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十年改革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一池春水” 滇中新区奋力跑出“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5-09-14

  金秋九月,奋进正酣。

  走进滇中新区,塔吊林立勾勒发展天际线,车间生产线跃动创新脉搏,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运输车辆往来穿梭,处处涌动着拼经济、抢进度的澎湃热潮……这里是云南省发展条件最优、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正以“一天也不耽误”的干劲,在产业升级赛道上加速奔跑。

  自国务院批复设立以来,滇中新区便以年均10.9%的经济增速创造了从460亿元到1170亿元的跨越式发展速度,更以“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改革基因,在重塑营商环境、培育新质生产力中探路破局,多项产业填补省内空白,走出一条我国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实践路径。

  先行先试

  破立并举释放改革红利

  作为国家级新区,滇中新区的使命不只是“发展”,更是“试验”。究竟该怎样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活内生动力?破题之钥,始于顶层设计的“重构”。2015年,滇中新区设立获批后,省委、省政府即以“省级决策领导、新区独立建制、市区融合发展”三层架构破冰:省级层面强化统筹“指挥棒”,赋予新区自主决策权;昆明市将新区规划建设列为“一号工程”,推动规划“一张图”统筹空间、基础“一张网”连通要素、产业“一条龙”协同链条,破解“市区两张皮”,这一设计让滇中新区在设立不久便实现“开局即冲刺”。随着改革向深水区挺进,2022年启动的“赋权、赋能、赋责”管理体制改革更是一次大胆突破,破解了“职能交叉、权责不清”难题,管理职能更是从单一经济服务转向经济社会全领域统筹,推动资源要素高效配置。

  十年来,滇中新区以改革创新为引擎,推动一批“从0到1”的产业突破:成功引入云南省首个重组疫苗项目——康乐卫士(昆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其研发生产的HPV三价疫苗产品填补省内重组蛋白疫苗产业空白,有望今年实现上市销售;国药集团昆明血液制品有限公司“智慧工厂”已试生产出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助力云南生物医药产业迈向高端化;京东方国内首条12英寸硅基微显示模组顺利下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抢占新型显示产业制高点;云南杉杉投资建设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工厂,构建“石墨化—负极材料—成品封装”全产业链……

  这些闪耀着“首个”“首条”“最大”光芒的突破性成果,犹如镶嵌在滇中新区发展版图上的璀璨明珠,既是制度创新激活发展动能的“催化剂”,也是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作”,无声诉说着这片改革热土敢闯敢试、奋楫争先的奋进故事。

  改革提效

  “新区速度”持续刷新

  在滇中科学城东区773亩的土地上,总投资15亿元的海广兴东盟·云南鲜果加工交易中心项目正加速推进。

  “从土地摘牌到开工仅用时1天,这样的效率超出预期!”昆明海广兴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征征难掩激动,“2024年5月我们刚对接项目时,还担心审批会‘卡壳’,没想到8月签完投资协议,11月20日竞得土地后,第二天机械就进场施工了——滇中新区实行的‘四证联发’模式,直接刷新我们对‘新区速度’的认知!”

  过去,企业办理项目审批常面临“多头跑、材料繁、周期长”的困扰,全流程耗时较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落地效率。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滇中新区打出一套“组合拳”:把立项用地、工程规划、施工许可3个关键阶段“打包”整合,组建由审批、资规、住建等部门骨干组成的“项目服务专班”,提前3个月“蹲点”企业开展服务。更让企业惊喜的是,土地刚“落袋”,施工许可证就同步到手。原本需要“接力跑”的审批环节,变成“并联冲刺”的“绿色通道”,让海广兴项目从拿地到开工实现“无缝衔接”。

  这种“把困难留给自己、把便利让给企业”的改革魄力,正是滇中新区以制度创新激活发展动能的生动注脚。

  十年来,这样的“新区速度”一直在更新。滇中新区拿出“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紧迫感,争分夺秒、不甘落后,跑着要项目,抢着搞服务,累计100多项省级审批权限真正实现新区事新区办;219名驻企特派员挂钩联系133户“四上”企业、131户“准四上”企业和78个重点项目,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为企业解决用工、办证、融资、扩产等急难愁盼问题207个,企业满意度100%。今年,滇中新区还把“局长定点坐诊”升级为“局长上门问诊”,各部门负责人“进企业”接诉问诊。

  营商环境优化带来的是经济数字的变化。2024年,滇中新区经营主体总量近14万户,同比增长8.4%;滇中新区直管区经营主体达2.3万户,同比增长13.7%。

  产业焕新

  培育新质生产力“先行样本”

  “2018年我刚到昆明时,这里还是长水国际机场12公里外的一片建设工地,招商时企业总说‘再等等看’。”中关村电子城(昆明)科技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回忆道。如今,他的电话成了“热线”,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低空经济等领域的近370个项目接踵而至——这片曾经“有待观察”的园区已成长为产业集聚的热土。潘德龙的经历,正是滇中新区探索培育新质生产力特色路径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滇中新区围绕省委、省政府“要努力成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云南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带好头”的要求,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持续推进“产业强区”战略,加速壮大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航空产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聚力打造现代产业创新策源地,走出一条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特色路径。

  立足区位优势与资源禀赋,滇中新区精准绘制产业链图谱,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围绕临空先进制造业、航空现代服务业,滇中新区引入华夏航空、中国商飞等链主企业,形成“龙头带动、链式集聚”的产业生态;更以前瞻眼光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未来交通科学城聚集山东大学云南研究院、未来交通创新研究院、空天智行科创园等新型研发机构,构建起“研发—转化—应用”的创新闭环。

  为激活产业升级动能,滇中新区以创新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育、科技成果转化“三向发力”,306家企业申请专利4041件、授权2286件,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等认定190项。

  为让企业“轻装上阵”、项目“加速落地”,十年来,滇中新区持续构建全链条要素保障体系,通过土地“标准地”供应实现“拿地即开工”,通过“产业基金+信贷支持”精准滴灌、人才“公寓+补贴”消除后顾之忧、政务“驻企特派员+绿色通道”高效服务,重点项目审批时限压缩60%。

  十年改革路,奋进正当时。滇中新区以制度创新破局、以营商环境筑基、以产业升级聚力,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跑出“新区加速度”。

上一篇:
去年产值突破172亿元,同比增长36%以上 合川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崛起
下一篇:
今天,美的楼宇智能产业学院正式揭牌!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