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百强企业动态 > 文章详细
“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
发布时间:2025-08-25

  

  

  • 时间:2025-08-26
  • 嘉宾:湖北省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森锋;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晓华;湖北省通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长岛;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徐伟营;武汉市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烁
  • 内容:

      “十四五”期间,湖北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大力推动“数字湖北”建设,持续为经济发展赋能、为社治理增效、为人民生活添彩。8月26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数字湖北篇。

      

  • 湖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黄勤: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十四五”期间,湖北牢牢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大力推动“数字湖北”建设,持续为经济发展赋能、为社治理增效、为人民生活添彩。今天上午,我们举行“决胜收官‘十四五’谋篇布局‘十五五’”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数字湖北篇。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有:省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森锋先生;省经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晓华女士;省通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长岛先生;宜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伟营先生;武汉市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烁女士。首先,请周森锋先生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数字湖北建设总体情况。湖北省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森锋: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数字湖北建设的关心和支持。今天,我和有关单位的同事们将围绕“十四五”时期数字湖北建设情况,与大家一起交流。“十四五”时期,湖北省深入贯彻落实网络强国战略和数字中国布局规划,系统推进数化湖北行动计划,实施数字经济“五新工程”,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开启“新征途”,全域数字化转型驶入“快车道”,数字湖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下面,我重点介绍五个方面情况:第一,数字经济发展扩量提质,迈上新台阶。数字经济发展动能强劲,综合实力迈入全国第一梯队,整体呈现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实数互促的鲜明特点。从规模体量看,2024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5742.93亿元,是2020年的2.4倍,占GDP的比重年内将突破10%。从市场主体看,核心产业“四上企业”总量超过6000家,长江存储、中国信科等龙头企业位居全国行业前列,达梦数据、星竞威武等企业成为国内细分行业上市“第一家”,数字经济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92家,A股上市企业48家,在全球独角兽榜单企业上榜6家。从产业能级看,光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去年突破万亿元,软件业务收入占中部六省近一半,人工智能、算力与大数据等产业加速发展,以集成电路、北斗及应用、元宇宙等产业为代表的数字产业新集群加速形成。从产业转型看,武汉、襄阳、宜昌等5个城市成为国家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中小企业“智改数转”加速推进;55家工厂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13家工厂成为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第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能级实现提升。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今年上半年,全省5G基站总数达17.6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30.1个,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行政村5G和千兆光网实现全通达,建成“1-5-7-10”毫秒级低时延骨干网络。在算力基础设施方面,建成武汉智算中心、超算中心、十堰武当云谷、东岳庙数据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算力设施呈现集群化、绿色化加快建设的态势。算力总规模突破1.5万P,其中智能算力占比超七成,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在数据基础设施方面,推进可信数据空间体系化发展,武汉市试点建设基于隐私保护计算的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全省发布35个行业高质量数据集。在融合基础设施方面,“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在全国率先建成,工业互联网武汉顶级节点标识累计注册量突破280亿个。第三,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纵深推进,数据价值加速释放。去年,湖北获批国家数据要素综合试验区建设试点,我们以改革试验为牵引,打造数据要素开发利用十大场景,着力建设数据要素市场中部枢纽。加快完善基础制度体系。制定出台《湖北省数据条例》《湖北省公共数据资源登记细则(试行)》等相关文件,近期还将推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数据产权登记、数据流通利用、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等一批制度规范。加力推进数据资源资产化改革。围绕数据资源“清确入建”夯实基础,打通数据“聚通用管”实践路径。上线公共数据资源登记平台,登记数据资源1755项。全域开展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开发上线医疗核保、贷前风控等多项公共数据产品,交通物流、医疗健康等领域案例获评国家级示范场景。加速培育数据要素市场。覆盖全产业链的数据要素型企业不断壮大,539家企业完成登记入库。打造中部数据流通服务(交易)中心,设立数据跨境服务专区,入驻数商1000余家,着力加速建设数据要素“汉交所”。第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步伐提速,智慧城市更加便捷高效。在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搭建物流、金融、科创等功能类平台和一批重点产业类平台,带动20余万家企业协同发展,累计交易规模超2000亿元。在全国率先建成“铁水公空仓邮”六网融合的供应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以“用”为导向的科创供应链平台撮合1.7万项科创成果“联姻”。在强化社会高效能治理方面,率先建成省市县一体联动的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底座,实现市州和县市区CIM平台全覆盖,“一标三实”数据和中心城区实体对象全量上图。“鄂汇办”APP成为群众、企业“指尖办事”首选,4000余项便民服务“触手可达”。在创造高品质生活方面,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贯通的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智慧教育平台上线各类资源200万个;穿越青铜纪、逍遥武当等一批数字文旅项目出圈出彩,“游湖北”智慧平台服务用户超1200万;“萝卜快跑”穿梭在武汉的大街小巷,等等这些为市民生活出行带来新的体验。第五,数字湖北生态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向新向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数字湖北建设,成立了省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组建内、外双层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湖北大数据集团,建立数字经济“三链”工作机制,构建了“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社会参与”的协同体系。政策工具不断丰富,发布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十五条”举措,陆续出台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等20余项政策文件,省财政也设立了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长江数字产业、北斗产业、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等规模均达到“百亿元”,创新推出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中小企业商业价值信用贷款、数据要素型企业“数易贷”等金融产品。生态氛围更加浓厚,加强“中三角”数字生态建设协作,打造中国5G+工业互联网、全球数字贸易等活动品牌,常态化组织“数据要素×”“绽放杯”5G应用等国家级区域赛事,“以会聚势、以赛促产”助力湖北乘“数”腾飞。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系统性谋划数字湖北建设“十五五”规划,顺应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全球趋势与全国大势,持续推动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中部先进算力高地和数据要素市场中部枢纽,打造全国实数融合发展示范区和数智经济发展先导区,争取数字湖北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数字化发展红利惠及更多人。谢谢。湖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黄勤:谢谢周森锋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通报所在的媒体机构名称。湖北日报记者:湖北将产业数字化作为建设“数字湖北”的关键抓手。请问:“十四五”期间,湖北推动产业数字化方面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吕晓华:感谢您的提问!产业数字化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抢占新质生产力主赛道的核心引擎。“十四五”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数字经济重要论述,以及致首届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贺信和考察湖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效。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政策体系更加完备。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忠林亲自审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小微企业轻量级改造、规上企业规模化改造、专精特新企业集成式改造”的转型路径。《湖北数字经济促进办法》明确支持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鼓励跨境电商和“丝路电商”发展。《全省数字农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从生产智能化、经营网格化、管理高效化和服务便捷化等方面谋划数字农业发展。一系列规划方案相继出台、互相协同,构建了我省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政策蓝图。二是坚持分类施策,产业应用更加普及。在第一产业,重点提高农机装备和种养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全省建设2个基于北斗的综合集成型智慧农场和18个基于北斗的智能农机应用示范基地,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的全数字化无人农场,应用规模居中部第1,全国前列,数智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打造了“江汉粮仓”;在第二产业,常态化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链条的普及应用,全省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3A级评定企业113家,较“十四五”初期净增超100家、排名攀升至全国第2;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55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3家,均排全国第4;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90.7%,较“十四五”初期提升17个百分点,排名升至全国第6;在第三产业,以供应链体系建设为抓手,围绕大宗商品、汽车、纺织、医药、光电子等重点领域搭建供应链平台,累计服务20多万家中小企业,成交额2000多亿元,服务企业降本增效显著。三是推进专项行动,赋能成效更加凸显。在农业领域,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构建以县级中心为平台、乡镇服务站为支撑、村级网点为补充的农产品上行电商服务体系,全省村级服务网点实现动态全覆盖,22个试点县农村电商覆盖90%以上行政村。在工业领域,深化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5个地市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全国第4,省级试点城市实现地级市州全覆盖;连续5年成功举办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每年为中小企业发放5000万元上云服务券,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省上云工业企业超5.8万家,占工业企业数量近60%,较“十四五”初期新增2万家以上。在服务领域,实施“数商强基”“数商扩消”等五大重点行动,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5个,建成20家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集聚生态链企业近千家;2024年,发放“惠购湖北”消费券5.5亿元,激发数字消费活力,直接拉动消费超120亿元。四是突出典型引领,标杆案例更加突出。数字化不断激活三产动能,各行各业涌现了一批转型标杆,从“工业独秀”转为“百花齐放”。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武汉大学采用“卫星+智能基站+手机”组网和水稻大模型,建设的“水稻智脑”,已覆盖约30万亩稻田;武钢有限研发“5G+铁钢界面”智慧管控平台,铁水运输效率提升10%,仅运输环节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每年逾4000万元。速卖通平台在武汉设立的华中首个跨境电商产业园,自2024年落地以来已带动本地企业年销售额超30亿元,其中年交易总额超过100万人民币的企业更是超过1000家。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科学谋划“十五五”期间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持续推进传统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演进升级,迈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为支点建设提供更加坚实支撑。香港大公文汇传媒记者:我们注意到,宜昌数字化基础好、机制生态优,在强化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域数字化转型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请问在推进“数字宜昌”建设方面有哪些举措和成效?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徐伟营:感谢您的提问。在“数字湖北”战略引领下,宜昌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数字宜昌”建设作为融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紧扣治理提效、产业升级、民生改善三大目标,坚持算力、存力、运力“三力并举”,推动数字技术与各领域深度融合,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先后获评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一是集约统建,推进数据归集。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探索建立数据资源“大统一”机制,建立市县乡村数据“一本账”,汇聚数据90亿条,数据共享能力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已开放数据集1912个,开放数据量1.89亿条。打造统一、强健、安全的城市数字底座,实现了从三峡云平台到城市大脑数字底座,再到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基础平台三次大的迭代升级,数据集中存储、智能计算、安全管控能力大幅跃升,有力支撑了市级大脑-县市小脑-乡镇村微脑及各类应用。携手三峡集团,在三峡坝区建设零碳绿色数据中心集群,已投运标准机柜1.1万架。去年开通了宜昌至武汉低于3毫秒的直连链路,宜昌至重庆段将于今年底建成投运。二是多元融通,打造数字场景。加快培育大数据及算力经济产业集群,全力打造“算力之都”。现已建成智算3500P,算力集群规模全省最大。另外,还有11600P算力集群在建,正与中科曙光共建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宜昌)中心。在城市治理方面,以CIM平台为基底,将房屋、道路、城市部件等403类实体对象1858万条数据分层落图,并将化工、自然灾害、长江大保护水质监测、重点景区、重大活动等纳入安全管控平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及风险预警数智化水平显著提升。乡镇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基层报表自动生成,减少报表超70%。在民生服务方面,城市居民扫一扫家门口的“一标三实”房屋地址码,就可链接宜格服务办理中小学报名、二孩补贴、查房买房、交通出行等249类政务服务事项,养老待遇、公交卡办理实现无感认证。“教育入学一件事”入选全国“高效办成一件事”典型案例,惠企直达平台常态化为中小企业兑现直达政策资金。在产业转型方面,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升级,8家企业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家获评卓越级智能工厂,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151家,秭归脐橙智慧化运营经验获农业农村部推荐。宜荆荆都市圈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使三地通关效率大幅提升。今年,宜昌获中央财政数字化转型补助资金超1.3亿元。三是协同联动,优化数字生态。将“数化宜昌”建设纳入全市“1+6+10”支点建设机制和“四个重大”清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定期调度。出台兑现《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快数字经济产业人才聚集的若干措施》,设立数字产业投资基金,通过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高端数字人才在宜就业创业。建立信息化项目管理、运维运营和工作力量“三统筹”工作机制,明确国有平台公司担负城市数字化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任务,并授权开展公共数据运营,先后在金融、医疗领域实现数据价值安全变现。当前,正加快推进宜昌大数据集团组建,全面推进数据资产化改革。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实数融合,持续夯实数字基础、优化数字生态、创新数字运用场景,为“数字湖北”建设和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宜昌力量。谢谢!湖北画报记者:“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高速发展期,请问湖北在“十四五”期间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的思路和举措是什么?湖北省通信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长岛:谢谢你的提问。“十四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工信部的坚强领导下,湖北信息通信业聚力加快支点建设,着力打造“中部领先、全国一流”的信息网络底座,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网络发展各项任务,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网络建设迈上新台阶。湖北是三大基础电信企业重要的网络枢纽节点,到全国重点省份及国家八大算力枢纽已部署400G OTN(光传送网)的高速传输系统;省内17个市州已全面部署200GOTN传输系统,形成泛在接入、高速互联、灵活调度的全光网络底座。各市州均已达到千兆城市建设标准,5G和千兆光网实现城区深度覆盖、县城和乡镇连续覆盖。光纤宽带接入端口达到4870万个,其中,10G-PON端口达到126.1万个;移动基站达到46.1万个,其中,5G基站达到17.6万个,5G-A基站启动规模部署,5G轻量化(RedCap)基站开通5.6万个。我省通信网络建设已迈入“千兆普及、万兆启航”的新阶段。二是网络覆盖取得新成效。积极推进“信号升格”行动,全省1.1万个重点场景全部实现移动网络深度覆盖,省内4500公里铁路、7800公里高速公路实现移动网络连续覆盖,长江、汉江水运主航道湖北段、武汉12条地铁实现5G网络全覆盖,完成24.3万部电梯、2.3万个地下停车场网络优化。2023年底在全国率先实现村民小组100%通移动网络和光纤宽带,2024年实现所有行政村5G和千兆光网通达。互联网再提速,2024年底全省端到端网络下载速率达到129.4Mbps,较2020年底提升3倍。三是网算融合跑出新速度。建成武汉-宜昌、武汉-襄阳-十堰400G算力大通道,形成以武汉为中心、全国可达的“1-5-7-10”超低时延圈(同城1毫秒、省内5毫秒、长江经济带7毫秒、全国八大算力枢纽中心节点10毫秒)。全省基础电信企业通算规模达320万核,智算规模达5100P,边缘算力覆盖所有市州。“云边端”协同的算网体系有力促进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四是网络能级实现新跨越。国家(武汉)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国际跨境数据服务网络超级节点(武汉)启动建设。武汉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带宽扩容至3270G,网内、网间通信质量关键性能指标稳居全国前3。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武汉)标识累计注册量达到284.6亿,较2021年底翻两番。互联网域名L根镜像服务器大幅提升我省及周边省份域名解析速度至毫秒级,最高日均解析量超过3.5亿次。“星火·链网”区块链超级节点(武汉)加快构建可信任数据网络空间,全面提升中部地区区块链服务能力。这些战略性、先导性网络重器陆续落地,我省网络性能实现了新的突破。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工信部相关工作部署,科学有序推进“十五五”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标是到2030年,建成全国领先、中部引领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基本形成以通信网络为基础、数据算力设施为核心的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一是积极推进网络从千兆向万兆跃升。深入实施湖北“极速双网万兆荆楚”行动计划,推动通信网络设施升级,加快5G-A规模部署,适时启动6G试验网建设,有序开展万兆光网部署。建设高速互联的骨干网,加速卫星互联网部署,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卫星信息网络。二是推动算力网络“点、链、网、面”体系化高质量发展。推动算力资源多元供给,支持重点智算中心算力扩容,打造“万卡集群”,推动人工智能与通信网络深度融合、双向赋能,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打造国家算力互联网中部枢纽节点。三是加快融合基础设施和新技术基础设施应用部署。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发展,推动5G专网在重点行业部署,增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武汉)服务能力。统筹区块链基础设施部署,积极推动量子城域网建设。谢谢!支点财经记者:当前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竞争的主要赛道。作为湖北省的省会、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请问近年来武汉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具体做法,取得了哪些亮点成效?武汉市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烁: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武汉市坚持“抓数字就是抓机遇、谋数字就是谋未来”,“十四五”期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2024年达3087亿元。今年上半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开票额3542.47亿元、同比增长14.7%,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前十。我概括为六个“新”:一是基础设施提供新支撑。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达40个,实现5G-A网络规模覆盖。高性能算力超过5000P,武汉算力公共服务平台汇聚省内13个市州400项算力产品,实现算力供方一键发布、需方一键匹配、交易一键达成、算力券免申即享。城市数公基实现全市域8569平方公里CIM2级白模、1200平方公里CIM3级精模覆盖;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总里程3487公里,位居全国第一。二是产业体系实现新跃升。建成300条数字化产线,获批5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建成全国首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创新中心和华中首个跨境电商产业园。上半年推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工业母机等产业规模增长20%以上,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86家,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0家。三是核心领域释放新活力。打造全国面积最大、场景最丰富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推出全球首台搭载AI芯片的数控系统、全球首创经皮介入手术机器人、国内首款量产高阶智驾芯片等标志性成果。2024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产值4045亿元,同比增长8%;软件产业实现收入3530亿元,近三年增速保持副省级以上城市第一;数字要素驱动业开票额同比增长40.5%,展现强劲发展势头。四是新兴行业开辟新赛道。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聚集人工智能相关企业1000余家,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光谷人工智能产业园入选全国首批AI产业园;9家企业跻身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上榜数量全国第四。着力培育低空经济,电鹰科技EH系列工业无人机实现全链国产化、全机型量产化,峰飞航空两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量产基地落户汉阳,东湖高新区成为全国首个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五是龙头牵引积蓄新动能。推动长飞先进武汉基地、中国电子云研发基地等项目建成投产,华为大模型训推一体中心、科大讯飞小雅科技总部等项目签约落户。涌现智能汽车AI芯片、国产数据库、交互式AI、电竞、智能时序数据等5个领域全国上市“第一股”,上半年启动16支数字经济相关产业基金,总规模达280亿元。六是产业发展构建新生态。加大政策扶持,密集出台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专项扶持政策,实施数据标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制订数据产业发展政策措施。促进资源对接,举办5G+工业互联网大会、软件生态大会,每年开展近百场资源对接活动、发布1000个应用场景。强化人才支撑“武汉英才”计划引进培育数字经济领军人才超200名,建设武汉数字人才实训基地,每年各类培训覆盖超10000人次。下一步,武汉市将锚定建设全国数字经济一线城市目标,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和国家数据产业集聚区,夯实数据基础资源、基础设施、基础制度,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为我省战略支点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经济日报记者:我们关注到,数据基础设施已成为促进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使用的重要载体,当前整体还处在起步建设阶段,请问湖北在推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进展情况怎么样?湖北省数据局党组书记、局长周森锋:谢谢你的提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去年国家发布了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等相关文件与规范,为推动数据流通应用、搭建数据可信应用环境提供了工作指南。我们对标国家要求,强化能力底座思维,着力在推试点、打基础、抓创新方面下功夫。武汉入选全国首批“数据流通利用建设试点示范城市”,搭建隐私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去年全省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实现全域覆盖,成为赋能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共性支撑底座。这里,我特别要介绍的一个情况是,国家高度重视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工作,作为重要的数据基础设施来布局。我们省也把推动可信数据空间“建、用、管、服”体系化发展作为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高效流通利用的关键举措,系统推进、聚力攻坚。今年5月,我们发布了《湖北省推进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方案》,成立了湖北省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联盟,吸纳60余家成员单位参与,推动专业服务、资源对接和跨界协作,形成产学研用各领域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行动方案明确分类加快推进城市、企业、行业等五类可信数据空间建设,面向重点领域拓展创新应用,着力构建“试点示范、场景创新、生态协同、动态优化、串点成网”的可信数据空间设施网络。争取到2028年,建成30个成效突出的可信数据空间设施,开发不少于300个典型应用场景。近期,我们启动了可信数据空间创新试点工作,首批公布15个省级试点项目,比如:在城市领域,宜昌市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已完成核心功能建设和互联互通测试,在智慧航运、普惠金融、医疗健康等场景开展创新应用;在行业领域,低空可信数据空间上架“可见光人车算法模型”等17款数据产品,有效提升低空运行效能和监管水平;在企业领域,华中能源电力大数据可信数据空间助力“电碳金融”联动场景,赋能碳排放精准管控和碳资产质押融资。同时,我们还储备入库项目34个,实现动态优化,不断提升可信数据空间的建设水平。数据基础设施是数据基础制度和先进技术落地、培育一体化数据市场的重要支撑载体,当前还处于起步建设阶段,未来会呈现出技术收敛、持续迭代、融合创新的态势。我们将以筑牢能力底座为牵引,持续推动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可信数据空间、数据流通利用平台、高质量数据集等设施建设,全力构建安全可信、高效便捷、互联互通的数据要素流通设施环境。谢谢。湖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黄勤:今天的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再次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编辑:朱习芳责编:梁唯雅审核:姚盼

      

    上一篇:
    对政协第六届钦州市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2025001号提案的答复
    下一篇:
    332套 杨浦保租房“上新”
    Title