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智汇江河 才润新程
发布时间:2025-08-13

  

  江苏省概念验证中心(深远海新型能源装备领域)揭牌

  

  江苏省新型电力装备制造业创新联盟成立

  

  江苏省丹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揭牌

  

  招才引智“镇江日”活动

  

  产学研对接洽谈会现场

  

  大会现场

  

  产学研对接洽谈会

  □本报记者晏培娟钱飞薛诚

  盛夏八月,长江与运河在镇江激荡出澎湃潮声。8月10日,来自全国50多家高校院所的专家学者、在镇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等汇聚一堂——连续举办7年的“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与镇江人才“镇兴”行动品牌活动第三届“金山英才周”联袂启幕,一场以城市之名奏响的“双创交响”,承载着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矢志不渝推进科技与人才双轮驱动、同频共振的期待,更标注着这座城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崭新刻度。

  英才聚力集思汇智,

  齐心绘就“产业蓝图”

  颁奖环节捧回第五届镇江菁英创业大赛总决赛一等奖证书后,入目智能AR眼镜创始人赵阳摘下佩戴的AR智能眼镜,向记者展示其中的“奥秘”,“可以拍照、录像、实时翻译,还具有AI识别功能,比如你问‘前面是什么东西’,它可以把相关物品识别出来。”

  “这符合镇江‘876’创新引领工程‘六大传统产业’里的眼镜产业,希望能够在镇江落户。”谈及未来发展时,赵阳表示,期待与政府部门一同开发更多应用场景,“比如智能巡护、智能巡检等,既能让方案落地应用,也能为镇江产业升级贡献力量。”根据镇江菁英创业大赛相关章程,接下来,镇江市人社部门将建立专人联系机制,帮助赵阳解决项目落户、人才招引、计划申报等难题。

  此次活动期间举办的第五届镇江市菁英创业大赛总决赛中,30位来自海内外的参赛选手同台竞技,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优胜奖选手分别获得10万元、5万元、2万元、3000元奖励。本届大赛采取“产业赛+城市赛”选拔模式,在镇举行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5场产业选拔赛,并赴成都、广州、长沙、武汉、西安等地举行5场城市选拔赛,共吸引345个项目报名参赛,其中市外项目305个,占比超过88%。

  “金山英才”锚定技术攻坚,2025年“金山英才”产业强市计划项目现场签约,真金白银支持人才来镇转化成果、创新创业,其中,江苏开元兴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红外夜视光电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将获得300万元的资金支持。

  “300万元资金支持将主要用于关键器件的研发投入,以及研发生产场地建设和市场推广,助力团队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加快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产品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生产。”公司创始人骆守俊说,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以红外连续变焦、高抗冲击双视场、轻量化目镜和黑光成像技术为核心的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骆守俊透露,团队掌握的结构简洁且成本低的红外连续变焦技术已经接近国际主流水平,而自主研发的高抗冲击双视场镜头填补了国内空白,广泛应用于极端环境下的车载装备,“有望依托技术积累与资金支持,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成为细分领域的技术引领者。”

  “谁有本事谁就揭榜”,“揭榜挂帅”再启征程。镇江市筛选出的27项重大技术需求现场“张榜”。早在2022年,镇江市政府与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企业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引导专项资金,自资金池设立以来,已先后征集5批次技术需求,遴选出150项重大技术需求,成功解决技术难题88项。

  校地协同双向赋能,

  从“技术输出”到“产业共生”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校地各类资源的合力加持为镇江“点亮星图”。江苏大学副校长李红介绍,“十四五”期间,该校与镇江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500余项、合同额达3.3亿元。学校在京口、丹徒、句容等地新建7个技术转移分中心,并与镇江高新区结对入选江苏首批“双高协同”创新发展试点单位。江苏大学还先后与大全、恒顺、索普、沃得、建华集团等镇江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我们与江南大学合作开发一条同时适用于5号、7号、1号、2号电池生产的柔性生产线,建成全球首条4种规格碱性电池智能混线生产系统。”琦瑞科技(江苏)有限公司现场与江南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总经理吴国平告诉记者,期待突破传统产线单一品种刚性生产模式。

  这样的合作模式,吴国平早已“得心应手”,“在科技部门政策支持下,我们与江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聚焦高速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算法、高速在线视觉检测等前沿领域,加速理论成果向产业化应用的转化。”

  数据显示,镇江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等16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合作,举办产学研活动750余场,促成项目超3500项,高校“智力流量”正成为镇江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

  经省政府正式批复,丹徒高新区成功升格为省级高新区,成为全市第三家省级高新区。大会现场,丹徒高新区管委会与常州大学签订市级“双高协同”培育合作协议。“我们十分重视和珍惜这次与常州大学结对合作的机会,将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依托常州大学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协同园区产业龙头企业,打造‘研发—孵化—转化’的全链条载体,提升园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丹徒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高超文表示。

  “这两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和句容市的合作持续深化拓展。”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介绍,今年6月他曾带队到句容考察交流,目前双方已在香精香料研发、萱草种植推广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合作取得了初步成果。活动现场,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句容市政府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8月10日下午,2025年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对接活动举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等100余个高校院所专家团队,以及10余个技术经理人团队携带最新科技成果,与镇江300余家企业开展“一对一、面对面”洽谈,现场共达成合作意向约220项,为高校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新平台新模式落地,

  科创资源高效流动

  一批高能级平台集中亮相,“量身定制”符合镇江实际的创新生态体系,进一步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江苏科技大学牵头组建的深远海新型能源装备概念验证中心,掀起“蓝色创新浪潮”——该校联合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长江三峡集团江苏能源投资有限公司,加强海工装备领域新技术研发、新模式验证、新场景应用。

  以“数字人”发布亮相的琅琊创新港,则是镇江围绕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教育培训等产业,着力打造的一个提供AI算力、科技展示交互、项目孵化等功能的综合创新平台,为南京都市圈数字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新组建的6家人才攻关联合体和2家创新联合体,汇聚技术创新“硬实力”。龙头企业代表上台接过铜牌,着手探索破局人才、技术供需适配难题的新路径。

  “这一创新联合体是为实现全球碳中和与我国‘双碳’目标而组建的。”江苏省鼎胜新能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镇江基地总经理刘倜说,鼎胜新材联合南京工程学院、内蒙古联晟、内蒙古锦联、镇江东方电热、江苏益佳通等5家院校及产业链优势单位,聚焦高端铝箔材料在风、光、储能及散热系统、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将努力突破共性技术瓶颈,补强国内产业链条,实现从基础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自主可控。

  在碳纤维领域深耕10余年的恒神股份,此次联合东华大学、南京晨光等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瑾表示,企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用’的联合体建设,能够形成‘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提升企业技术竞争力。”

  从人才培育到技术攻关,标杆孵化育强动能。位于丹阳高新区的丹阳市先进新材料创新产业孵化器在全省470多家省级孵化器和278家国家级孵化器中脱颖而出。这里集聚了正在推进年产1GWh锌镍电池项目的森克创能、以近红外脑功能光治疗仪攻坚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慧创医疗等产业转型“中坚力量”,以科技成果串起产业链条。

  生态优化聚才留才,

  机制创新破解难题

  青年聚,则城市兴。近年来,镇江市推出实施大学生“聚镇”计划、青年人才“归雁”计划等极具吸引力的政策,4年多来累计引进青年人才达15.9万人。此次,这座城市以更大诚意邀约青年英才共同奋斗成长,进一步完善发布青年人才全链条服务产品。

  为推动院校专家和企业人才双向赋能,镇江市选聘89名产业导师和技术副总,带技术、带经验奔赴讲台和生产一线,让人才各展所长,产教融合机制持续深化。

  江苏无国界航空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王建华是首批产业导师中的一员,对于这个全新身份,王建华有着自己的理解。“首先是发挥好桥梁作用,联系学校和企业做好实训基地课程建设以及‘订单式’培养;其次是发挥好参谋作用,运用行业资源协助政府做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设计;最后是发挥好推手作用,指导学生做好实战项目,培养既懂理论又懂技术的高技能人才。”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开发处处长陈军作为首批技术副总上台受颁证书。他告诉记者,已经为下一步履职规划三条“线路”,“包括帮助企业做好生产基地规划、产品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帮助企业做好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和技术的提档升级,帮助开展企业员工技术培训等三个方面。”

  人才合作开启国际化新篇章。镇江市高校投资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与江苏省苏豪新智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人才战略合作协议。“我们将联合省苏豪新智集团,依托其丰富的海外资源优势,紧扣镇江‘四群八链’产业需求和在镇高校科研需要,在海外人才引进、产业招才引智、创新创业大赛等方面深度合作,为镇江人才‘镇兴’工作提供高质量服务。”镇江市高校投资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超介绍。

  “以真情服务构筑‘拴心留人’优良环境。”镇江市人社局副局长曹志云介绍,聚焦青年人才留镇,镇江人社在“关键小事”上想办法、出实招、解难题,包括围绕降低求职成本,启动实施“镇青驿站”建设,全市筹集房源500套,为来镇求职大学生提供全年最多6晚的免费住宿;围绕拓宽发展通道,开发就业见习岗位7326个、“三支一扶”岗位21个,组织3385名青年人才参加就业见习、提升工作技能;围绕促进生活安居,发放生活补贴、租房补贴等各项人才补贴6747.77万元,惠及青年人才2.13万人次;等等。

  潮涌新程。2025年高校院所走进镇江产学研合作大会暨第三届“金山英才周”正汇聚千帆竞发的磅礴力量。以人才为笔、以科技为墨,镇江持续筑牢“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融合根基,以更开放姿态拥抱全球智慧,以更务实举措优化创新生态,向着新质生产力的浩瀚未来奔涌前行。

上一篇:
堂食门店图片AI生成?三大平台成立治理小组
下一篇:
中安聚焦|博士江淮行,热遇正当时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