材料供应链矩阵,服务产能稳定、采购降本增效,打好供给基础;加强中端生产链精益管理,精益对标行业市场优秀指标,推进产品提质和品质品牌拓展;加强末端市场链开发管理,加快开发新型材料、新一代电子材料、高端装备等市场新需求。二是紧扣客户精准运营。准确把握用户需求,构建涵盖各金属链群研发、生产、销售、物流、售后等多要素融通的“大市场网络”;调整营销策略,推动各金属板块主动出击市场,加倍配置人员经费,开拓行动登门用户;推动各链群在“采、选、冶、加”等同质环节协同推进政策争取、资源配置与信息共享,深化“技术迭代+白菜价”策略,以“价低、质优”的产品满足市场的比选和新需求,提升市场运营效率和竞争优势,提高市场链服务价值。三是聚焦需求明确供给。建设营销队伍,着力打造“会市场分析研判、懂产业产品、能找准市场用户”的专业化营销力量,扎实做好“户到户”对接、专业化沟通;量化市场业务,碳硅专班、镁专班、钒专班、无人机及具身机器人专班要落实规划产能订单。

  构建“大开放”体系,夯牢共赢基础。深入践行国内国际“双循环”思路,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全国全球“大盘子”中,避免“单打单”,寻求更多共赢。一方面,深化国际开放合作。抓住全球战略合作的契机,设立中亚办事处,聚焦“并购合资、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交流、市场拓展、经贸合作”,瞄准德国、法国等欧洲方向推动精密制造业合作突破,瞄准蒙古和中亚、非洲等方向推动资源并购合作突破,加快确定国际资源业务和国际制造合作项目,增强全球资源、产能、科技的配套集成能力,提高共生发展水平。另一方面,精准国内开放合作。依托陕西省优势和企业优势,着力推进在疆产业布局,建设钼、钛、铅锌、金铜镁等全链新质再造产业园区,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同步在内蒙古、安徽、云南、贵州、西藏等省份,推进矿产资源项目开拓和产业布局。

  构建“大人才”体系,激发改革活力。深入落实人才强企战略,坚持从机制入手、以人才承载,科学构建陕西有色“五类”现代人才谱系,全面激发高质量转型升级的最大活力。一是“2155”产业管理团队建设。即200名“80后”企业高管、1000名“90后”中层干部、5000名产业技能骨干、5000名经济、政工业务骨干。二是产业发展“四支队伍”产业运营团队建设。即“科学家+工程师”产业发展团队、“工程师+创新团队”现场技术团队、“安全员+岗位工”现场安全团队、“师傅+徒弟”技能工匠团队。三是“大经营视角下”业财融合的经济管理团队建设。即规划投资、资产管理、资本运营、经济运行、财务金融、审计监督等经济管理团队。四是各主要业务产业研发团队建设。即“专业技术委员会+N个研发团队+N个现场工程师研发团队+N个现场技能人才研发团队”。五是“三个专家一个明白人”党群业务团队建设。即党的业务理论专家、或文或史或哲专家、思想政治专家和现代产业的明白人。

  构建“大要素”体系,优化经营动力。坚持要素创新配置服从和服务于改革转型任务,以聚合全方位要素资源提高经营质效,推动升级传统、转调战新、根植未来。一方面,优化要素资源抓项目。要素创新配置服从和服务于高质量发展任务,聚合全方位要素资源,紧扣升级迭代传统、转调战新、根植未来,大抓产业项目、首抓产业项目、紧抓产业项目,以高效的市场化要素配置,推进高质量项目建设,以项目落地破解老问题、实现新发展、承载高质量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融合关键要素提效率。针对有色金属行业特点,聚焦有色金属产业要素所向、创新要素所需、资金要素所融、人才要素所在,厚植创新链动力、强固产业链根基、融通资金链给养、优化人才链支撑,用好市场在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升要素配置效率。

  构建“大数智”体系,加力赋能增势。以大抓数智化转型为产业改革转型“强筋补钙”,以新模式、新业态、新工具加力改革成效。一是夯实数字基础。加强各产业链群各企业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勘研建、采选冶、材装贸”全产业链数据采集、加工、管理、应用能力。二是完善数据互通。构建覆盖各权属企业的网络互通环境和数据流动机制,加快推进信息互联、算力支撑,打通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不同环节“数据孤岛”,提高全系统内部业务数据集成与协同水平。三是强化智能嵌入。聚焦“勘探、设计、采矿、选矿、冶炼、加工、贸易”各环节,大力推进数智示范场景建设,建设绿色数智化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围绕全价值链条、全资产要素、全生命周期,着力打造智能化协同平台,助力高端升级、支撑绿色发展、保障安全生产、实现高效运营。

  构建“大生态”体系,奋力融合发展。将产业改革转型工作落脚到现代产业生态体系上,推动有色金属“生态化”产业链创新落地,着力产业层次晋升和价值体现。一方面,对内做优产业链生态。生产资料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资源开发合作,服务国家战略和企业需求,奋斗资源储备倍增;工艺技术端,以“院所即我,我亦院所”模式,实效化各类研发平台,加大与高校材料优势专业合作,联合攻坚技术升级迭代,壮大科技产业化力量;市场需求端,加快市场客户渠道的互补和生产经营资质提升,加大新客户开发力度;金融资本端,加大在资本市场、各类投行的金融合作、股权合作,多渠道降低资金成本,实现资金高效融通。另一方面,对外精准联合生态。坚持“生态协同、系统推进”,以“政产学研用金”深度耦合,在空间布局、创新协同、联动发展、价值升级等方面,实施产业上下游研发端合作转化、资源端合作开发、资本端融合转化、市场端合作拓展,实现资源集约、优势互补、利益共享。

  钼钛钨钒镁,镁镁溢彩,彩绘九州;金银铅锌铝,铝铝生辉,辉映三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陕西有色金属集团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瞄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发展现代化的改革发展目标,持续推进改革深化提升,以“材装并进、高端绿色”的有色金属现代产业体系扎实筑牢核心竞争力、担当国企时代使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有色”贡献。

上一篇:
高义包装主要产品毛利率下滑:短期借款持续飙升,产能利用率欠佳
下一篇:
撑不住了!又有近80家品牌疯狂关店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